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三论:舍得宽容幸福
2698700000028

第28章 有一种情怀叫宽心 (3)

当你的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必要时,可以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假如你总是利益独享,一毛不拔,本身你的好运已让朋友心里有的想法,甚至不平衡,如此一来,更会引起朋友的疏远和看不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用心琢磨一下便会明白,锋芒不可太露,出头的椽子往往先烂。

退让三分,必须在一个“忍”字上下功夫,学会忍耐朋友的小缺点,小错误,甚至忍耐朋友的不公和无礼。

假如一个朋友误解了你,当时他正在气头上,那么你最好不要去辩解,即使他口不择言,你也要学会原谅他。事后,当他知道真相时,他自然会对此表示歉意。活在世上,本来事情就千头万绪,又何必再为一些小事徒增烦恼呢?有些事,最终会让朋友明白你是无过的,那么,你最好跳出三界之外,忍一时风平浪静。

容忍他人的不足和缺陷比较容易,而困难的是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每个人只要乐于寻找,一定能找出他人身上许许多多优点和长处,能发现和承认他人的长处,那就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全部意义。只有既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才更显出胸怀的宽阔、人格的高尚。

6、善待他人成就自己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那些心宽、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那些自私吝啬、斤斤计较的人,不仅找不到合作伙伴,甚至有可能成为孤家寡人。可见,善待他人是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这样一个

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我们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从而更容易成就自己。

下面是关于著名演员葛优的故事。

在一次演出的间隙中,葛优和剧组的工作人员一起逛街,很快便吸引来了不少影迷。“葛优?葛优!真是葛优!”大家纷纷聚拢上来,把他围在中间,有调皮的孩子甚至偷偷摸了摸他标志性的光头。葛优既不生气,也不恼火,始终微笑着和在场的所有人打着招呼。他没有

戴眼镜和口罩,只是随意地和大家开着玩笑,唠着家长里短。不一会儿的工夫,平易近人的他身边便聚集了一大群人,人越聚越多,并且丝毫没有散去的意思。

人们纷纷向葛优索要签名,争着和他合影。就在这时,一个身体单薄,面容憔悴的年轻人忽然挤了进来。“您,您真是葛优?”年轻人激动地问道。“当然,要不是真的,你可以给‘3·15’打电话啊!”葛优的话引来了大家一阵善意的笑声。听到这里,那个看着寒酸生活不宽裕的年轻人连忙在身上摸索着,好不容易才找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纸来双手递给葛优。“实在不好意思,只能让您在这里给我签个名字。”年轻人羞涩而尴尬地笑着。

这时,葛优连忙接过纸条,恭恭敬敬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年轻人正要取回签名的时候,葛优用双手把纸条递给年轻人,微笑着掏出纸笔,对年轻人说道:“请您也为我签个名。”大家谁也没有想到葛优会做出这样的举动,都愣在那儿。年轻人更是惊讶,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呆住了。短暂的沉默过后,年轻人含着热泪,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冲着葛优深深地鞠了一躬。葛优连忙还礼,轻轻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目送他离开。

事后,当有人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葛优郑重地说道:“对我来说,可能这是第5万次签名,可对人家来说,很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人活一世,谁又不需要别人帮忙呢?自己有能力,就要善待他人,认真热情地对待每一个人。正是因为葛优这种善良大度的处世风格,才为他赢得了大家的喜爱。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那些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更应该懂得,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给人方便,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

有一篇名叫《慷慨的农夫》的短文,说美国南部有个州,每年都举办南瓜品种大赛。一位经常获得头奖的农夫,获奖之后,毫不吝惜地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街坊邻居。有人不解,问他为何如此慷慨,不怕别人的南瓜品种超过他吗?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方便大家,其实也就是方便我自己!”原来,邻居们种上了良种南瓜,就可以避免蜜蜂在传播花粉过程中,将邻近的较差的品种传播给农夫的南瓜。这样,一农夫就能专心致力于品种的改良。否则,他就要在防范外来花粉方面大费周折而疲于奔命。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从此分手,或待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分手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象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使你的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折射出高尚的光彩。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没有微风,不成流云;没有深山,不成劲松;没有涓流,不成海景。人也一样,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善待他人,可以成就自己。对别人的冷暖无动于衷的人是无法得到别人的好感的。如果在别人遭遇不幸时自己却洋洋得意,那就更是只能遭人反感。关心他人要真诚,要

细心,要真正心中有着对方。你真诚地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在你困难时还会助你一臂之力。

7、记人之长,忘人之短

《三国志》中记载着一段经典的话:“记人之善,忘人之过”。细品其中含义并不难理解。这善就是“善行、优长”,这过就是“缺点、过失”。

有人认为记人之善,并非只是记住别人的善行和长处就行了。记住别人的善处和长处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到自己不足,向别人学习,从而将别人身上好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忘人之过,也不是人无原则地宽容,而是应正确地对待别人的过失和短处,多一些宽容。多一分善意的提醒和教育,特别是当别人不经意中害了自己的时候,更应该少一点儿计较。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朋友偶尔的一句话,一个要求,一个行为,一个思想冒犯了你、惹恼了你,另你怒发冲冠,耿耿于怀甚至于想断绝交往,从此不相往来,更有甚者想利用各种方法报复以解心头之恨……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免想想秦宓的这句“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吧!

有位智者同一友去旅游,经过山谷,智者失足滑落,幸友人相救才得以生还。于是,智者就在附近的石头上刻写:某年某月某日某友救我一命!事毕,二人继续前行,但却因一小事而争吵,朋友就打了智者一巴掌。而智者就跑到有沙滩的地方写下:某年某月某日某友打了我一巴掌!事后有人问智者,为什么要将救你事情要刻写在石头上,而打你的事情要写在沙滩上呢?智者回答:我永远感激我的朋友救我一命,他打我的事情,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消失,从而忘得一干二净。

要赞扬别人的善事,不要宣扬别人的过失;对别人惭愧羞耻之事,不要宣讲;听到别人的隐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讲说。谈论他人的是非,只会蒙蔽自己的心性,妨碍解脱之道。在谈论是非之时,内心呈现的是纷扰的情况、不安的状态。而且,“说人者,人恒说之”。若是不知道谨言慎行,可以预见,这个人将会很难挣脱是非的困扰。

在唐、宋之间,出现了著名的“五胡之乱”,在那几十年里都是胡人统治天下,而这五个朝代都请了一个叫冯道的人出来做官,而冯道对每一个君主都表现得极为忠心。对于冯道这种行为,欧阳修骂他“无耻”,认为他替胡人做事,丧失了汉人的气节。但是,和欧阳修同时代的王安石、苏轼等人却认为冯道这个人很了不起,是“菩萨位中人”。冯道尽管在胡人的朝廷中做官,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十分严谨,从不贪财好色。在他的谨慎和圆滑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生原则,这就是他值得后人肯定的优点,所以不能像欧阳修那样一概地加以否认。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历史故事,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

《左传》记载:齐桓公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而齐襄公为政无道,为了不受牵连,齐桓公在鲍叔牙的侍奉下逃到莒国,公子纠则由其老师召忽和管仲护卫,逃到了鲁国。后来,齐襄公被杀,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帮助下重返齐国,当上了齐国的国君。随后,出兵鲁国。鲁国在齐军的压力之下杀死了公子纠,召忽见公子纠已死,也就自杀了。此时,管仲不但没有自杀,反而在鲍叔牙的举荐下,当上了齐桓公的重臣。

于是,就有人说管仲这个人“不仁义”。但孔子却说管仲这个人“很了不起”,因为他后来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并没有付诸武力,就使天下得到安宁,而且老百姓也得到了恩惠。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很可能都成了野蛮人了。他为天下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不是一个只知道自己上吊,倒在水沟里默默无闻、白白死去的人所能比的。”

管仲背弃旧主,为齐桓公做事,对旧主来说的确是不忠、不仁、不义。但是,他为天下人做出的贡献,为天下人尽了大忠、大仁、大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管仲的做法又没有违反做人的原则。所以,孔子能够辩证客观地评价他,并且充分肯定了他的优点,这就是对人的尊重。

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对于缺乏包容心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喜欢盯着他人的隐私和缺点不放,并大做文章,开口就会讲出伤人的话;而包容心强的人则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夸奖他人的长处,同时也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他们能够从以下几点严格要求自己。

(1)不涉及对方的错处

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自己就会感到难堪或者恼怒。因此,包容者在交际中,一般都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有这样一个事例:

在广州一家著名的大酒楼里,有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后,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地放入了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我们的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酒楼,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过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

那位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头脑有点儿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下了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说着取出内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之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2)不张扬对方的失误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会出点儿小失误,比如念错了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或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当包容心强的人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会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会抱着讥讽的态度,以为“这回可抓住他人的笑柄了”,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对自己产生反感或报复,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社交形象。如果把每个人的失误当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制造笑柄的失误。

(3)不让对方败得太惨

在社交中,常会进行一些带有比赛性、竞争性的文化活动,比如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尽管这只是一些文娱活动,但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胜利者。有包容心的社交者,在自己绝对能够取胜的情况下,往往不会使对方失败得很惨且显得狼狈不堪,反倒是有意让对方小胜几局,既不妨碍自己总体上的获胜,又不使对方太失面子。否则,计较起来,会给双方的情绪造成不愉快。

社会,就是不同物质和个体的和谐共存体,并且允许人们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发展个性。具体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就需要将共性和个性分清,既要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又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而且要学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这是佛家包容之道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