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培养下属的100条铁律
2698200000009

第9章 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树立典范 (1)

“率先垂范”包括几点:良好品德,管理能力,工作高效,果断决策,身先士卒,诚信宽容等等。所以,克服自身缺点,低调做人,做一个在成绩和人前皆谦虚含蓄的领导;更要高效做事,与下属同甘苦,身体力行,树立典范。

1.五好标兵——发挥领导的典范作用

现代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要想真正提高每个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除了借助于工资、奖金等激励措施,还要依靠领导者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人格力量去调动。

所谓典范力量,是指在社会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的心理并获得下属认可的能力。典范力量是“无言的召唤,无声的命令”,是靠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浇铸起来的,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力量。

领导者要想成为大家公认的典范,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具备良好的品德

优秀的领导者必备的第一条件是具有良好的品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如果一个人无德,那他能力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领导者应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正确处理好各种人事关系,做好工作;用优良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掌权用权,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以德服人。这里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自身要树立良好的品德;第二,要用品德来教化周围的人,第三,做事要以道德为评价标准。

只要能做到这些,那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引四方来朝”。大家知道北斗七星组成一个勺子的形状,其中三颗组成勺柄,沿着勺柄所指的方向看去,就会看到一颗特别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运动,北极星的方位则是不变的,因此古人很早就学会了根据北极星辨别方向。因此,道德高尚的领导“能让别人追随自己,无论自己行向何方”。这说明人的心中有着一种超越利益的价值取向,往往自愿地被他所敬仰的人所引领。

战国时期的楚庄王继位后,很想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因此,时常向大臣们征求治国的良方以称霸诸侯。有一次,楚庄王问大臣詹何说:“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治理好呢?我真觉得无从着手。”詹何回答说:“我只懂得怎么修身养性,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楚庄王说:“为了治理好国家,我是非常愿意采纳意见的,希望你相信我。”詹何于是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君王的品德很好而国家治理不好的事;也没有听说过君王品德很坏而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事。因此,我觉得,能不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根本在于君王自身,君王就是臣子百姓的榜样啊!至于其他方面,都取决于这一点,我就不用多说了。”楚庄王听了,只觉得茅塞顿开。

公平对待每个下属

领导者在工作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道,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赢得人心。例如:领导者要公平公正地对待诸如分配、晋升、奖惩等问题,切忌亲我者近之,疏我者远之。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充分了解下属的愿望,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分远近,不分亲疏,不因客观或个人主观情绪的影响,表现得有冷有热。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赢得下属的信赖,使下属与自己同舟共济,并心甘情愿地受自己领导。

具备优秀的领导能力

领导的才能集中体现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如预见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等。一个才华横溢的领导者可以使人产生一种信赖感和安全感,即使在非常困难和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下属也会同心同德地跟着他去战胜困难。这方方面面的能力,是通过领导者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

创造出最好的成绩

任何领导者的人格力量,都不是靠口头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创造第一流的业绩,才能向下属证明你能胜任领导工作,具有领导水平和能力,进而得到下属的尊敬和信赖。反之,那些整天忙忙碌碌,多年不见业绩,甚至遭受惨重损失的领导者,是不可能具有真正魅力的。做一个下属喜欢的领导,创造和谐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情,人的努力就能持久,工作效率就会提高,成功的概率也会增加。怎么让下属喜欢你呢?好的管理者都习惯于能真诚地欣赏下属的优点,对人诚实、正直、公正、和善和宽容,对他们的生活、工作表示深切的关心与兴趣。在人际交往中,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等等,赢得下属的尊重和爱戴,才会凝聚向心力,从而齐心合力创造出最好的业绩。

真诚地关心下属

人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来自领导者的理解、同情、尊重、信任和关心,更会使人受到鼓舞和振奋。领导者一个主动的致意、一句亲切的寒暄、一次温暖的慰问,都会使下属感到领导者对自己的关心,从而达到心理相融。受到下属欢迎的组织领导,往往能够给下属提供工作与生活的诸多便利,如提供理发、修鞋、免费早餐等看起来不起眼的福利,却极富人情味。还有,定期举办各种宴会、联欢会、生日庆祝会、舞会等,既可以加强下属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领导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领导要发挥好自身的典范作用,以德服人是基本,优秀的领导才能和不折不扣的业绩证明是核心,真诚地关心下属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具备了这些素质,就赢得了下属的爱戴,从而也树立了自己的人格力量。

2.一言九鼎——说话算数兑现承诺

世无诚信不宁,国无诚信不稳,业无诚信不旺,家无诚信不和,民无诚信不立,官无诚信不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做人的学问,也是领导者为人处世的学问。领导者示信于人,才能得到贤才,才能赢得人心,才能获得成功。

有一天,魏文侯跟大夫们饮酒,魏文侯下酒令说:“干杯不尽的要罚酒。”让公乘不仁执行。喝到后来大家干杯时,只有魏文侯没有举杯。公乘不仁便要罚酒。文侯瞪眼看着公乘不仁没有接酒的意思。侍者说:“不仁不能罚酒,君已醉。”不仁说:“《周书》有言:‘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这是说重蹈覆辙的危险性。为臣的不能改变酒令,为君的也不能改变自己的酒令。今君下的酒令自己不执行,这样行吗?”文侯便举大杯饮酒,并奉公乘不仁做为上客。

有明君必有贤臣,公乘不仁能执行酒令,是因魏文侯认识到言行一致才能取信于人的重要意义。言行一致,知错必改,这是魏文侯之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的。

很多做领导的人有一种老毛病,那就是把自己跟下属约定的事当作无关紧要,即使失信也不太在乎。更有甚者,对于下属提出的难题,惯于使用伎俩搪塞过去。久而久之,不但丧失了下属的信赖,还被认为是个虚伪的人,领导能力大大下降。

诚信对于一位领导者来说至高无上。有了它,他才能够领导人们到达“承诺之地”;没有它,他就会在期望的荒漠中徘徊不前。诚信一旦失去,就很难重新获得。对于任何一位希望有所建树的领导,要谨小慎微地保护好你的诚信,照顾好它,永远不要把它丢失。领导守信,核心是对下属负责。诚信的主要含义是无欺、守诺、践约,对于领导来说,坚守诚信,在工作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慎重给下属许诺

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口不违心。有的单位在招聘下属时比较困难,很多领导者为了尽快招到满意的人,往往会对人开出不同的条件,甚至会超出自己的权利范围;也有些领导者会在“留人”时做出超过标准的许诺。可是当你的承诺没有办法兑现时,你就难以再面对下属,那时你会感到无地自容。对于下属,领导者是代表着组织的,当他觉得你是在“欺骗”他时,他会产生怨恨情绪,由此给单位造成的隐性危害和负面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领导者都要讲诚信,不要轻易地给下属许诺,尤其是不要开出难以兑现的条件。

承诺时要留有余地

许多领导者把握不了承诺的分寸,他们的承诺很轻率,不留下丝毫的余地,结果往往使许下的诺言不能实现。成功人士一般都注意承诺这个细节。他不会轻易承诺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许诺时也决不斩钉截铁地拍胸脯,把话说绝。例如,多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等具有较大灵活性的字眼。当然,留有余地不是给自己不努力寻找理由,诺言一旦说出,自己必须竭尽全力去实现。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万一情况有变,给自己留有回旋的空间;二是兑现时超出了下属的心理预期,就会给他意外的惊喜。

言行之间的统一。要将自己所说之词切实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对于社会中的任何群体和个人都是这样,而对于领导者就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做出了承诺或达成了某种契约,那就务求守诺、践约,不可无端撕毁协议。

必要时有所调整。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要求前后言行完全一致是不合理的,从诚信原则出发,如果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做出了某种承诺,达成了某种契约,公告了某项决定,即使情况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有一些新的因素产生,但如无碍大局或无必要做出调整,就让原有决策适当稳定一段,切不可轻易变动;如果情况确实发生很大变化,确有必要对以前的承诺、契约、决定做出调整,领导们也不能隐瞒,而应及时向有关的人做必要的说明,以使其理解,并及时进行协商,达成谅解,做出调整。

谨防“隐性许诺”

隐性许诺是指:领导者虽然没有明确承诺下属,但下属自认为领导者实际作了承诺,如果领导者没有做到,下属会认为领导者失信。造成隐性许诺的原因往往是领导者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曾给了下属某些待遇奖励,但没有强调当时的特殊性,就会给下属以后要形成惯例的感觉。

无法兑现时,要诚恳道歉

如果做出了承诺,而由于情况发生变化,以致无法兑现,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向下属真诚地道歉并坦诚地告诉下属不能兑现的缘由,以求得下属的谅解。同时要想办法从其他方面给予弥补。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是道德建设的根本,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先哲孔子早就提醒人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曰:“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北宋神宗时的王安石有诗曰:“一言为重百斤轻。”也是极言诚信的重要。所以,说话一定要算数,只有言出必果,履行承诺才会取得下属的信任和拥戴。

3.身先士卒——敢于担当做好表率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滑稽的场面;某家长下班回家,先喝上一杯酒,然后就躺在那里欣赏电视节目,自己悠闲自在,却要求同他一起看电视的孩子去学习或早点睡觉。孩子磨磨蹭蹭不肯行动是正常的,因为父亲的行为等于在说让他随便玩吧,尤其是经不住诱惑的事是更易效仿的。做家长的如果下班之后,都是在读书或查阅资料,孩子也会自然变得与以前不同。

不管对自己的儿女也好,还是对下属也好,都是一个道理。所以,希望部下做到的,自己得首先做出个样子来,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更甚于多余的说教。在不声不响的努力工作过程中,下属自然会被感化。如果管理者常常迟到,吃完午饭后迟迟不回到办公室,打起私人电话没完没了,不时因喝咖啡而中断工作,一天到晚眼睛直盯着墙上的挂钟,那么,他的部下大概也会成为这样的人。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如果管理者能够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那么这种激情和精神就会影响下属,让大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热情的工作氛围。管理者的所作所为,几乎全部都在部属的效法之中,并且还会对组织的文化有深刻的影响。管人先管已,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用什么规矩去约束和管理别人呢?

隋朝时,辛公义因军功被调任岷州刺史。岷州地区生活落后,人们得了疾病往往不知如何医治,所以家里如果有人生病,不管病情如何,全家人都会立即避开他。因此,得了病的人就只好听天由命了。作为一州刺史,辛公义对此深感忧虑,他决定改变这种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