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培养下属的100条铁律
2698200000013

第13章 精于培训,促进下属快速成长 (1)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好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力资本增长的主要途径。“马不伏枥,不可能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可以说,今天的教育培训,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就是明天长盛不衰的保障,也是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重要方略。

1.分类培训——根据工作选择方案

培养人才,是一个重大课题,但又没有简单划一的模式,因为培养人才要因人、因职而异。每一个组织的内部,由于各类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不同,各部门有自身的独特性,因而,对这些不同岗位类别的人员的培训,应该安排不同的培训项目。

每个单位里都有新职员、骨干职员、干部候补者以及高层领导等各种培训对象。所有的人员都有必要进修,因为他们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各自的能力,不管是事务系统,还是技术系统,提高所有职员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才能让下属得到恰当的培训?这也是每个领导应该思考的问题。

例如,杂技团训练动物,总是针对着不同的动物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猴子手巧身灵就训练它学走钢丝,海豚在水中麻利就培养它在水中戏球。相反地,如果让猴子练水中戏球,恐怕很快就会被淹死了。

所以,在培训职员时,也应该像杂技团一样,针对不同的人才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要做到因人而异、因职而异。

如果按培训对象分类,可分为:

普通职员的培训。指对生产、工作或服务在第一线的人员的培训。

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即针对最基层的生产管理骨干进行培训。

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即对一个组织中第二层次的正副管理人员及其相当职务的人员的培训,也就是对所谓的“管理层”的培训。

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即对一个组织里第一层次的正副管理人员及其相当职务的人员的培训,也就是对所谓“最高领导层”进行的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主要针对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技能,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

按培训时间和方式分类,可分为:

初任培训。也称新人入职培训、岗前培训、职前培训(教育)、定向培训等,是一个组织通过帮助新的职员轻松愉快地进入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从而渐次将其从局外人转变成为组织人的过程。

在职培训。也叫在岗培训,指不脱产的培训,相当于“业余培训”。

(半)脱产培训。也叫离职培训,与在职培训相反,同“全脱产培训”。

替补培训。又称转岗培训,一般指为预先准备转到其他工作岗位的下属而进行的培训活动。

合作培训。指需求单位间为共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举办的培训活动。

挂职锻炼。主要是将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或管理人员放在一个适当的工作岗位上,委以相应的职务,让其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增加才干,提高领导及管理水平,以便将来更好地担当或履行一定责任的领导管理工作。

培训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领导做出合理的选择,而培训的效果更要预先制定完善,以下是针对不同职位的人定制的培养目标,以供参考:

首先,高层领导常常提拔一些管理和业务骨干,高度负责管理集体的正常运作,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影响到组织的整体风貌。因而,对这些人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和业务骨干更应该参加培训,且要实现以下目标:1,通过培训让他们有效地运用他们的经验,尽可能发挥他们的才能;2,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各部门信息,落实各阶段计划;3,把他们组织起来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帮助经理们了解政治、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4,帮助他们迅速掌握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能。如处理技术问题、处理人际关系、主持会议、分析、谈话等方面的技能。

其次,对于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们代表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代表下属职员的利益,正好处于交接点,很容易发生矛盾。同时,基层管理人员应有熟练的技术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如果没有必要的工作技能,就难以开展工作。上任前大多数中、基层管理人员都是从事业务性、事务性工作,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所以,当他们进入管理层之后,就应该通过培训,以尽快使其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明确自己的新职责、改变自己过时的工作观念、熟悉新的工作环境、掌握新的工作方法。

另外,对于本部门的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律师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也要予以重视,因为,这些专业技术人员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掌握着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各类专业人员大多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与其他专业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因此,培训的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了解他人的工作、促进各类专业人员的沟通和协调,使他们工作时能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专业人员参加培训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各自领域里的最新知识。

每一个领导都是从普通职员做起的,因此培养后备力量是全局考虑的一个方面。让普通职员们直接执行各种生产任务,完成各项具体性工作。要依据工作规范和工作说明书的要求,让他们明确各自权责界限,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以便能够按时有效地完成本职工作。

2.同步培训——强化技能提升认识

一个组织,由水平不同的人员组成。要想提高团队的整体效应,每个环节都很重要,若有一两个环节比较薄弱,也会拖集体的后腿。内部人员在能力、学识上有强、有弱,管理者在对待他们时,往往不能一视同仁,而对能力强的、业绩好的,另眼相看。表扬、奖励、提拔、外出考察学习,首先想到的是优秀者,认为他们强了,整体效率就提高了。对能力弱的普通职员,不闻不问,认为在他们身上不值得花太大的精力,不对他们培训,认为他们只干些简单的活儿,只要不出差错就行了。然而,从长远来看,管理者不能只把眼光盯在那些优秀者身上,更应当重视对水平较差的下属的培训。

培训下属既要重“表”,又要重“本”。“表”就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本”就是精神、理念、事业心、责任心,荣誉感、成就感和职业道德。只有既重“表”又重“本”的训练,才能培育一支具有良好的精神素质、管理素质和技术素质,具有现代观念的一流人才队伍,才能塑造全体下属追求卓越的群体。

一个成功的集体不但要用好人才,更要培养人才。领导要知道,如果不对下属进行培训,下属们的价值就会逐渐贬值。因为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和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下属不接受培训,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知识将会慢慢落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自己将不得不聘用新的人才,支付更高的人力资源成本,这将会是一个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那些追求长远发展的管理者,一般会十分重视对下属的培训,他们知道:只有培训才能让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不断的提升。这些管理者会尽可能地满足下属个人成长的需要,让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把最优秀的下属永远留在自己身边,不断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得到培训的下属技能和知识都会有所提高,他们会将这些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一个有着高效率下属的组织,竞争力也将得到不断提升。职员不断成长,组织才能不断成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秉承“员工People-服务Service-增长Growth-利润Profit”(PSGP)的经营理念,TNT中国把员工成长放在了首位。随着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公司拥有了更快的增长和更大的利润,此时公司又会把利润拿出来反哺投资在员工身上,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基于这样一个以员工为出发点的经营理念,“投资于人”成为了TNT重要的一个人才战略,同时也成为了整个快递行业乃至其他行业企业在培训工作中眺望的标杆。

TNT的负责人说:“致力于提供‘最佳客户体验’,这需要我们每一位员工的支持,因此公司不断投资于员工,以期达到我们所制定的目标。该理念覆盖的范围很广,除了资金上的投入,最重要的是让员工了解公司发展方向,并与公司一起成长。”

“公司的持续发展与下属的发展息息相关,实现双方共同的发展是我们所追求的。在TNT,认为公司有助于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的员工会更珍惜公司为其创造的机会,主动完善自身的技能,对工作充满热情。这样的员工能为客户提供卓越的客户体验,实现TNT为客户提供卓越客户体验的意愿。”

TNT培训课程主要目标是为了提升员工的通用能力与职能能力。前者是从公司战略出发,通过定制一系列的培训发展项目,保证所有层级的员工(一线员工、基层主管、经理人员、高管人员)的学习培训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帮助员工在TNT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后者是TNT中国大学针对每个职能部门设立职能学院并提供专门的培训项目。目前员工对于TNT大学的满意度在90%以上。TNT员工的人均的年培训课时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同时,员工在敬业度调查中关于学习与发展培训方面的反馈在近两年内上涨了近10%。

由此可见培训在下属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满足下属自我挑战和发展的需要

许多专家指出,当今时代以领导为中心的契约方式已经开始打破,而新的契约是以人才个人的知识承诺为中心的。下属看重的不仅仅是更高的待遇,更注重的是自身才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

扩展个人价值,提高绩效

留住下属,不要把他们的腿绑在椅子上,而是要为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要靠职业培训留人。培训与发展意味着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过程,使下属的知识、技能、态度乃至行为发生改进,从而使其发挥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绩效。通过培训,能使他们承担起更多更重的工作与责任。

培养下属的献身精神

不是用各种严厉的纪律,如禁止迟到早退之类的规定来约束员工的行为,而是以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追求来培训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组织对个人的关心,使人才接受组织的价值观,增强个人与组织休戚与共的情感,使人才最终具有主人翁感和对组织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3.授之以渔——现身说法促进自主提高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话出自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说的是把知识传授给人,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就是: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一个小孩,有人会叫他神童,但有人却说他自作聪明。一天,小孩来到河边,看到一个老翁在细柳下垂钓,在老翁的鱼箩里已经是满满的一箩,小孩很是喜欢,老翁看见小孩也很喜爱,决定将这箩鱼送给小孩,可是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小孩不要这箩鱼,那么你知道小孩对老翁说了什么吗?他对老翁说:“把你的鱼竿送我吧!”

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分析问题的根本,发现事物的本质。小孩子具备了这种“渔”的本领,想不成材都难。可是往往有一些人却很短视,耍小聪明,紧盯着“这条鱼”而舍弃了求鱼之技。

明朝有一位老画家,他的画神韵十足,在当时无人能及。一天清晨,老画家准备出门晨练,刚把院门打开,看到两个小孩儿在大门口跪了一宿。老画家很奇怪,便上前问道:“孩子们,你们有什么事儿吗?干嘛要在我家门前跪着,快起来。”原来这两个孩子想从师学艺,得知老画家的名望后,日夜兼程赶来拜师学艺。老画家看着这两个孩子,想起了自己求老师学画的情景。老画家心想:自己一生从未收过学生,假如自己百年之后,画技便会从此在世间消失,不如收他们做关门弟子吧。

从此,老画家多了两个徒弟,两个孩子多了一个师傅。老画家对两个孩子的传授简直达到了无私的地步,把自己所会的,除了荷花绝技,统统教给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