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三论:舍得宽容幸福
2698700000021

第21章 有一种智慧叫宽心 (1)

如果不能具备宽容大度的胸襟,宽容的处事智慧,就难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伤害。这种伤害并不是别人强加到我们身上的,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胸太过狭窄,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

1、宽容之心是一种智慧之心

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你的人生和生活就会和谐愉快。

宽容之心是一种智慧之心,它能辩证地认识问题,用大智慧来解决问题。

宽容之心只看重大的和长远的利益,有宽容之心的人会抱走西瓜,丢掉芝麻。

有宽容之心的人吃小亏,占大便宜。

有宽容之心的人能集中力量发展,更快获得成功,而且会因为心情愉快多健康长寿。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我国古语也说,“天地本宽,鄙者自隘”。

有宽容之心的人是真正智慧的人,他能够正确地判断问题,找到真正重要和有价值的方面,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会舍弃眼前利益,收获长久利益;会放弃小的利益,收获大的利益。

有宽容之心的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林肯总统素来以宽容之心对待政敌,后来终于引起一个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没有宽容之心的人,会一直处于委屈、怨愤、嫉恨状态之中,用别人的过错来不断地折磨自己——但对于解决问题来说,则一点也没有帮助。

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一样的,当你持续地处于怨恨状态,无法释怀时,就无法投入精力做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大家都争先恐后去收获果实时,你却因为和别人磕碰了一下,然后站在那里思前想后想出气,怒目而视却又无计可施,这个功夫,别人已经收获了不少果实,哪个大,哪个小,一目了然。,但是人们往往是人在事中迷。

更重要的是,无法释怀的你,同时还在损害自己的健康,——而健康,难道不是正常人生最根本的事情吗?医务人员所做的试验显示,患心脏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劳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劳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莫过于外表好像很安静,内心里却被强烈的怨恨所煎熬。

所以,没有宽容之心,就会在别人伤害你之后,你自己再持续双重损害自己。

但宽容之心是有底线的,它不是包庇、纵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更不是以损害整体利益为代价的妥协,而是建立在平等交流、和谐共处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宽容之心的前提是看清问题的大小轻重,忽略小的,轻的,坚持大的,重的。对罪犯的宽容之心就像农夫对待蛇一样,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对邪恶的宽容之心会带来得寸进尺的罪恶。拥有宽容之心不是让人们去当好好先生,做老好人,那样,只能助长坏人的气焰,毒化社会空气。

有宽容之心是一种智慧,是明辨大小轻重,从而进行取舍的智慧。因此,它也就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或者说,就是如何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智慧。

彼此都以宽容之心真诚相对,世界就会变得更精彩。宽容,不论对人对己来说,都会成为一种无须投资便能大把收藏的“精神财富”,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而且对保持家庭和睦、幸福,人际关系良好,事业、前途的光明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努力修炼自己,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需要有一颗包容、忍耐的心,宽容失败,宽容流言,宽容冷漠……

和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若能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就会让世间少一些摩擦和磕碰,多一些和谐与平静。宽容之心是一颗智慧之心!

2、宽容是一种忍让的智慧

卡耐基是当代社会一位著名的人际关系管理大师,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例如谅解,宽容,欣赏别人、乐观、不抱怨等等,这位人际关系大师的著作《人性的弱点》中,开篇第一章便是“学会宽容”,可见“宽容”在这位大师心目中的卓然地位。宽容即是包容,而包容不仅仅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修养,更是集体生活中与人共处的美德。

一位母亲在失去丈夫后,与女儿相依为命,并含辛茹苦地把女儿抚养长大。当女儿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与同班的一位男生恋爱了。他们爱得纯粹而又专注。男孩来自乡村,是个遗腹子,家中还有一位含辛茹苦的寡母。母亲在女儿的央求下见了那个男孩,并在闲谈中得知他的家庭背景之后,便坚决地拒绝了女儿要与他来往的请求。女儿伤心至极,从此与母亲感情日渐寡淡,对母亲的成见也是日益加深。终于,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女儿不顾母亲反对,义无反顾地跟着男孩去了他的家乡——一座小小的县城。两个人人匆匆成了家,并把男孩的母亲从乡下接到了县城的家里一起过日子。

岁月使这座小城的颜色日渐斑驳脱落,当年那光鲜丰腴的爱情也逐渐被生活的琐碎磨掉痕迹,销蚀得瘦骨嶙峋,惨不忍睹。女孩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感觉幸福在他们的生活中来说,始终是遥远的、不切实际的抽象幻觉。当她满身风尘地赶回母亲的家,看到母亲那熟悉的脸的那一刻,她立刻泪雨滂沱。母亲问她说:“是不是他心里有另外一个更为深爱的人?”女儿无言地点点头。“是不是他总站在那个人的立场上,而不顾你的内心感受?”女儿依然沉默地点点头。“是不是他对那个人从来都是言听计从,而不管你是不是受了委屈?”女孩惊诧地答道:“是的。”“你嫉妒,甚至怨恨那个人却又无可奈何?”女儿更加吃惊:“是的。”“那个人就是他的妈妈,对吗……”

女儿十分的迷惑,她无从得知母亲究竟是如何未卜先知的:难道母亲去看过她?于是她开口问道:“妈,你怎么会知道?”母亲叹了口气,对她说道:“你的父亲也是独子,由于我和你奶奶之间的关系不好,导致了我和你父亲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缝,到他去世,我也没有原谅他。一个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无法沟通的人,我不知道他如何去处理自己、妻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当时竭力反对你和他交往的原因。”

“妈,我想和他离婚,好不好?”女儿说。

母亲一言不发,只是从果盘里拣了一个一个橘子,递到她手里。她看着女儿剥下橘皮扔在一边,缓缓说道:“我们总是只想着吃掉那金灿灿的橘瓣,可是却忘了橘皮和橘瓣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不管你是否乐意,橘瓣离了橘皮就不能成为完整的橘子。就像婚姻,你不单单是与自己喜欢的人结婚,还要与他身后的整个家庭、背景结婚。你不仅要爱你爱的人,还要爱与他关联的所有亲朋好友。因为他不是纯属于你一个人的,他还有父母与朋友。婚姻的良好与否往往不是取决于婚前爱情的浓烈度,而是以你与他的家人相处的情况为标准。”母亲说完,意味深长地拍拍女儿的手,“如果你还爱着他,那就回去,学会好好地与他的家人相处,学会包容与忍耐。”

这位母亲用朴实的话语教会我们,在生活中要拥有一颗包容、忍让的心。假若凡事都能以宽广的心胸来面对,能够以忍让的态度来包容别人的失误,原谅别人的过错,改正自己的错误,生活就会更加轻松,更加完美……

是啊,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谦让别人,丧失自己既得的利益;但是,更不能一味地争。有时候,在与人相处中退的一小步,不但会帮助别人,同时也是给自己开辟了一条道路,甚至,退一小步就会带来一大步的发展。

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忍让、退避并不是懦弱的表现,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假如在遇到争执的时候,双方都坚持己见,没有丝毫的退让,结果就只能僵持下去,最终不仅耽误了双方之间的时间,还有可能耽误其他人的时间。更有许多时候,会使双方的感情受到伤害,从此分道扬镳。就比如说,在职场上,如果同事之间明争暗斗耍手段的话,最终就一定会落得个两败俱伤;而假如两个人或者两个小团体同心协力,工作就会完成得极为出色,老板的嘉奖自然不会再是空谈。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却丝毫不领情。其实对别人的仁慈永远不是徒劳无功的,即使当时接受者无动于衷,至少施予者也可以受益。假如我们能够勇敢地去爱,坚强地去包容,容忍地去相处,大度地为别人的快乐而高兴,明智地理解身边的微小幸福和温暖,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别人所不能取得的成就。

古往今,凡能成大事者皆须经得起忍、让的考验。忍,不是示弱的表现,而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失落中休养生息,在逆境中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让,就是退一步而进两步,不轻易认输,最终失而复得,发展壮大,达到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把包容理解成忍让,容忍别人的过失,在争执不休的时候让步。

忍让,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修养。一个人假如拥有忍让的智慧,就能够在面对荣辱的时候宠辱不惊,心静如水。忍让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气度,就像一泓清泉能够浇熄那哀怨、嫉妒的火光。忍让,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冲突为祥和。忍让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假如别人不小心冲撞了你,内心必然会感到不安,这时候如果能够以忍待人,自然会得到他人的感激与拥戴,而不分青红皂白地计较,则会让两人间的嫌隙越来越深;。

忍让,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谋略,拥有忍让智慧的人往往不计较一时的高低和眼前的小利益,而是放眼全局,胸怀未来;忍让,是一种无私宽容的美德,拥有忍让美德的人,就拥有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心灵,这样的人懂得去容纳人,感化人,团结人。

拥有忍让智慧的人一定是具有深厚涵养的人。忍让是一种善待别人、善待自己、善待生活的境界,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心灵的宁静升华与恬淡享受。拥有忍让的智慧,就拥有了一块敲开良好人际关系大门的试金石,不但能够改善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还能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慰藉。我们没有必要总是和别人斤斤计较,争强斗狠,只要给别人一条路,我们自己的路也自然顺畅许多。

3、学会忘怀也是一种智慧

你的胸怀是否豁达大度对做人很重要。今日之你已非昨日之你,过去积年累月而形成的痛苦与创伤、错误与愧疚,如果不知道摆脱与清除,必然由于负累沉重而减缓了向前奔赴的速度。

每个人本来都具有充沛的精神活力,但因为某些心理压力,如紧张、失败、挫折等等,渐渐形成情绪问题。有时反应暴躁,有时反应冷淡,导致心灰意懒,半途而废。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定要学习忘怀之道。

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向着未来,过去的一切,都被时间之水冲得一去不复返。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那些人间的仇怨,不妨把心胸放宽大一些。念念不忘,只能被它腐蚀,而变得憎恨和怨怼,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陷自己于疯狂。

乐于忘怀是胸怀豁达大度的一种表现。有一句话说的是: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不值得。乐于忘怀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忘怀,它是忙碌的树荫。它让我们在燥热疲倦时,有机会休息,使活力恢复过来。然而,怎样才能忘怀呢?只有一个办法:放下。

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怀之道的人,当有一天发现他最信赖又依靠的仆人兰佩一直有计划地偷盗他的财物时,便把他辞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怀念他,于是,他在日记上写下悲伤的一行:“记住要忘掉兰佩。”真正说来,一个人并不那么容易忘掉伤心的往事。不过,当它浮现出来时,我们必须懂得不陷于悲不自胜的情绪,必须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愤恨、恐惧和无助的哀愁里。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扭转念头去专心工作,计划未来,或者去运动、旅行。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能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它可能是来自某人的莫名其妙的指责,也可能是一种他人平白无故的批评;它可能来自亲朋好友的误会,也可能是来自某些有心人的阴谋和唆使。而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不能正确处理的话,就会把一切搞得一团乱,甚至会“好事变坏事”。而“忘怀”这样一种包容的智慧,则有助于我们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类似问题与困难。我们总是有机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因此,只有能够正确地包容各种人,各种看法和行为,时时保持一种容忍的态度,就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交际关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