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跌荡一百年(下)
2691100000053

第53章 ·1972年:最后的冰期 (2)

这一次大规模的设备引进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它改变了“备战优先”、“三线优先”的战略,重新把投资的重点放在民生产业——与“吃穿用”相关的化纤、化肥和烷基苯项目就占了18个,占全部投资总额的63.8%,而且大半布局于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带。新建成的天津石化厂、辽阳石化总厂、上海石化总厂、北京石化总厂、沧州化肥厂、广州化肥厂、南京烷基苯厂、天津大港电厂、唐山陡河电厂以及武汉钢铁厂、南京钢铁厂的扩建工程等,都成为重要的工业项目,为日后的经济复兴打下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70年代初期的这次引进工程可以被看成是1978年对外开放的一个前奏——尽管它被打断了几年。甚而言之,它是新中国经济第一次无意识地呼应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世界性的产业梯级转移运动中,中国即将成为东亚四小龙之后的又一个被转移地区。据经济学家杨小凯的分析,1972年的这次进口工程在日后发展为一种进口替代战略,它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过,杨小凯也进一步指出,这种战略是以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制度来模仿私有制和自由市场创造的新工业化模式,成套的新设备及新技术被大量引进,但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财产权结构、市场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却仍然被视为洪水猛兽。对后者的吸收将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在大胆引进设备的同时,国务院还对无比涣散和无序的企业管理进行了整顿,国家计委起草了《关于坚持统一计划,加强经济管理的规定》,明确要求企业恢复和健全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制度,厂长要抓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劳动生产率和成本利润等七项指标。

复出后的陈云此时主抓他熟悉的外贸工作。他提出:“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75%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25%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75%对资本主义国家,25%对苏联他们。”国门关闭太久,几乎所有的人对外面的世界都是两眼一抹黑,陈云特地出了十道题目,让银行部门拿出数据来,这些题目包括:“西方各国从1969年到1973年的货币发行量多少?外汇储备多少?其中黄金储备多少?现在世界黄金年产量多少?800亿欧洲美元都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繁荣、衰退、危机的标志,工业除了钢铁之外,还有哪些行业?西方各国度过危机的办法是什么?每次危机间隔时间多少?美国1973年对外赤字多少?对外国银行给我们的透支便利的利害估计,等等。”从这些题目的开列可见,刚刚劳动改造归来的中国领导人的确是从ABC开始,重新了解世界。

就是在1973年,亲手把上海证券交易所关掉的陈云在资本主义的交易所里试着游了一回泳。

这年4月,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布置香港华润公司所属的五丰行,尽快购买原糖47万吨。当时国际市场的原糖求大于供,货源紧张,中国一旦求购,必将刺激价格上涨。陈云指令五丰行通过香港民间商人,先在伦敦和纽约的原糖交易所购买期货26万吨,平均每吨82英镑,然后,立即向巴西、澳大利亚等国买进现货41万吨,平均每吨89英镑。中国的求购信息传出后,交易所的期货价格果然大幅上扬,涨至每吨105英镑。陈云再指令将所持期货尽数抛出。经过这番交易,五丰行和香港商人共赚进300万英镑。

事后,陈云专门就此事报告国务院,他写道:“对于商品交易所,我们应该研究它,利用它,而不能只是消极回避。”

发生在1973年的这些经济事件,充满了多年未见的清新气息,这一年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粮食和棉花收成分别增长了10.2%和30.8%,财政收入也增长了4.6%,各项经济数据都是让人振奋的。可是转眼到1974年,政治空气突然又变得紧张起来。

197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称“在政治思想战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从此,一场名为“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拉开了序幕,江青称之为“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它以批孔子和林彪为主题,延伸为批“周公”和“宰相儒”,矛头实指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重病缠身的周恩来。过去一年里的经济投资及对外合作活动,都被指责为“洋奴主义”。

当时被拿来大做文章的是“蜗牛事件”、“更新轮事件”和“风庆轮事件”。

1973年11月,为了引进一条彩色显像管生产线,第四机械部的12个专家组团到美国康宁公司考察。就在即将登机回国的机场上,一位康宁公司的雇员扛来一个箱子,取出一个个包装得很好看的硬盒子,分送给中国的客人。专家们打开一看,是每人一个玻璃蜗牛,根据盒内的说明,售价每个55美元。

到“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有人便写信告状,说代表团在美考察时,康宁公司为了讽刺挖苦中国的“爬行主义”,送给代表团每人一个蜗牛。江青大喜,以为抓住了一个好典型,她亲自赶到四机部发难,说:“那个蜗牛在哪里?拿来给我看,中央要它做展览。”她还指示外交部向美国驻华联络处发照会提抗议,把蜗牛送回去,“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坚决回击”。

四机部赶紧向美方去电质询,得到的回复是:“康宁公司没有任何讽刺挖苦的意思,目的只是想讨好中国人,希望中国买他们的技术,蜗牛只是圣诞节的一种传统礼品,没有爬行的概念,蜗牛代表吉祥,美国还有歌颂蜗牛的诗歌。”这样的解释当然不被接受,彩管生产线的引进被勒令中止,一直到五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恢复。

在紧张的氛围中,各部委纷纷清查所收到的各种外国礼物,其中又查出日本人送的乌龟和黄牛,前者被认定是一种“赤裸裸的污辱”,后者则是在暗讽中国“老牛拉破车”。

所谓的“更新轮事件”和“风庆轮事件”互相关联,而且同样荒唐。

我国造船能力长期严重不足,自造船舶只能满足1/10的需要,周恩来主张造船和买船并举,并在1973年动用外汇购买了一批外轮。

“更新轮”是上海海运局向西方国家购进的万吨轮,原本是一艘可载客270人、装货8 000吨的“邮船”。张春桥等人把它定为“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典型”,在报章上大肆批判,说它的“每一块铁板上都散发着资产阶级的臭气”。这艘邮船被停泊在黄浦江上,当做“展品”供人们参观和控诉批斗。

为了与引进的“更新轮”形成对比效应,张春桥等人又挖出了“风庆轮”典型。

风庆轮是上海江南造船厂于1973年建造成的一艘万吨轮。交通部所属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买下该轮后认为,它的主机性能不适于远洋航行,只适合在近海航行。“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江南造船厂的造反工人和风庆轮海员贴出大字报《远洋公司还是崇洋公司》,指责交通部的鉴定崇洋媚外,看不起中国工人,强烈要求风庆轮远航。交通部被迫同意风庆轮远航罗马尼亚。

张春桥等人抓住这个事情大做文章。

风庆轮在远航途中,主机不断发生故障,险情频出,相关实情被刻意隐瞒。1974年的9月底,风庆轮终于“胜利”归来,上海的《解放日报》马上刊文《乘风破浪胜利前进——从风庆轮首航远洋归来赞自力更生方针的伟大胜利》,将造船与买船对立起来,认定“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是一种“洋奴哲学”,是一条卖国主义路线,“风庆轮不是一条船的问题。风庆轮的远航是整个政治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造船的斗争和整个路线斗争是紧密联系的”。江青更是公开致信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分激烈地认为:“看了有关风庆轮的报道后,引起我满腔的无产阶级义愤。试问,交通部是不是毛主席、党中央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部?国务院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关,但是交通部却有少数人崇洋媚外,让买办资产阶级思想的人专了我们的政……这种洋奴思想爬行哲学,不向它斗争可以吗?”

从10月到11月间,围绕“风庆轮事件”,江青等人举办了上百场报告会,发动20多万人上风庆轮参观,还组织《歌唱风庆轮》的专场歌咏大会。在10月17日晚上的政治局会议上,江青、张春桥借“风庆轮事件”向周恩来、邓小平等发难,逼迫中央政治局成员当场表态。邓小平忍无可忍,愤然离开会场,张春桥在他身后嘲笑说:“早就知道你要跳出来,果然跳出来了!”

为了鼓动基层再次“造反”,江青等人还提出“不为错误路线生产”、“宁长社会主义的草,不栽资本主义的苗”等。这些口号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反智”倾向。在这期间,最极端的事情是,他们还推出了一个“白卷英雄”的典型人物。

在1973年前后,经周恩来等人的提议,多年停止招生的大学开始以政治推荐和书面考试的方式重新招收学生,其中最积极的就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被统称为“工农兵学员”。这一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报道《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讲述了这么一件新鲜事:这一年6月底,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下乡知识青年张铁生参加大学招生考试,在物理化学的考卷上,他没有做出一道题目,交了白卷,同时,他却在试卷的背面写了一篇600多字的“致领导信”。他写道,“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且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与贫下中农的革命事业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所谴责。”

张铁生被认为是反对教育战线“资产阶级腐朽路线”的时代典范,是一个具有路线斗争觉悟的反潮流英雄,各地纷纷提出“不做分数的奴隶”、“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能重演”、“智育第一害死人”,这股反知识、反理性的政治思潮让刚刚有点恢复的教育秩序再次大乱。

在极左路线的种种干扰下,虚弱不堪的宏观经济再受冲击,1974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仅比上一年增长1.4%,大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没有完成计划,财政收入再度出现赤字。

极左集团在城市里反对国际合作,在农村,则再次掀起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运动。

自从“文革”开始后,中央三令五申严厉禁止任何私人的自由买卖活动,人民公社定期检查农民的自留地和私人喂养的家禽,看看是否偷偷扩大了面积或超过了公家规定的头数。把自养的家禽偷偷拿到市场上出售是一种投机倒把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惩治。可是,正如安东尼奥尼在河南林县偶尔发现的,到70年代中期,发生在农村的自由集贸活动已经呈半公开化的状态,而在极左的人看来,这些正是应该坚决割掉的资本主义的“小尾巴”。

1974年,已经当上国务院副总理的原大寨村支部书记陈永贵到福建省晋江市视察,在一个叫石狮的小渔镇里,他看到了让他大吃一惊的景象:光天化日之下,在当地的农贸市场,一群仿佛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小商小贩乱糟糟地挤作一团,人们在各种各样的摊点前兴奋地交谈着,彼此讨价还价。据当地干部统计,当时在石狮镇有上千名个体商贩在街头摆摊设点,其中绝大多数是无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