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三论:舍得宽容幸福
2698700000040

第40章 拥有爱心的人才会幸福 (2)

从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来看,任何一个生产者或销售者,他们只能对于一种或几种产品来说是生产者或销售者,对于他所消费的大量商品来说,他还是一个消费者,所以他们也应该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自己不愿意买到伪劣产品,就不应该生产或销售伪劣产品;自己怕火灾,就不应该生产或销售劣质电器或燃器具;自己怕吃劣质药品危及生命,就不应该生产或销售劣质药品;自己怕吃到劣质的、有毒的食品而影响身体健康或者危及生命,自己就不应该生产或销售劣质的、有毒的食品等。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伪劣产品,是一些人为利所驱使而丧失了“良知”,丧失了人性。如果他们能重新发现自己的“良知”,找回丧失了的人性,用孔子的仁爱之心来洗去自己心中的邪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将可能是有价值的。

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来说,也应该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处理。管理者的任务主要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使其内部的人际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的人际之间达到和谐,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重视人,尊重人。管理者首先要尊重你的部属和职工,这样也就达到了下属和职工尊重你的目的。作为下属和职工欲使自己受到尊敬,你也必须尊重你的上司。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就能达到组织内部的和谐。管理者对自己部属和职工的尊重,不但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还应该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精神生活。人本主义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主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行于企业管理,用于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正是人本主义原则的表现。

从日常的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来看,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强人所为,不夺人所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己成物,就能相处得和谐。能不能用忠恕道去理解人,帮助人,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是一个人是否文明,是否有教养的标志。一些缺乏教养的人,与别人发生一点点小的摩擦就出语伤人,有时把矛盾弄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甚至犯罪。个人教养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离不开孔子的忠恕之道的。

4、爱的相互作用

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只顾及个人生命和利益的存在,并且,它也不由自己对自己的生存意义给予评判。个人不能离开他赖以生存的群体,不能离开由这么多群体所构成的社会;个人的生命价值是由他人、社会给予评判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因此,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中时刻不能脱离集体、社会;个人必须为大众、为社会承担责任,作出贡献,奉献自我。一个人只有超越自己生命狭小的圈子,而热心投入到社会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自己的手脚,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子看做是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普通人;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仇敌。”所以要想人们为我付出,我必须先付出;我不想人们施加给我的,我也就不能施加给别人。

孔子极力强调“先施”,他说到君子之道时说:“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一个方面都没有达到:要求做儿子服侍父母,我不能做到;要求大臣服侍君主’我不能做到;要求弟弟善待兄长,我不能做到;交朋友时,先好好对待朋友,我也不能做到。”这个“先施”实在是事业成功之宝典。所以老子说:“要想夺取他,必须先绐予它,先培养它。”

做人也是这样,只有爱人的人,人们才永远爱他;敬重人的人,别人才敬重他;施德于人的人,人们才以德来回报他;帮助人的人,人们才帮助他。付出的越多,回报就越丰厚;施予的越广博,成就就越宏大。因此说,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楚汉相争时,蒯通劝说韩信离开刘邦,与项羽结盟,从而双利俱存,三分天下,鼎立而居,分封诸侯,做天下盟主。韩信不听劝告,他说,他不忍心背叛刘邦。他回想自己当年在项羽手下只是一个小小的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自己向项羽进献计谋时,项羽从不采纳。而刘邦不同,刘邦不但授他上将军之职,让他统率大军,而且极力改善他的衣食住行,对他家庭的关照也是无微不至。所以韩信回答蒯通说:“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古人说:乘过人家车子的人,要给人家分担患难;穿人家衣服的人,也该给人家分担忧虑;吃人家饭的人,就得为人家卖命。我怎么可以图谋私利而违背道义呢!”

商汤王三到有莘,终于使伊尹答应做他的相国;周文王因为敬老尊贤,所以吕尚、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这些有才能的人都听从他的指挥;刘备三顾茅庐,所以诸葛亮出山三分天下。这就是礼一所以获十,罪一所以去百,获人所以尊己,助人所以成己的明证。

宋朝的法演禅师曾给世人留下四诫说:

势不可使尽,使尽则祸必至;

福不可受尽,受尽则缘必孤:

话不可说尽,说尽则人必易:

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人必繁。

福乐是每个人都想享有的,如果你处处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就会众叛亲离;若过于孤立,则成功的缘分就渐渐疏离;不该得的财富你处心积虑想拥有它,到头来你会失去更多的福报和机会。善待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善待别人,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这样做的结果,会比仅仅追求财富上的成功,或是个人的成就感,要来得更有意义。

5、仁爱待人,以和为贵

中国古人对“和”十分重视,在他们看来,“和”是处理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标。

明宪宗朱见深曾经画过一幅画,题目是《一团和气图》。画面上的人物由于开怀大笑,浑身缩成了一个滚圆滚圆的大球。但仔细分辨则会看出,这幅人物画虽只有一副面孔,实际上却是三个人的身体合在一起的。一个封建皇帝画这样一幅画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取材于一则著名的典故:

陶渊明、陆修静和惠远法师分别是儒、道、佛三家的门徒,三人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惠远法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送客绝不超过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竟越过了这个界线,于是相顾开怀大笑。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有一天,

明宪宗朱见深借这个典故画了《一团和气图》,并召群臣上殿,明确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即大家不要互相钩心斗角,而是要和睦相处、团结友善。

孔子曾说:“礼之用,以和为贵。”“和”,意味着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对“和”的追求,既是一种得之于生活的感性经验,也是一种同信仰纠结在一起的对大干千世界运动规律的理性升华。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周就设有“调入”一职,专事“排患释难解纷争”,协调入人际关系,以至历代朝廷都延续了这种制度。今天,我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人民调解制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门旅游、乘车坐船等习以为常,难免你占了我的座,我挡了你的道。若遇上修养欠缺、火星乱爆的年轻人,矛盾就会一触即发。这时,如果你能及时好言相劝,甚至主动出让自己的方便,仇怨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另外,做人信奉以和为贵之道,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自我保护哲学。这种哲学教导人们知足常乐,知常守恒,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也不越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外去多管闲事。比如,汉语中的“福”字,其理与“幅”相通,相当于车轮的条幅,几十根车条围绕一个轴心,构成一个有秩序的协调整体,这就叫幸福在于“人心之通”。大家都恪守本分,互不干涉而又互相依赖,这样一种和平宁静的生活就是幸福。即使上下级、同事、邻居之间发生矛盾或分歧,人们也总要尽量保持和谐一致。处事以和为贵的人,必有广阔的胸怀。俗话说:

“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为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也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解人之难,使人乐于亲近。而胸襟狭窄者则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斥力,使人对其避而远之。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处事以和为贵?怎样才能造就博大的胸怀呢?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万仞无欲则刚。”我们应该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刚正不阿。当然,度量的锻炼,并非一日之功,还要靠长期的修养。需要说明的是,以和为贵并不是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遇事视若无睹,麻木不仁,不讲原则。我们坚持以和为贵,对民族国家,利于和平;对社会,利于和谐;对个人、家庭、朋友,利于和气。

北风吹袭路人,只会使人更紧紧地裹住衣服;而温暖的阳光,却使人乐意解开厚重的大衣。当我们要打开人们的心门时,一颗宽阔而真挚的心,是最有效的工具。

以和为贵,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安宁;以和为贵,给别人留个面子,给别人留个台阶,其实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要做到和气,其实就是赢得好人缘,好人缘是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基石之一。“人和为宝”、“和气生财”,讲的都是人缘的重要。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保持和气,就很容易被人认可和称誉,从而捷足先登,踏上更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