书城文化坚如磐石:明清城墙(文化之美)
26883300000009

第9章 荆州城墙的历史与构造

湖北省荆州城,又名江陵城,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魏、蜀、吴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荆州城墙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明代时期建城时为了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在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几百年来,荆州城墙饱劲战火洗礼,历尽时代沧桑,几度平毁,几度重建,古貌尤存,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墙。

(一)荆州城墙的修建历史

荆州城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位于荆州市荆州区,现存明清重建城墙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5公里,原有城门6座,即东门、小东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南门。

每座城门均设“双保险”,前后两道门,两门之间建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有“铁打荆州”之说。

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城墙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八百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但现存的荆州城墙主要是以明清时期修建的为主。

1.早期修建的荆州城墙 相传,早在秦始皇时,荆州之地就出现了最初的城廓,汉代筑起了正规的城墙,后经蜀将关羽、东吴守将朱然和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梁元帝等几次修葺扩建,使荆州古城坚实壮阔,但所有这些城墙都是土城建筑。

历史上大规模营建荆州砖城墙的记载,始见于《五代史》。五代十国时期的荆南节度史高季兴,于912年出动军队驱使十几万人筑砖城墙;到宋代,南宋荆州安抚史赵雄,因靖康之役,城墙大毁,于1187年,大兴土木,在11个月的时间内,重修起周长10.5公里的砖城墙,还在城墙上建造战楼一千余间。

根发掘资料展示,宋代砖墙包涵在现存明代砖墙内侧,宽0.6米至0.8米,高度略低于明代砖墙,墙面虽破坏严重,但墙体基本成形。所用砌砖仍为形体窄短的小砖,不见形体长宽的城墙砖。

在宋代砖墙内侧如宋代土墙,宽7.5米,高3米,斜压在五代城墙之上。1275年,元军攻占荆州城。次年诏令毁坏襄汉荆湖诸城。考古材料证实荆州城墙此时虽未被夷为平地,但确实遭到严重破坏。

2.明代修建的荆州城墙 据《荆州府志》云:“元世祖至元十二年,诏隳襄汉荆湖诸城”。

1364年,湖广平章杨景依旧基修筑元代被破坏的荆州城墙,城墙周长近10公里,高8米,设6门,城濠宽5米,深3米。

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是荆州砖城墙维修建设的高潮时期。1643年,张献忠陷江陵,未久西进,下令拆城。该次拆城可能仅是某些城墙局部受到破坏。

据对三处城墙段面的考古发掘和观察,未见张献忠破坏之迹。发掘出土的明代砖墙基确系建在宋代旧基之上,对土垣部分也只是局部加高。明代砖墙用“打钉”的方法与宋代砖墙相衔接。明代土城墙叠压在宋代土垣之上,现存宽9.5米,高4.5米。

3.清代修建的荆州城墙 据《江陵县志》记:“崇祯十六年,流贼张献忠陷荆州,夷城墙”。

康熙年间,于城中设间墙,东部驻满洲八旗兵,称满城;西部为官衙民舍,称汉城。清朝时期,荆州城屡遭水患,修葺之工频繁,仅雍正、乾隆两朝,就修建过四次,耗银22.96万两。

1727年至1788年,均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1788年的6月20日,万城堤决,水从西门入,城墙多处溃圮。

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发帑银20万两,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依旧基对城墙进行补修。其时,城西南隅水津门、小北门因地势低洼,退入数十米,城东南角退入十余米,从而使现荆州城的规模最后定形。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荆州城的军事功能逐渐丧失。但人们对荆州城的维修、保护始终不怠。1987年发掘卸甲山西侧城墙时,发现铭文为“丙子年”的城砖,经考为1936年遗物,说明当时也曾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

(二)荆州城墙的城门构造

荆州城墙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两次大修后,保存了六座城门。荆州古城墙的六个城门都有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

东门名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北门名拱极门,小北门位于东北,名远安门,小东门位于东南,名公安门,即水门。水门以往没有陆路与外界相通,进出全凭舟楫。其余城门外均增筑曲城,各曲城并不雷同,皆因地就势,形似半环状将主城门围定,曲城前再开一门,与主城门一起形成二重城门。

曲城的建造与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内外均为城砖垒砌,两侧都筑有城垛。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城砖砌成圆顶。二重城门各设一合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十厘米厚的闸板,既御强敌,又防水患。

这样便形成了双重城门,四重门防。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瓮城的巧妙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积极防御的杰出军事思想。纵观千古城池攻防,城门实为最薄弱环节,无论外敌强攻或巧设诈术,还是内奸反叛,皆通过城门得手。

而瓮城的建造则将薄弱环节变为易守难攻之地。战时兵马出城,必须经双重验关,可澄清疑窦;如来援军,可不分真伪,先放进瓮城验证。瓮城最奥妙之处是可以实施积极防御,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四面围攻,一举歼之。

1.拱极门 古称柳门,明称拱辰门,俗谓大北门,位于江陵城西北。曲城门洞高5.8米,宽4.6米,深10米;主城门洞高7米,宽4.8米,深15米。内外门相距32米,瓮城略呈半圆形。

此门古为北上中原的通衢,为宦者迁官易职,为士者赴京寻官,皆出此门,时车盖冠冕,各以诗赋为赠,折柳话别,故又谓柳门。苏轼在《荆州十首》曾写道:

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

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

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

楚镜横天下,怀王信弱王。

现在城门仍为车行人往的主要通道,保存完好。内券门上方有乾隆荆州府知府张方理所立石匾,横书“拱极门”三字。

2.安澜门 俗称西门,明代称龙山门。门外即龙山风景区,时人常出此门登谒,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

1788年,长江堤决,水由此门及水津门冲入城,致万余人丧生,此门亦溃圮。未几发帑重建,城墙内缩30余米,城门地基抬高,至今城门保存完好。

主城门洞高6.6米,宽4.85米,深15.5米。内外门相距42米,瓮城略呈长方形,内券门上有横书“安澜门”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书。

3.南纪门 俗称南门。此门南临大江,古时王公贵族、商贾士民皆出此门上巴蜀,下汉口。门外三里许御路口,即为古代藩王登岸系舟的码头。

门洞高5.5米,宽4.6米,深10.2米。内城门洞高6.7米,宽4.6米,深24.8米。内外门相距28米。瓮城呈长方形,内券门上方有“南纪门”三字石匾,字迹斑驳。该城门建筑奇特,瓮城左右各设一侧门,其门洞高4.7米,宽3.6米,深4.5米。设此侧门,便于袭击登城之敌。

4.寅宾门 俗谓大东门。寅宾门是迎接朝廷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因此,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

5.小东门 小东门位于古城东南角,因其面朝公安,亦称公安门,当初刘备迎娶孙夫人于此。此门只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门,相传东吴吕蒙破荆州、杀关羽即从此门水路潜入。

乾隆五十三年万城堤决溃城之前,在城西南隅还有一门。名曰水津门,万城堤决之时,大水正是从水津门和西门涌入,导致城崩。

改革开放后,古城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分别增开了新南门和新北门。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宽的小东门,古城便有三条机动主车道和五座古城门与外界连通,真正做到了闭而不死,开而不乱,显著减轻了古城门的交通压力,同时也保护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