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坝子,一地黄橙橙的谷物,农夫翻晒手不闲;水井旁,村妇们忙于洗衣淘菜,忘不了家长里短;大门口,孩童追逐嬉戏,惹得狗们来回撒欢;小巷里,慢悠悠晃出几头牛,视人若无物……
秋高艳阳天,村落趣无穷。奈何除开我,再无一个游客。没有多余人也好,幽静古朴,纤尘不染,如回梦中家园。不解的是,当年丝路古道,类似村落比比皆是,绮罗怎么就被徐霞客高看,到此一游。
绮罗不简单,两千多人的自然村,几处文化景观巍然矗立,让天下村落望尘莫及。
顺着蜿蜒流淌的绮罗河,且去水映寺,探访当年徐霞客游踪所在。
乡村中,寺庙如今常见。几间瓦房,相貌寒碜;几尊泥像,手艺粗糙。也不怕菩萨怪罪,说来惹人笑。
水映寺不同,依山傍水,山葱郁,水清澈。五百年古寺,逐一看去,玉皇阁、观音殿等明代建筑气概不凡,尊尊塑像工艺精湛。尤数观音殿前,玲珑水池半圆,清泉一涌千载。寺映水中,倒影清晰可见,水映寺得名,由此而来。
寺僧殷勤,古往今来讲述周详,提及徐霞客,却又语焉不详。莫怪僧人,徐霞客游记中,水映寺原本就一笔带过。
百米开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庄重古朴。
按照常理,村落有文昌宫,简直不可思议。可绮罗不仅有,而且规模宏大,典型明代风格,融文庙规制与道教风格于一体。沿宫门、泮池、棂星门、文昌殿、至圣楼、魁星楼逐一走来,无不雕梁画栋,气韵不凡。
状元桥前,凝望文昌殿,高大宏伟。正面楠木大门六扇,镂空精雕范公书院、斐渡还带、明刑弼教等六个典故。崇文尚教,褒扬正气,绮罗民风淳厚。
民间传说,功名大事,莫不出自文昌帝君恩典。祖辈寄望文风昌盛,州县多建文昌宫,供奉帝君。科考前夕,天下士子必沐浴更衣,跪像前焚香化纸,乞求帝君开恩,鲤鱼跃龙门。
文昌宫和顺曾见,只是规模小许多,年代要晚两百年。和顺实属不易,于今的乡镇,乃至更高级别的县或市,文昌宫已成稀罕物。就连成都和昆明,南丝路两个省会城市,文昌宫早已销声匿迹。
小小绮罗,对文化的尊崇,让人肃然起敬。
弥足珍贵,还在几块明清匾额。书法自然不错,内容高屋建瓴,有“虚室生白”“偃月拳经”“精忠诣极”一类,意在警策励志。尤为看重其中一块,赫然大书两字:文明!
如此见地,如此境界,惊讶之后是钦佩。无论文教昌明,还是文治教化,绮罗先辈的远见卓识,我是五体投地。
文昌宫,寄托绮罗村民的精神追求,读书求功名,读书识礼仪,读书知廉耻。朗朗书声,延续几百年,一方文明百姓安居。无怪乎,明清两朝,绮罗可谓人才济济,文有学识渊博的进士举人,武有保家卫国的将军校尉。就说今朝,多有读书人,村里每九个人中,就有一人有大专以上文凭。
这就是了,殷勤好客诚邀徐霞客的,便是绮罗读书人李虎变兄弟。
山好水好莫如人好。徐霞客钟情绮罗,盖因此方人好,沐浴文明之风,知书识礼,情投意合。
闻贵客入住腾冲,李虎变兄弟赶往县城,登门拜访。一番交流,盛情难却,方有徐霞客绮罗之行。
崇祯十二年(1639年)农历五月四日,天不作美,下起濛濛细雨。李虎变备好马匹,冒雨赴城中客栈,恭迎徐霞客。初见绮罗,徐霞客触景生情,在游记中这么写道:“时微雨,遂与之联骑,由来凤山东麓循之南,六里,抵绮罗”;“绮罗,志作矣罗,其村颇盛,西倚来凤山,南瞰水尾山,当两山夹凑间”;“是夜,宿李君家”。
游绮罗及周边山水名胜,历时七天,除一夜未归,徐霞客在李家住宿五晚。村民告诉我,李家老宅位于玉虎巷,虽经风吹雨打,但保存尚好。
玉虎巷名称,至今沿用,里面住李虎变后裔。正对巷口,两棵香果树,高大粗壮。小巷尽头,老宅虽破败,但大门气派依旧。
主人自然姓李,面对我这不速之客,笑脸相迎,端茶倒水请坐。院墙高大,门楼雕花彩绘,房屋古香古色。道出来意,主人手一指,边上那间厢房,便是先祖留宿徐霞客的地方。
厢房看去古旧,的确有数百年光景,可徐霞客是否就住这里,谁也无法认定。既然李姓后人这么说,村民们这么说,我就姑且这么听着。
住哪一间房屋不打紧,徐霞客的游记没有记录,后人自然无从考证。至于和李虎变的交往,游记倒是屡屡提及。随手摘抄,晨曦中携手同游有“初五日晨餐后,即从李君循南山之麓东向行,先半里,过水映寺”;黄昏里远迎有“李虎变以骑候于马鹿道中,不遇,甫返”;美味佳肴招呼自己有“煮竹鼯相待”;酬答李虎变有“作田署州《期政四谣》,以李君命也”……
徐霞客滇西行,最南端游历的村落,就是绮罗了。有此际遇,村中世代传为美谈。有好事者,就着泥墙,粉白后大书特书,广而告之。
何止书生,绮罗有武将。
武将之一姓李名国珍,大清光绪年间,任腾越守备总兵官副将。
又是一处小巷深深,又是一栋衰败的老宅。不说不知道,里边藏龙卧虎,住过一位抵抗外辱的英雄。历史教科书里,早就熟知“马嘉理事件”,景仰李国珍。殊不知,今朝有幸,得以瞻仰英雄故居。
1875年,英国组织一支勘探队,二百来人全副武装,气势汹汹从从缅甸入境。英驻华使馆派马嘉理为翻译,率队前往接应。侵略者气焰嚣张,枪杀百姓,扬言攻占腾冲。李国珍劝阻无效,率腾冲军民英勇还击,马嘉理死于非命,英军被迫撤出中国边境。
清王朝腐朽,伴随英雄的自是悲剧。安抚友邦,李国珍成替罪羊,从此命运多舛,归隐家乡。
绮罗多俊杰,历史不会忘记。李国珍故居小巷,村民敬称大人巷。文昌宫墙上,镶嵌“绮罗三李功烈碑”一通,铭刻李国珍功绩。这碑来头不小,由腾冲名士、国民党元老李根源题文,大名鼎鼎的于右任书写。
另有“绮罗图书馆碑记”,看来平铺直叙语不惊人,亦非名家撰书。但碑刻言及的绮罗图书馆,传承文明,造福乡邦,堪称表率。
民国之初,中国农村混沌未开,绮罗村民即捐钱捐物,创立图书馆,启智育人。几年下来,购买了《万有文库》《小学生文库》等大型丛书,藏书达到两万多册。另外,订阅了《大公报》《文汇报》《觉民报》《仰光日报》等报纸,添置了风琴、油印机、动植物标本、人体生理模型,创办了刊物《家乡通讯》《新绮罗》。
1942年,日寇入侵,图书馆被洗劫一空,书籍荡然无存,文明惨遭荼毒。
文昌宫附近这座图书馆,系1993年修建。虽为新馆,设计者构思独到。整座小院古意盎然,大门典型的滇西民居照壁样式,主楼飞檐歇山式双层木结构,周边回廊甬道交错,体现出浓郁的地方建筑风格。
传承文明,服务村民,绮罗图书馆堪为楷模。藏书上万册,订有报刊几十种,书库、阅览室、休息室一应俱全,小桥、池塘、花圃休闲又养眼。恕我坦言,村一级没见过这等档次的图书馆。时兴的农家书屋,无论面积、藏书量、读者量,都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窗明几净,几个村民手握书卷,沉浸其间。两鬓斑白的图书管理员,格外引人注目。与之交谈,方知图书馆没有编制,没有专职人员。老人退休后,就来这里上班,一晃十来年。尽义务的,不拿一分钱。几十个春夏秋冬,先后五十来位老人,在这里维系着图书馆的运转。
脚步轻快,跑进两个小孩,老人转身迎上前。村落古老,但文明的进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