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包容比批评更重要
2697800000020

第20章 常以容己之心容人 (5)

有位智者同一友去旅游,经过山谷,智者失足滑落,幸友人相救才得以生还。于是,智者就在附近的石头上刻写:某年某月某日某友救我一命!事毕,二人继续前行,但却因一小事而争吵,朋友就打了智者一巴掌。而智者就跑到有沙滩的地方写下:某年某月某日某友打了我一巴掌!事后有人问智者,为什么要将救你事情要刻写在石头上,而打你的事情要写在沙滩上呢?智者回答:我永远感激我的朋友救我一命,他打我的事情,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消失,从而忘得一干二净。

要赞扬别人的善事,不要宣扬别人的过失;对别人惭愧羞耻之事,不要宣讲;听到别人的隐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讲说。谈论他人的是非,只会蒙蔽自己的心性,妨碍解脱之道。在谈论是非之时,内心呈现的是纷扰的情况、不安的状态。而且,“说人者,人恒说之”。若是不知道谨言慎行,可以预见,这个人将会很难挣脱是非的困扰。慈航法师曾经讲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可以从中明白这个道理。

慈航法师当年在鼓山当沙尼的时候,有一次上厕所时,忘记带卫生纸了。于是,他就向正在他身旁上厕所的寺中一位茶房头索取,不过茶房头是个坏心人,他把用过的卫生纸扔给了慈航法师,弄得慈航法师一手的大便。茶房头如此的捉弄人,要是别人一定会很生气的,可是慈航法师并没有生气。

一天,慈航法师搬房间,那位茶房头来了,慈航法师对他说道:“你来得正好,请你帮我看守一下东西,我先把棉被搬去,马上就回来。”

不一会儿,慈航法师回来了,他发现抽屉里的一百元银洋少了六七十个,很明显,不是茶房头拿的还会是谁呢?但这件事却不能揭穿,揭穿了的话,会对茶房头的名誉造成有很大的影响。钱少了还是有再来的时候,但是失去了名誉的人,又要怎么恢复呢?慈航法师想到这里,就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过了一会儿,茶房头要告辞了。临别时,慈航法师拿出十五块银元送给他,他却不肯接受,慈航法师告诉他,人要互相帮助,他现在当沙尼,每月有二十元,这一点给他拿去用没有关系,这样茶房头才肯接受。

不久,寺中很多人都怀疑茶房头哪来这么多的钱,茶房头说是慈航法师送给他的。又有人来问慈航法师是不是真的,如果换作是别人早就揭发茶房头的窃盗行为了,但是宽宏大量的慈航法师,始终都没有说一句茶房头的不好。

后来,慈航法师说自己的身体本来是很瘦弱的,但从这次事情后,他就慢慢地胖了起来,弥勒肚子也大了起来。

向怨恨的人行布施,而不说怨恨的人的坏话,这种精神是多么伟大。这种“不念旧恶,不怨恶人”的行为,唯有菩萨的“等念怨亲”的观念才能做到。然而,有许多人只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而不能客观地评价一个人,那就无法正确地对待他人,更谈不上尊重了。

在唐、宋之间,出现了著名的“五胡之乱”,在那几十年里都是胡人统治天下,而这五个朝代都请了一个叫冯道的人出来做官,而冯道对每一个君主都表现得极为忠心。对于冯道这种行为,欧阳修骂他“无耻”,认为他替胡人做事,丧失了汉人的气节。但是,和欧阳修同时代的王安石、苏轼等人却认为冯道这个人很了不起,是“菩萨位中人”。冯道尽管在胡人的朝廷中做官,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十分严谨,从不贪财好色。在他的谨慎和圆滑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生原则,这就是他值得后人肯定的优点,所以不能像欧阳修那样一概地加以否认。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历史故事,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

《左传》记载:齐桓公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而齐襄公为政无道,为了不受牵连,齐桓公在鲍叔牙的侍奉下逃到莒国,公子纠则由其老师召忽和管仲护卫,逃到了鲁国。后来,齐襄公被杀,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帮助下重返齐国,当上了齐国的国君。随后,出兵鲁国。鲁国在齐军的压力之下杀死了公子纠,召忽见公子纠已死,也就自杀了。此时,管仲不但没有自杀,反而在鲍叔牙的举荐下,当上了齐桓公的重臣。

于是,就有人说管仲这个人“不仁义”。但孔子却说管仲这个人“很了不起”,因为他后来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并没有付诸武力,就使天下得到安宁,而且老百姓也得到了恩惠。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很可能都成了野蛮人了。他为天下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不是一个只知道自己上吊,倒在水沟里默默无闻、白白死去的人所能比的。”

管仲背弃旧主,为齐桓公做事,对旧主来说的确是不忠、不仁、不义。但是,他为天下人做出的贡献,为天下人尽了大忠、大仁、大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管仲的做法又没有违反做人的原则。所以,孔子能够辩证客观地评价他,并且充分肯定了他的优点,这就是对人的尊重。

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对于缺乏包容心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喜欢盯着他人的隐私和缺点不放,并大做文章,开口就会讲出伤人的话;而包容心强的人则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夸奖他人的长处,同时也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他们能够从以下几点严格要求自己。

(1)不涉及对方的错处

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自己就会感到难堪或者恼怒。因此,包容者在交际中,一般都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有这样一个事例:

在广州一家著名的大酒楼里,有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后,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地放入了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我们的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酒楼,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过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

那位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头脑有点儿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下了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说着取出内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之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2)不张扬对方的失误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会出点儿小失误,比如念错了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或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当包容心强的人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会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会抱着讥讽的态度,以为“这回可抓住他人的笑柄了”,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对自己产生反感或报复,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社交形象。如果把每个人的失误当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制造笑柄的失误。

(3)不让对方败得太惨

在社交中,常会进行一些带有比赛性、竞争性的文化活动,比如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尽管这只是一些文娱活动,但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胜利者。有包容心的社交者,在自己绝对能够取胜的情况下,往往不会使对方失败得很惨且显得狼狈不堪,反倒是有意让对方小胜几局,既不妨碍自己总体上的获胜,又不使对方太失面子。否则,计较起来,会给双方的情绪造成不愉快。

社会,就是不同物质和个体的和谐共存体,并且允许人们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发展个性。具体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就需要将共性和个性分清,既要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又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而且要学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这是佛家包容之道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