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三论:舍得宽容幸福
2698700000009

第9章 舍弃名利,让心灵得以宁静 (3)

有一位登山运动员,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中,在6400米的高度时,他渐感体力不支,停了下来,与队友打个招呼,就悠然下山去了。事后有人为他惋惜: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再努一把力,就可以跨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啦。他回答得很干脆:“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不感到遗憾。”

我不禁对这名登山运动员肃然起敬。现实中,我们往往不怕拔高自己,就怕自己的高度超越不过别人。其实,任何事情都存在临界点,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找到并穿越临界点,抵达更高的层次。因此,学会停止,悠然下山去,至关重要。生命有自己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可能就会遭到报复。学会停止,是对生命的尊重,尊重不就是一块令人肃然起敬的碑石吗!

放弃得当,是对捆绑自己背包的一次清理,丢掉那些不值得你带走的包袱,拿走拖累你的行李,你才可以简洁轻松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会更加愉快,你方才可以登得高、行得远,看到更多更美的人生风景。

放弃与回到当下,享受此刻的快乐,才是值得我们珍藏的。也许,我们并不了解什么才是永恒的幸福,但,我们了解只要是努力的活着,做到心灵坦荡荡,并珍惜当下,就是幸福的人生。

6、心在凡尘,与世无争

抛弃一些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快乐与金钱、权势、名声、地位都无关,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是一份淡泊的心境!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便会拥有快乐的人生!何不每天阳光清新地过日子,洗练一份仁厚清静的心境,无憾无悔走到生命尽头。

心在凡尘,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与世无争,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是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具有豁达性格的人,即使在生命僵死之时,也能看到希望,他们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会使整个人生都流光溢彩。在这种光彩之下,寒冷会变成温暖;痛苦会变成舒适。这种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辉,使美德更加迷人灿烂,使人性更加完美。豁达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方式,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境界。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却见到自己的茅屋正被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拿在手上了。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

“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第二天,他在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面对偷窃的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宽容的心胸原谅了他,禅师的宽容和原谅也终于换得了小偷的醒悟。

豁达决定着一个人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做到让自己的心豁达起来,就得像老禅师那样参透人生的真谛。

豁达,需要你控制自己的欲望。我们拥有官能,必然存在欲望。合理地觅食求偶无可非议,但欲望超出了一定的原则和范围就成了罪恶了。恣意纵欲可以污染人群、腐蚀国家。克制你的欲望,使之合理适度,这是心归于祥和平静的一个重要法门。

豁达,让你学会无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追求的是贡献于社会,努力奋斗为的是民族和国家,并不是要博取功名利禄,那么,他往往不会为时时都可能发生的不公而抱怨、牢骚满腹、耿耿于怀。相反,他会因对同胞、社会、民族有所奉献而坦然无悔。一个为自己打算的人凡事斤斤计较,一遇报酬不满意,便会滋生被遗忘、被冷落、被否定的感觉,心里平衡与安宁必荡然无存。只索取不奉献就会背弃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如此,虽然省了精力、图了轻松、得了财富,但他却会为良心恒久的亏欠和懊悔所折磨,甚至是遭人白眼唾骂,既损了人格,又失了尊严。

豁达,需要自知之明。人们能否做到心灵豁达,能否正确评价自我和确立自我追求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评价自我是通过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来进行的。如果夸大长处,就会傲气盈胸,自命不凡;如果夸大短处,则会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而只要自我评价一旦失真,人们通常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能做些什么,在追求目标的选择上就容易陷入盲目。一个人只有自我评价恰如其分时才能心宁情畅、不骄不躁、不亢不卑。因此制订生活目标要合乎实际。一种既能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力,经过努力又能达到的目标将使人们内心坚定踏实,永远充满乐观、自信、自尊与自豪。追求豁达的人必然是一个积极了解自己和切切实实了解了自己的人!

豁达,让你学会自省。人非先天就是圣人,心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暗淡、罪恶、虚伪等念头。存有了这些念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纵、任性和宽恕自己,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永远生活在黑暗中,最后被毁灭。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这些念头不重复而逐渐把它克服。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清洗自己的心,扫除思想上的桎梏和精神上的烟雾才能扩大豁达的心。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所说的正是那些豁达的人。

心在凡尘,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与世无争,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辟一方净土诗意栖居,豁达便成为一种情操,一种修养。只有豁达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才充满快乐,这才是豁达的人生。

7、欲望无边,一切适可而止

人的欲望像越滚越大的雪球,蛊惑着人们拼命向前。而有的人却是在走一条不归路,永远与自己的初衷相偏离,为了欲望而引火自焚,最终落个身败名裂。

我们都见到过赌徒在赌场中的情景,赢的人固然开怀大笑,输的人亦是顿足捶胸,但是不管是输是赢,总之是没有谁愿意轻易地离开。因为赢的人想赢得更多,输的人想翻回本钱。最后赢的会输光,输的只会输得更惨。

早在秦朝,宰相李斯可以说是声名赫赫、不可一世。直到后来,他成了阶下囚,临行刑的时候,他对他的小儿子说:“我跟你还能够牵着咱们那条卷尾巴的黄狗,穿过上蔡县城的东门,到山上去追猎野兔吗?”这正是一个“持之盈之”者,对于平静恬淡的生活重新渴望的真实写照。然而,此时才想到返璞归真,为时晚矣!

一部《红楼梦》,写的就是一个金玉满堂的大家族,从有到无、由满至损的变化过程。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江山,天下财富皆归于他,如果按照老子的观点,他应当“功成名遂身退”了。然而,这位始皇帝却偏偏没有满足。为了满足自己的奢欲,他在首都附近大兴土木,制造阿房宫,修造骊山墓,所耗民夫竟达70万人以上。据记载,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达700多米,南北差不多115米,殿门用磁石砌成,目的是防止来人带兵器行刺秦始皇。除此以外,秦始皇单在咸阳周围就建宫殿270多座,在关外的行宫竟有400多座,关内有300多座。

修建这样庞大的工程当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估算,当时服兵役的人数远远超过200万,占当时壮年男子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庞大的工程开支加上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饱,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悲惨局面。民不聊生,百姓们过着“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的痛苦生活。最终,他的万世皇帝梦只维持了短短十五年。

从古至今,人莫不爱财慕富、贪爱荣华,可是有谁能够把金银珠宝永久地保存在自己手中呢?无论是权倾天下的王公贵族,抑或是君临天下的帝王,都没有能够做到。他们把自己与珠宝埋葬在一起,并设计了各种机关,以为可以永久享受。其结果却是珍宝被偷盗一空,甚至尸骨也被弃之荒野。钱财权势永远是流转的,它不会是某个人的私属品,没有谁能够长久独占。如果我们的品行道德能够与财富权势相得益彰的话,才算是拥有天大的财富。

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往往永远无法逾越。人在旅途,功名利禄只是一种身外之物,只要我们努力地创造财富,真实地面对我们所拥有或将要拥有的一切,你会发现,能满足一个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只是人的心境问题。欲望是无法扑灭的火,是无法堵住的水。欲望的放纵,可能燃起焚身大火,欲望的压抑,却往往造成精神痛苦。看重名誉的人,自己不希望态度骄傲,但骄傲的情绪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追求财利的人,自己不打算贪得无厌,但是贪婪的欲望难以克制。这些人如同采寻蜂蜜,虽然尝到了少许的甜头,但难逃被螫的结果。名誉和财利是装饰人们表面仪容的,善良与邪恶才是人们的真正面目,只有品德高尚、才学出众的贤人才能心念与行为相一致。如果世上的人们总是沉溺于漂浮的名声和空虚财利之中,谈话办事虽然循规蹈矩,但未必出于自己的真实心态,或者是为出名、或者是谋财利,或者是作为饵料钓取捕猎自己想获取的东西。但那些为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社会进步去流血,去奋斗,是人生不断进取的本能和对善良的企盼,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阶梯,是正常且合理的欲望,不但无可非议,而且是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但,人对名誉和财

利的种种欲念,其产生的根源相当久远,开始于人类和精灵的祖先时代,发生在天地刚刚开辟的年月,由此滋生出所有过失和差错的根苗,可以侵蚀一切善良的果实,因此,我们当谨慎,并对种种欲望有所限制。

有追求是好事,欲望更是人性天然的一部分,虽然人的客观需要也是有限度的,但欲望却可以无限膨胀,当它超越了生命个体的客观限度,发展到无边无际,也就违反了天然,恐怕只能落得迷惘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