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巴蜀咽喉 瞿塘关(文化之美)
26884000000007

第7章 民俗文化

瞿塘关一带区域辽阔,礼俗纷繁,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和其它地方的民俗文化一样,瞿塘关一带的民俗文化也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优秀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一)出生习俗

无论穷富人家,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总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变化,因此庆生的礼仪也就出现了。在瞿塘关一带,小孩出生的习俗包括逢生、洗三等方面。

1.逢生 孩子出生后,第一个跨进大门的叫“逢生”人。无论是官是民、是富是贫。主人都要以礼相待,准备些东西给逢生人吃。

瞿塘关一带的人们甚至认为:逢生人的思想、才华、德行、气质等就是新生命的未来模样。假如是好吃懒做、叫化子、小偷逢生的话,这对主人来说就是一大忌讳和心病。

2.报喜 小孩出生后,娃儿的父亲要尽早去给家家报喜,让家家放心,俗话说:“婆家不报喜,娘屋里无碎米”。报喜一般要准备四样茶礼。如果生的是女娃子,礼品中就要有白酒;如果是男娃子,礼品中就应有猪肉,当地叫“嘎嘎儿”。

报喜后,要定下洗三的日期,不过逢三不洗三,如日期有违,当另择吉日。

3.洗三 又叫吃三朝饭。洗三是对新生命的一次重大洗礼,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节日。

洗三的主客是姥家、舅家、姨家和接生员,陪客是自家直系亲属的长辈们。客人不多,总共不过两三桌。因此,又叫吃“三桌饭”。洗三这天,姥家要送来鸡子、鸡蛋、猪蹄子、猪心肺等营养品,为的是给月母子发奶和补养身体。

在瞿塘关一带,洗三严肃而慎重。一般是把艾蒿和蒲草加清亮水放在清洁锅里煮开,去渣后加上金银铜铁锡,就成了洗三用的水。据说用这种水洗澡,可以消毒、治病和祛邪。

洗三的方法是从上到下,从前至后。从左至右,从内向外按序进行。边洗还边说一些吉利话,洗到眼睛时说:“眼睛长得亮,看了东方看西方,看了南方看北方,方方多明亮。”

洗到耳朵时说:“官大耳朵大,长大好听话,你八方听得见,做个乖娃娃。”

洗到手板时说:“手板长得白又嫩,指嘎儿也长得伸,给你双手洗干净,长大正乾坤”。这些词有随口编的,也有约定俗成的。

洗净以后,还要拿剥壳后的石磙鸡蛋磙脸和磙身,娃儿长大后皮肤就会变得白净可爱。

洗三后的水叫“太水”。洗三完毕后,要把太水泼在人迹不到的地方,一般倒在自己的床底下,免遭人的践踏。接着,便是打发送生娘娘。神龛前供有全鸡、槽头猪肉、三杯酒和三杯茶。娃儿的爹三叩头,娃儿三作揖,以表对送生娘娘的感谢。

礼仪自然离不开宴席。这天中午,主人摆上丰盛的酒席,“烧三桌”的仪式开始。作法是主人在每桌酒席下烧香化纸,请各位长辈亡灵坐席,最后呼叫:“三代公祖、老少亡人、没叫到的都来喝喜酒!”

席间还要定下洗九的日期,女婿就可接客和准备了。此后,还有洗九、周岁等礼节。

(二)婚嫁十礼

婚丧嫁娶历来受到中国人的重视,瞿塘关一带自然也不例外。在这里,婚丧嫁娶中最为隆重的当数婚嫁了,这里的婚嫁礼节名目繁多,要经过说亲、合八字等十个大的程序,俗称“婚嫁十礼”。

1.说亲这是漫长婚嫁礼仪的第一个程序。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婚女嫁总得有人撮合,这撮合的人叫媒人,也叫红娘、红人先生、媒婆、月老、介绍人等。从事这个说亲行业的人能够享受到许多好处,当地人就说:“好吃好喝的捞媒做”。

媒人说亲一般先“量媒”,即双方情况、要求,先摸摸底,当媒人认为双方条件相当或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就再邀一个同行,分别到男女方去提亲即说媒,男女双方上门提亲的人热情接待,媒人也尽力地介绍对方的情况,使他们能达成共识。

只要各方父母允应了提亲人的意思,这提亲人就正式成为这桩婚事的媒人。

2.合“八字” 在古代,男女结合特别讲究生辰八字相合,于是也就有了合八字这个礼节。在男女双方父母同意了提亲后,男方就要请算命先生来合男女的八字。

合八字是这样的。由算命先生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是八个字,再根据这生辰八字来推算这个人的命运好坏。

如果双方八字合上了,这桩亲事就可以定亲,如果合不上,一方缺什么又有解也可以定亲,如果双方八字相克无解,比如一主“火”热,一方“水”深,水火不相容,那这桩亲事就因八字不合而告吹。

当然合八字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礼节逐渐不再使用。

3.过门 男女八字合上了,就开始启动了第三个婚嫁礼节,即“过门”,也就是男女双方相互到对方家去看看。过门一是让父母看看对方的长相使其落心,二是让过门的人了解对方的家境。

在瞿塘关一带,男方接女方过门时,女方一般由嫂子姑母陪同,在媒人的带领下到男家。

过门将要结束时,父母还要给未过门的媳妇或女婿“打发”,即见面礼。过门后,男女双方就可以自由来往了。

4.订亲 双方过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往来了解,男方父母就要择吉日,请女方及女方能代表父母的有关人员到男家来做客,并请自家的堂亲,姑、舅、姨等直系亲威来陪,即“订亲”。

瞿塘关一带的订亲是非常隆重的,虽不比结婚的热闹,但也具有相当的规模,大部分都要杀猪宰羊,请吉长,即厨师开生案,当着众亲友拟订婚约。

订亲这天,女方来客要在男家歇宿,次日返回时,男方要给订亲礼,一般是衣物布料、金银首饰等。

5.求恳 在瞿塘关一带,结婚日期一般由女方的父亲与叔父、姑父等亲人来确定。男方如果要娶亲,必须将女方的父亲、叔子、伯爹接到男方家商定婚期,这叫“求恳”。

在求恳这天,男家人特别讲礼貌,这里有句俗话说:“低头娶媳妇,抬头嫁姑娘”。女方对男方过礼等方面的要求都要说出来,并向男方介绍他们的陪嫁物品。

此时,男方要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如有达不到的要求,也只能低声下气地请对方谅解,否则女方会以推迟婚期来要挟男方。一般情况下双方都是和和气气地达成协议,互不为难。

6.开剪 和其它许多地方不同,瞿塘关一带的婚嫁习俗中还有一个带有特色的礼节,那就是开剪。婚期一定,男方就要积极为对方准备过礼的东西了,比如养猪、养羊、扯布料。请裁缝为新媳妇做衣裳,缝衣服这天叫“开剪”。

开剪这天还要把新媳妇接来,一是要量比子,即尺寸;二是来帮忙做饭。开剪时,一般还要给裁缝师傅封“利市”,即小费,裁缝师傅还要吃喜糖。开剪过后,男女方都要缝衣裳,一般给女方缝12件、18件甚至20多件新衣,至少要保证结婚那天新娘从头至脚穿的戴的都是男方的。

7.过礼 结婚前一天,男方将求恳时答应给女方的物品都要送至女家,这叫“过礼”。这是婚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礼节,特别是对男方来说,过礼意味着要送出很多东西。对于许多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人家来说,这个礼节是一项不小的负担。

过礼的礼品要有整猪整羊,鱼一定要是两条,还有专为女方长辈订做的喜饼,称“粑粑”,常言说“嫁姑娘是要吃粑粑的”。此外还有烟、酒、糖果、衣物。衣物也有讲究,大的从过冬穿的棉袄大衣,小的到裤腰带,都必须齐全。在过去,一般过礼是用挑担挑去的,女方会给这挑夫利市钱的。

除食品外,其它物品都会作为嫁妆结婚时送回。这样可以显得嫁妆多,对男女双方都好看。

8.成亲 经过前面的七道程序后,婚嫁终于走到了它的最高潮部分,那就是成亲,即结婚。作为婚嫁习俗的核心部分,成亲这个礼节里还有很多小的程序。

首先是上头。即成亲头一天,女方要给即将出嫁的姑娘上头。瞿塘关一带的黄花闺女,是不准将头发全部往脑壳后面梳的,前额都要留“达达”,即刘海儿。然而,结婚后再不是黄花闺女了,女性必须将头发全部向后梳,称为“上头”。

在这一带民间,姑娘上头时先扯脸,即用“索子”,即一种稍粗的白棉线搓后,一头用嘴含着,一头用手拉着,另一只手的手指将索子搓后的那端分开,利用上劲后一正一反地在新姑的额前颈后将汗毛、短发扯下来,边扯边用地灰抹,再将头发往后梳。

上头是成亲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女人一生的转折点,它预示着由少女变为少妇。接下来是陪郎或陪姑,此项仪式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程序是这样的,由厨师安排有供十人一桌的宴席。男方或女方要请九个童男儿或童女儿陪新郎新娘吃饭。

此席上下席各坐三人,旁席各坐两人。新郎新娘坐在上席的中间。

出菜后,厨师要请“迎台师傅”打鼓吹号将一盘带花的菜送到新郎面前叫“迎榜”,新郎不出钱这碗菜就不能揭开。厨师得到新郎的迎榜钱后,迎台师傅也对着新郎吹喇叭,新郎也要给利市钱。

陪姑则不需要迎榜,只“迎花”,也有一些地方把陪姑叫作“十姊妹”。接下来是放压箱钱。女方陪姑完成之后,父母要请同族长辈兄嫂及姑舅姨,进房看新姑的花衣裳装箱,并带头往箱子里放钱,因为压箱钱放的多少既能表示亲友的大方,又能显示娘家的富裕,可抬高新姑到婆家去后的身价。

此时,有心计的新娘还故意以舍不得这些人为借口,用哭嫁的方式激起长辈们多放点钱。一般来讲,这些亲威都要放压箱钱。

接下来是娶亲。在过去,瞿塘关一带的娶亲一般是轿抬马骑。娶亲队中有几位必不可缺的人物:一是新郎;二是男方媒人;三是两名大炮手,称为“投贴的”;四是一对童男称男伴郎,一对童女称女伴郎;轿夫马夫乐队及“喝泡打杂”的若干人。

新郎到了女方家,要喊“给爹、妈送恭贺”,要与所有亲戚打招呼后,在堂屋坐下,此时有一小孩打来洗脸水给新郎洗脸,新郎洗脸表示干干净净。此仪式的寓意是“清清白白的来接人”。

洗完脸后,新郎要给送水的小孩一个红包。

接下来是哭嫁。“哭嫁”也叫新娘“打榨”,即新娘在上轿之前要在闺房啼哭,其寓意一是舍不得爹妈,哥嫂弟妹;二是嫌嫁妆太少,压箱钱不够,用哭嫁的方式最后“榨”一点娘屋及亲友们的银钱。

哭嫁之后是送亲。送亲一般由下列人员组成:一是女方介绍人;二是两个女人送亲,这两人一般是嫂子或姑姑,称为“亲客”;三是二个男人送亲,由新姑的兄弟担任称为“小亲家”;再就是扛帐子的、挑镜桶脚盆,称“小家业”,抬亮盒的、抬嫁妆的都称为“来亲”。

接下来是铺床。娶亲队伍到达后,先是小家业嫁妆先到屋。帐子被子到屋后,新郎父母安排人铺床。铺床人还有资格要求,一般要求该妇女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夫妻健在。只有这样的人铺床才会使新郎新娘婚后白头偕老,儿孙满堂。当然,铺床人在为其铺床时,会得到新娘子事先放在被子里的红包。

铺床之后就是拜天地了。此时,堂屋里已是灯火辉煌。拜堂上方的春台上点有两支红蜡烛。亲友来宾坐两旁,媒人、父母双亲、小亲家坐上方。

新郎新娘站在拜台上,支客先生做司仪举行拜堂。拜堂施大礼磕头,先拜天地,再拜公堂,三拜父母,四拜媒人,五拜姑嫂,六拜来亲,七拜亲朋,八是夫妻互拜。

八拜也正合“要得发不离八”的吉利话意。夫妻互拜后一般还要互换信物,喝交杯酒,即新郎新娘各端一杯茶水,以茶代酒,双方挽起胳膊,互送对方嘴边喝,意为两人百年合好。

拜天地之后是抢房。抢房也叫抢床,其实就是新郎新娘争先恐后进洞房。这还是有说法的,据说谁先进洞房谁就占强些,以后不会受到对方的欺负。

抢房之后是非常热闹的闹房。在瞿塘关一带,新婚之夜闹洞房是最热闹的,主人忌讳新婚之夜无人闹房。一般闹新房的都是男方的表兄弟及朋友。闹房者一是进洞房看亲客新娘、看嫁妆、看新房;二是来给新郎新娘贺喜、陪夜。

闹房的名堂很多,一般进门先喊“喜”,一人领,众人合例如:

(领)楠木桌子,(合)喜呀;

(领)四角四方,(合)喜呀;

(领)上面摆的,(合)喜呀;

(领)瓜子糖的,(合)喜呀。

接下来是交亲。闹房到五更,闹房的人,就会自觉地纷纷离去。此时,亲客就要请新郎将他的父母姑舅姨等长辈都请进洞房,由亲客们动手摆糖果瓜子,并倒茶递烟。

待各位长辈坐定,亲客即代表新娘的父母对新郎的父母作些交待:一是感谢他们的热情接待;二是介绍新娘的有关情况;三是代表新娘家里对嫁妆办得不全表示歉意;四是要求新郎的父母要将新娘当作亲生儿女一样管教。同时也当面对新娘提些要求,比如孝敬老人、夫妻和气等话。

新郎的长辈也有一个代表发言,对女方父母包括亲客表示感谢。互相客套之后,亲客将新娘陪嫁的箱子钥匙当面交给新郎的母亲,并向长辈们介绍有多少件衣服、多少压箱钱等。

此时,新郎新娘也要当面相互表态,比如怎样孝敬老人,互相帮助把家庭搞好等。这就是“交亲”。

接下来是传茶。交亲结束后,新娘将自己在娘家为男方的长辈们做的鞋拿出来,送给各位长辈,一是表示尽孝道;二是在长辈们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针线活本领,三是可以得到比这双鞋高几倍的利市钱。

长辈们接到鞋后,连忙掏出钱来给新娘。这就是“传茶”,那鞋叫“传茶鞋”。

传茶之后是抬脑壳茶。天亮了,新娘要早早下厨,在嫂或姑妹的帮助下做元宝打鸡蛋,这元宝面,即汤圆粉、鸡蛋都是新娘家为其准备的。

煮好后由新郎新娘端着送到所有直系长辈的床面前,让老人们从床上一抬脑壳就可以吃到鸡蛋茶,这就叫“抬脑壳茶”。

成亲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回门。婚礼的第二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第一次回娘家,称为“回门”。

作为新女婿首次去做姑爷,因此要非常讲究,一般回门去要带上几样礼物,至少是四祥表示四季发财,也是对岳父母的一种答谢。

中午入宴,娘家要给新姑爷“回门饭”吃,这碗饭要用“头子碗盛一碗饭,碗底放上一枚硬币”,但是不管新姑爷肚子有多饿,是不能吃完的,碗里要剩一些饭和硬币,对新娘来说,是不能把娘家里吃空,对新姑爷来说是祝岳父母家“连年有余,吃不完,用不完”。

当天下午,新郎新娘不管岳父母怎么挽留,也得趁早回家,而且越早越好。因为父母在盼着儿媳早点回来,否则父母的眼睛迟早会瞎,是因为他们望儿媳妇归来望穿了双眼。

至此,婚嫁的第八个礼节成亲算结束了。

9.打花脸 新郎新娘回家时,就是“打花脸”的时候。此时,在家里的表兄弟姐妹或亲友已备好锅灰、墨、红土之类,随等新郎新娘回门归来,归来的鞭炮一响,表兄弟姐妹们一拥而上,抓住新郎新娘,给他们脸上抹黑抹红。

此时,父辈的亲友也如痴如狂地逮新郎的父母画“花胡子”,有的还在他们背部乱抓,即“刨背”。打花脸意味着打发、打发,刨背是祝他们早日抱孙子升辈。打花脸从表面看来很“武野”,实际上气氛热烈和谐,意义深长。

在瞿塘关这一带,新人回门归来后,若没有来打花脸和刨背的,对办喜事的这家人来说,就是很不吉利的。

10.亲家过路 婚嫁的最后一礼为“亲家过路”。亲家过路,即男方择一日子,请女方父母到家里正式做客,以方便双方亲家日后的往来行走。

此时,男方要请姑舅姨来作陪,借此机会让女方父母放心,并共同喝一次“安乐杯”酒。亲家过路之后,婚嫁十礼就算结束了。此后,新人算是成为夫妻,新的夫妻生活也就开始了。

不可否认,瞿塘关一带的这种婚嫁十礼确实显得有些漫长而繁琐,但经过这么多程序而完成的婚姻,无疑有利于男女双方的了解与磨合,这无疑对以后婚姻生活的和谐是有益的。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瞿塘关一带的婚嫁十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的许多仪式已经不再采用,但十礼中的许多环节还是保留了下来。

(三)丧葬习俗

瞿塘关一带高的地区的丧葬礼仪混杂变异,既有楚俗根基又有巴俗影子,更有奉节的地域特色,奇特而丰富多彩。这主要表现在对死人的称呼、丧葬禁忌等诸多方面。

1.死人称呼 瞿塘关一带对死人有特定名称:未满3岁而夭折的称为“化生子儿”,意在这儿是父母的前世孽债,葬时应火化却又不忍心,只是施行葬事的人将其头锤破,以免再“脱生”害人。

此外,未满12岁而死的称为“短命鬼”;未满30岁则死的称为“少年亡”;兄弟夫妻之间称先死的为“死鬼子”。

年过六旬而过的才视为正常,对此不说死,一般说“老了”“过了”“拿了脚”“走了路”或说“已故”“逝世”“仙逝”等。

2.丧葬禁忌 瞿塘关一带的人在葬事活动中多有禁忌,这里称丧葬为人生礼仪中的白事,对长寿者去世称“过白喜事”,有的甚至称红事,故有“红白喜事”之说。

人死后,本家要请人到远处亲友家接客报丧,称之为“把信”,把信的人也只能告诉对方:“某某人几月几日几时‘拿了脚’,于某月某日安葬”便罢。

得到信的亲友还要弄点东西给把信人吃,至少要给杯水让把信人喝,据说只有这样,亡人才会保佑把信人万事顺喜,否则把信人将会不高兴,甚至与得信人闹出矛盾。

丧葬办桌席时,若找隔壁邻舍借桌椅等物,不得说借,只能说讨,孝子跪在被借之人门外,由帮忙的叫出那个家的人,孝子再向这家主人说讨什么东西。

同时,这种讨的东西不用讨主去还,一般是由被借主自己来拿或由帮忙的人送去,否则被借主也会不顺喜。

父母死后,孝子一个月内,即35天内,不得进别人的家门,据说在这个时间内,孝子身上带有死鬼的阴魂,进了别人的门会给别人带去“麻烦”。

3.督官 瞿塘关一带的人生礼仪活动中,支派掌管事务的人被叫为“支客先生”,而死人的场合中则叫“督官”。

据说需要督官是因为督官火气大,能驱鬼压邪。其实,丧葬礼仪中的事务性繁多,没有督官掌脉支派也是不行的。

4.抹澡 死人去世后,要给死人洗澡。给死人洗澡叫“抹澡”,给死人穿衣叫“装老”。瞿塘关一带的民间大都专门为死人抹澡、装老的人,男有男伴,女有女行,一般同性两人,多为中老年人,有的是世代相传。

抹澡人来到孝家,先到亡人床前烧纸拜礼,孝子施大礼相迎。待清点装老衣后。抹澡人请其帮忙者打来洗澡水,抹澡人用“抹澡袱子”先自己洗脸,再给死者洗,意表同洗一盆水,让死者在阴间多多保佑他。

根据男女不同的死者,抹澡的方式也就不同,“女者有三,男者有七”。一般死者是女人只抹三袱子,即从头到脚一袱子,左右上下肢各一袱子;死者是男人则要抹七袱子,即面部、前心、背心、左右上肢、左右下肢各一袱子。

5.装老 抹完澡后将死者指、肢弯曲的部位揉搓直,开始进行“装老”。

装老衣一般是人死之前就准备好了的,喜单不喜双,一般7件、9件、11件不等。如果死前无准备,那得赶缝装老衣。

赶缝的装老衣其裁法和普通衣服一样,只是在缝时稀针稀线,连拢为止;赶做的装老鞋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做衣人不做起不能吃饭,必须一气呵成地做好。

在装老时,先由孝子将装老的内衣穿在自己身上,使之热乎,再脱下来给亡人穿上,表示亡人是带着儿子的温暖去世的。儿子也借此表示了自己孝心。

6.出殡送葬 将棺材从孝堂里抬到杠上为出殡,也叫出柩。在瞿塘关一带,许多地方是出殡后吃早饭,再送葬上山。送葬队伍安排很讲究,其顺序是长明灯、灵牌子、寿签、丢买路纸、乐队、大炮手、挽联队、孝子簇拥着灵柩、送葬亲友、鼓锣队。

长明灯由亡人的最小的女儿或孙女、曾孙女提,灵牌由亡人的最小的儿子或男孙、男曾孙抱着,在大人的带领下走在最前面。

送葬时,挑或背寿签的人提有一斗,斗里装有买路纸和米类谷物,每走出30米至40米远要丢一张纸钱在地上,为买路纸,遇到过沟过桥爬坡和过窄路时,还往棺材上洒一把谷物,打发孤魂野鬼,不让它们从中作梗,让其顺利通过。

送葬途中,不管是游街或游乡,线路不得包住别人住户的香火。据说,哪家被送葬的包了,香火就会断,即少子绝孙。顺着别人的香火走,别人就会给亡人放纸放鞭,没有条件的用草点燃一堆烟火,一祝孝家香火旺,二求自家香火不断。也防止死人亡魂窜到他家,请其善过。这时孝子要跟别人下跪施礼,有的孝家还给他们发一个孝袱子表示友好。

送葬时如碰到另一个送葬队是不吉利的,必须设法避开。如果相对而行,其中的一个必须赶紧改变线路,绕道而行;如果是同向同行,如互不相让,就会争着夺路前进。为了双方吉利,解决的办法是前一个队伍加快步伐,摆脱后一支队伍,或者后一支队伍改变线路绕道而行,也有的干脆歇下来,等前面走的看不见了再起步动身。

7.圆坟 圆坟一般在出殡之日下午或次日上午进行,死者的儿媳、姑娘、女婿及姐妹姑嫂等人一起到亡者的墓地。

圆坟时,人少则围坟走一圈,人多则互相手拉手围着墓地向外扩张,使其圈大而圆。其意一是指对亡人的葬事办得圆满;二是为亡人占领了地盘。据说,圆坟时圆的圈子越大,亡人占的地盘越大,便于亡人在阴间发展,也可让孝子贤孙对亡人少一份忧心。

8.烧七 俗话说“一样生,百样死”。病死者居多,天灾人祸而死,受冤屈而死者有之。病死为“疾”、祸死为“急”、冤死为“屈”,谐音为“七”。所以民间不分病死,祸死或蒙冤而死均以七天为祭日,人死后,都为亡人“烧七”,少则“烧五七”35天,多则“烧七七”49天。

每一个七天为一个“祭程”,分为烧头七、二七、三七……七七,一般的烧七主要给亡人烧纸钱,以示送钱给亡人。

因为人们认为亡人有了钱才能办事,所以孝家对烧七是不马虎的。烧五七或烧七七特为慎重。到这一日,直系亲属都会赶到孝家,姑娘、女婿还特地请民间的“画儿匠”用纸扎灵屋、车、马、轿、箱等祭品,孝家这日准备酒席招待前来烧七的亲友,请来道士先生为亡人写“包袱”。

包袱即将纸钱用白纸包成一包一包的,包右边写上“焚”或“化”字样,中间写上“显考或显妣×府氏×××大人收”,左边落款处写“×府×××敬上”。

除给亡人写包袱外,还要给“先朝列祖”“古老前人”“地盘业主”“孤坟野鬼”“轿夫马骑”等写两至四个包袱。

包袱的反面封口外写上“封”字,还要写“交单”,交单分为两部,一部写给“冥府”,其内容有亡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和死者生平;另一部写给亡人,真内容是今日为亡人化去多少纸钱,多少衣物,房屋,并将停止“收饭”,亡人在阴间如何照应后人等。将所有包袱搬到可看得见亡人坟墓的空旷处,燃火焚烧。

9.周年 亡人死后满一年、二年、三年为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在古代,三周年内,有钱的大户人家每逢周年要请道士、和尚做道场、做斋,并分别做大斋、小斋,一般百姓和烧五七、烧七七,只为亡人烧包袱。

周年之后,关于亡人的祭祀习俗就结束了。此后他就和其他先祖一样,只是在平时的节日才能享受到后人的祭礼。

瞿塘关一带的丧葬习俗还有很多程序,如下祀、打发、盘孝、回灵、叫饭等。这些习俗很多都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习俗已经被人淘汰,而其中的一部分还在这一带世代传承着。

(四)节日习俗

除了婚丧嫁娶之外,瞿塘关一带较为重要的民俗当数节日民俗了。和其它许多地方一样,这里的节日习俗主要包括过年、端午等。

1.过年 瞿塘关一带的过年的时间比较长,从头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开始,经过小年、大年、上九日、“元宵”,直至二月初二过年才结束。有些地方甚至还可以把过年延长到麦子黄,当地就有俗话说:“拜年拜到麦子黄”。

首先是祭灶神。按照当地人们的说法,腊月二十三日是“司命老爷”的生日。传说司命老爷原是凡人,有的说因其贪财,有的说因其贪色,于腊月二十三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堂憋死了。后来,玉皇大帝封他做了灶王,即司命老爷,能主宰吉凶祸福,人们就把腊月二十三作为他的祭日。

为盼在“过年”期间一切吉祥如意,人们便在此日为“司命老爷”烧纸敬香,求其保佑。也趁此机会将灶前、灶后、壮上、灶堂打扫干净,使灶屋里清清爽爽。也有的用大鱼大肉作贡品,为次日过小年作好准备。

祭灶之后就是过小年。在这里,腊月二十四被称之为小年,民间把过小年当作过大年的准备阶段,在外面的家人要准备回家,年前的准备工作都要从这天开始。

过去,大户人家还要在这天酒后发放长短工的工钱或安排次年的去留,一般人家都要做几道好菜摆上桌,以示过一个美满的小年。

“滥水节”是瞿塘关一带的一个重要节日。从腊月十四至腊月二十七止为滥水节。按照当地人们的说法,滥水节期间,没有风水禁忌和动土的禁忌,人们可以趁此期间,挖阳沟、填阶沿、打阳尘,以干干净净新面貌迎接大年到来。

准备年货是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一般人家要在腊月二十八以前,炒炸豌豆,炒苕金果,炒米子,摊绿豆皮,还要打豆腐等。

关于腊月二十八前准备好年货,当地还有一句俗话:“炒七不炒八,炒八过刀杀。”意思是腊月二十八结束一切准备工作,以图吉利。

准备好年货之后,就开始辞年了。在腊月二十八以前,一般下辈要给上辈、姑娘女婿要给岳父岳母送去糖果、烟酒之类的礼品,给上辈辞年,意表与前辈一起以礼福辞旧岁。

辞年之后是团年。腊月三十儿,是全家欢乐的大喜日子。这天,全家人在一起团圆吃饭称“团年”。这日清晨,人们放爆竹称为接年,接年后,妇人进厨房做菜做饭。男人们就要贴对联,贴门神,在室内贴年画,据说“门上贴红”能避辟邪恶,使室内室外焕然一新。

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瞿塘关一带这一天禁忌也大得很,凡是不吉利的话都不能说,如汤圆要说圆宝,龙要说包,蛇要说成溜,完哒要说成圆哒,睡觉要说成挖窖,啃骨头要说成挖兜子,喝酒吐了要说进了财,不能拿针,意思是不能争吵。

如果有说了不吉利的话要想法圆好。例如由于发音不清,一个小孩把洗脸的洗说成死,他说:“爹‘死’(洗)了妈‘死’(洗)了,妈‘死’(洗)了我再‘死’(洗)。”他爸听了就会一脚将洗脸盆踢翻,小孩说:“好啦,都‘死’(洗)不成了啦!”这样就圆好了。

饭菜做好后即开始团年。团年开始时,要放鞭炮,有铳的还放铳,随即烧纸燃香敬菩萨,敬“天地君亲师”灵位,席间先用酒饭为这家祖先“叫饭”,请已故的祖先回家团圆。

叫饭即用酒杯斟上酒,把筷子的一端搁在碗上,家里的主人口里振振有词“三代公祖,老少亡人,列祖列宗回家过年”,还用各自面前的筷子在各菜碗里点一下,以示“奉菜”。

最后给每碗添上一勺饭,少顷,将酒点洒于地,将饭倒在一起后喂鸡,饭桌四周拨洒一口茶水结束。

全家人便上桌团年了。团年的席上有鱼肉剁成的年糕,取意年年高,有鱼或肉丸子,取意团团圆圆,鸡肉鱼应有尽有,满满盛席。

团年时,最忌讳的是缺人或说些不吉利的话,如果这里有个外人进门,则皆大欢喜,一定请人上席。

团年结束后,家庭主妇还要用团年饭喂鸡,据说鸡说了团年饭能多下蛋,猪吃了团年饭长得快。如果家中有三弟四兄的,有的头天就开始吃团圆饭。

正月初一这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古代称作“元辰”、“元日”。这一天,瞿塘关一带的民间有出行的习俗。

出行又叫出天行、出天方、迎喜神,意在开门大吉,招财进宝。旧时,正月初一子时或者清晨,各家首先拜家神,然后由当家人轻轻地打开大门,边开边说:

财门大大开,元宝滚进来,

滚进不滚出,滚满一堂屋。

同时,遥望东方,烧香化纸,祭拜天地。然后大放鞭炮,称为“庭燎”,以避“山臊”、恶鬼。从子时起,迎春鞭炮响起,叫作接年、接岁,达旦不绝。

天地拜完进门时,要把预先放在门外的烧柴带进屋,叫作“开门大吉,带财回家”,象征新的一年收成好,财运亨通。

出行完毕,便把大门关上,请长辈至中堂正坐,由晚辈一一拜年,然后平辈互拜。拜年后,全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吃汤圆,叫作进元宝。

正月初一全家人不能外出,在家守年,不能向外倒垃圾和水,以示财不外流。

在瞿塘关一带的民间,内亲外戚之间拜年是有一定规矩的。有一首咏“拜年”的竹枝词写道:

自家翻历拣良辰,遍约诸亲与比邻。

今日娘家明日舅,预先分派配均匀。

解放后,拜年的习俗仍然盛行,但却在不断革故鼎新。如自发的娱乐组织从正月初一开始就划着採莲船、踩着高跷、玩着蚌壳精,挨家挨户拜年,直至正月十五以后方散。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是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又有“上元节”之称,三峡民间也有把元宵节也叫作“过大年”。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瞿塘关一带也把元宵叫作汤圆,《大明一统赋》称之为“糖元”,家人相聚,共食汤圆,以示团圆美满,幸福吉祥。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最热闹的活动,要算上灯、玩灯与观灯了。所以,元宵节又有灯节之称。

上灯,就是在正月十五日之夜,农村家家户户室内室外都要点上灯,把点燃的灯笼蜡烛、油香、油亮子,插挂在灶台、磨盘、石碓、牛栏、猪圈、鸡笼、大门等处,还要烧纸点香,让室内通亮,大放光明。室外的稻场、土地庙、菜园、水井旁也要点上灯。

在大门口的两端,还要顺路向两边依次点灯,这叫放路灯,放得越长,亮得越久,光照越远越说明这一年平安如意。

有的地方在放路灯后还要“赶毛九”“炸跳蚤”,就是天黑时燃烧竹枝、白腊树,发出“劈劈啪啪”的爆炸声,边燃烧边喊:“赶毛狗,赶毛狗”“炸死你!炸死你!”指炸跳蚤。火焰、呼声和“劈劈啪啪”的爆炸声响成一片,十分壮观。点灯、放路灯、赶毛九、炸跳蚤,都是为了除害驱邪,祈求平安。

玩灯,是指民间组织的以玩龙灯、狮灯为主的群众娱乐活动。玩龙灯,一般分玩游龙、滚龙、腾龙多种。游龙是一般的玩法。滚龙是比较活的玩法,要求耍珠、玩头玩身、玩尾几个部位配合好,整条龙上下腾跃,左右翻飞,吞吐有致、灵活自如,把龙的喜、乐、狂等情态充分表现出来。

传统的玩灯活动还有玩狮灯、玩蚌壳精、玩故事灯、划采莲船、踩高跷等各种灯的表演,表演中贯穿一些美丽的传说和适合当地情况的歌词,即兴编唱。

其中,故事灯的艺术性最高,它多半是根据历史故事的情节扎成的一座一座或一台一台的故事灯,以前是用人抬,后来是用车拉。一台或一座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唐僧取经、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使观灯的群众犹似进入诗情画境一般,留连忘返。

有些小孩手拖兔子灯、鱼灯、青蛙灯等动物灯;有的小孩在身前挂上纸做点烛的马头、身后挂上纸做点烛的马尾,叫作骑竹马灯,欢欢喜喜随着父辈观灯。玩灯的所到之处,有放鞭炮的、有赏香烟的、还有办夜宵的,有的还给头人额外赏赐。

除了玩灯外,家家户户还兴挂灯。灯形各异,名称有鱼灯、鸟灯、兔子灯、老虎灯、扇子灯、蝴蝶灯、走马灯等几十种,真是应有尽有。

有些城镇每年正月十五要举办一次大型灯市,农村也举办灯会。农村灯会一般都是选择在平坝里举行,一到傍晚,小的举着、大的抬着、男的挑着、女的提着自家制做的灯笼,围观的人跟着鱼贯而行,一路灯光照耀,一路欢声笑语,热闹非常。

3.清明节 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清明期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人们常以清明的清字引起怀念已故的亲人,将清明前后定为“挂清”的日子。

在这一天,这里的人们会用红绿黄纸做成“清明吊”于此期间到亲人坟上去“插青”,插青时也要烧纸烧香放鞭、叩头,并带有食品贡奉,对坟有损坏的地方赔上土,整修坟地环境。

按照当地的说法,坟上插的清明吊多,表示亲人多,子孙发达。如没有人插青的坟,称之为“孤坟野鬼”,好心人也会给插上一束清明吊,以求互相照顾。

人们还趁此机会带着孩子去观赏风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祭扫的风俗,并限定祭扫期为清明的前三天后七天。

4.端阳节 端午节是瞿塘关一带的一个较为隆重的一个节日。五月份正是当地农村大忙季节,传说端午期间,各类野鬼出来危害人类。同时,天气回暖,容易流行疾病,各种毒虫开始危害人们。因此,这一天人们利用过端阳节纪念屈原并慰劳自己,也从各种文化形态上达到避邪驱毒,而构成隆烈的节日气氛。

这一天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划龙船。划龙船是一种当地自发的节日文化体育活动,并通过活动中的锣鼓鞭炮,借助龙的威力驱赶瘟神。

划龙船的人员喜单不喜双,以7人、9人、11人为宜,一锣鼓、一舵手、一指挥,渔船两边坐人划桡,随着“呼锵”的锣鼓声,夺标定输赢。观看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这一节日的主要习俗。粽子是把糯米用芦苇叶包成菱角形,蒸熟后伴糖食用。据说最先是把粽子投进河里,让河里鱼虾吃粽子,不伤害屈原的尸体,表示人们对屈原大夫的厚爱。除此以外,过端阳还吃盐蛋、卤鸡蛋、包子、喝雄黄酒、吃大蒜以达到消毒解毒之作用。

插艾蒿也是当地人们的一个重要习俗。过端阳这天,人们都要在野外割来艾蒿、菖蒲草插在大门两旁,其意是门边两束艾蒿,菖蒲形似两把利剑,能驱避外来野鬼,以青迎亲鬼;还因艾蒿、菖蒲是一种败毒的中草药,用此药煎蛋可治感冒、咳嗽,用此草烧水薰蒸洗澡,可为月母子发汗,驱寒解毒;攀烧此草的烟雾可以驱赶蚊虫。当地就流传俗语“端阳不插艾,来生变妖怪”。

这一天,人们还有戴香包。香包在本地叫香荷包,也有给小伢们戴的一种具有药用性质的荷包。包内装有丁香、桂皮、茴香、艾叶、花椒之类,其味香,给小伢们戴上,孩子们喜欢戴,并爱放在嘴里吮,吮后具有生津败毒之药用功能。故当有“香包身上戴,伢们逗人爱”之说。

5.月半 七月十五为“月半”,也叫中元节,大多叫鬼节,瞿塘关一带称过月半。

传说七月十五开鬼门关,从这天起,阴间鬼门大开,大鬼、小鬼、恶鬼、善鬼都可出来,各家亡人也会回来过“鬼节”。

这一天,人们出于尊天敬祖的传统,十分担心先祖在阴间成为饿鬼,一般都要准备丰富的饭菜、烧纸钱、扎灵屋、做纸箱、制冥衣、烧包袱祭祀祖先,打发亡人、富贵人家还要摆道场祭祀祖宗,操度亡灵,并以此求得惩治恶鬼,保护家人平安。

6.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在此期间,瞿塘关一带的各种夏秋作物均已成熟,临近收获,民间利用此间休养生息,并家人团圆,准备收获。

中秋节这天晚上,全家人在高悬的明月下吃月饼,守月花,传说八月十五晚,观看月亮,可以看到张果老砍桂花树,嫦娥穿白衣,乘白鸾,舞于桂花树下的奇观为“月花”。

另外,瞿塘关一带在中秋这天晚上还有“摸秋”的习俗。摸秋就是到别人果园或瓜园“偷摸”瓜果,传说如果久婚不育的夫妇,如果这天亲友会摸别人的瓜果送来,给他们吃,便可以得子。

当然在这一带,被摸秋的人家对摸秋者不会骂,据说,骂了别人自己就会“背时”,即倒霉,所以有的人家对瓜果园严加看管,有的则希望别人在他的瓜园里摸秋,以求好运。

除此之外,瞿塘关一带还有很多习俗,多少年来,这些习俗已经成为瞿塘关文化的一部分,给这个军事要塞带来了一些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