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带江山如画:古诗词里的山水故人
27106200000013

第13章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其人,史称“诗圣”;杜甫其诗,史称“诗史”。可见,杜甫及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之崇高地位。杜甫一生所作诗歌共一千余首,其中不乏传送千古的名作,有《杜工部集》传世。杜诗代表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其题材广泛,感情真挚,笔底波澜尽是民间疾苦、国之命运。杜甫生活的时代,大唐王朝正由盛而衰,其诗歌记录了这一历史转型时期的人间万象、朝野动态,其诗医术精湛,格调高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纵观杜甫一生,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比较清晰的时间段:年少游历,仕途坎坷,战乱流离和宦海沉浮,飘零西南和与世长辞。

第一阶段即年少游历,主要是指杜甫在三十五岁前的生活,这个时期他主要的经历便是读书、交友、游历、求官。杜甫乃名门之后,加之其出生地河南巩县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因此杜甫少年时期便饱读诗书,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

杜甫的父亲杜闲当过县令,因此可能家资颇厚。杜甫由此开始了一段“恣情快意”的游历生涯,其脚步遍及大江南北,几乎游遍了大半个中国。这对于后来杜甫诗歌中的博大胸怀、远大视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第一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因涉世未深、无人援引,最终落第而归。当时父亲在山东兖州任(今山东省济宁)司马,杜甫便来到了兖州。为了排遣落第的郁闷心情,杜甫游兖州,登泰山,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海拔不高,但是在辽阔的平原上,登高望远,足矣!年少轻狂的杜甫登上泰山,放眼望去,心胸顿时无限地扩张、扩张,一次小小的落第,又算得了什么!泰山都踩在我脚下了,又有什么是征服不了的呢?到那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这次失利不正是像我身下的所有万物一样微不足道吗?杜甫仰天吟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了吟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几年后,杜甫与妻子杨氏喜结连理。后来,杜甫又有幸在洛阳一睹诗仙李白之神采,从此两人引为挚友,结下了一辈子的友谊。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京都长安度过的。天宝三年(747年),三十六岁的杜甫第二次进京赶考。可是,这次又遇上了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害怕自己驾驭不了“假清高”的文人,于是要求考官不得录取布衣举子,而且还厚颜无耻地上表唐玄宗,说吾皇在上,“野无遗贤”,所以这一年科考竟然“布衣之士,无有第者”,实在是大唐政治的悲哀,更是大唐文化的悲哀。本来雄心万丈的杜甫,再一次遭受落第的打击。

就在这一年,杜甫的父亲辞世,一时失去经济来源的杜家日益贫困,杜甫也已因此成了全家人唯一的希望。实在没有办法,杜甫只得暂时放下知识分子所谓的“尊严”,走上了干谒之路。在近十年间,杜甫曾先后向尚书左丞相韦济(《奉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汝阳王李琎(《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驸马张垍(《奉赠太常张卿珀二十韵》)、京兆尹鲜于仲通(《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甚至是臭名昭著的杨国忠递过诗文,可是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如石沉大海,音讯全无。

天宝十年(751年),杜甫在唐玄宗举行盛大祭典期间,挖空心思写了三大礼赋进献,终于打动了唐玄宗,在唐玄宗的钦点下,李林甫给了杜甫一个待制集贤院,也就是候补官员的意思,同样没有重用杜甫。

李林甫死后,杜甫仍然长期未得以起用,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才得了一个小小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也就是掌管兵器、钥匙和车马的小官。但是不管怎么说,杜甫总算有了一个经济来源。

十几年来,杜甫过得太艰辛了,每每想起这段日子,总让杜甫心有余悸。来看看杜甫写于这段时间的名作《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这篇诗作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春游的景象,深刻揭露了安史之乱前期社会的腐化和官僚阶层脱离人民、作威作福的情景。全诗篇幅较长,主要分为三段,先写春游之盛况,如华丽的服饰、侍女丰腴的体态等等;次写宴会之豪华奢侈、浪费,以及杨氏兄妹得到的恩宠;再写杨国忠的骄横跋扈。

再来看看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另一名作《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样的送别,根本就不是送别,更是诀别;这样的征兵,根本就不是征兵,更是抢人;这样的收租,根本就不是收租,更是催命。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第一次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气魄啊?不得民心的战争,即使打赢了又能怎样?如果一个国家不以民生为重,反而成天为了争夺所谓的土地和人口而兵戎相见,终有一天会自取灭亡。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句话颠覆了中国千百年来“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而且如此真实,如此具有说服力。生女孩,最起码可以不用上战场,即使平庸一世,也能安身保命。生男孩,本来要让其传宗接代、光耀门楣,可是无情的战争,会让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为泡影。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看看吧!就在这青海边,遍地白骨却无人收葬。旧鬼还未及投胎转世,新鬼又接踵而至。天阴雨湿时节,哭声连天,甚是凄惨。

杜甫以啼血的方式控诉着这无休止的战争,他用自己沙哑的嗓子问天:我这颗火热的心,你能感受得到吗?苦难民众的无力哭声,你能听得见吗?

这第二阶段的十年间,杜甫看尽了人情冷暖,也遍查民间疾苦,这个时候,他的诗歌的触角开始向民间,向百姓身上延伸。

第三阶段:战乱流离和宦海沉浮。安史之乱爆发初期,杜甫为叛军所俘获。后冒死逃脱,一路往西,终于抵达皇上的行在,刚刚登基的唐肃宗念其忠义,封他为左拾遗。后遭疏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没有前往上任,而是又开始游历,曾到过今天的成都。

这一时期可谓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小高峰,比如著名的“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等,都作于这个时期。

被安史叛军俘在长安的杜甫,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万分悲痛,于是按耐不住内心的哀叹,作《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尚存,京城的春天也满是凄凉,满是漫天疯长的野草。路旁的花儿都因感伤时事而悄然落泪,树上的鸟儿也因愤恨而发出让人心惊的叫声。战火连天的岁月里,一封家书比万金还要值钱啊!我这一头白发,也是因为发愁而日渐稀疏,如今连发髻都梳不成了,更别提插上发簪了。

战争的残酷让花儿垂泪、鸟儿悲鸣,那么,人何以堪?

杜甫人生的第四阶段,可以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丰收期。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过了一段闲适的生活,无官一身轻,也几乎没有了经济来源的杜甫幸好得到好友严武的资助。后,严武病故。杜甫伤心欲绝,买舟南下,到了夔州。一日,杜甫游览到夔州城外的高台,忽然悲从中来,不能自已,作《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年老之人都容易伤秋,杜甫登高,瑟瑟寒风下,孱弱的病体,让他深感世事维艰。白发早已爬上了双鬓,想起自己的辛酸人生,两行浊泪滚滚而下。

在友人柏茂琳的资助下,杜甫又在夔州过了两年比较安定的生活。期间也写过一些诗歌,如《壮游》、《遣怀》等,多为回忆之作。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来到了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后又南下到了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得知原来的衡州刺史韦之晋已调任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刺史,于是杜甫又来到了潭州。可是,到了潭州后,杜甫收到的却是友人去世的噩耗。

在潭州期间,杜甫曾游历岳阳楼,并写下了著名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本来打算来投奔友人,可是……登上高楼,凭栏远眺,西望长安,关山万里,却到处兵荒马乱。想起这些,不禁叫我泪眼滂沱。

后来杜甫在游岳庙的水路上,突遭暴雨,“旬日不得食”,于是想着顺水而下到郴州(今湖南省郴州),行至耒阳(今湖南省耒阳)时,耒阳县令得知杜甫多日未吃东西,于是送来牛肉和白酒。不知是因食物中毒,还是因为吃得太多了,次日,杜甫死于舟中。一代诗圣,竟然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他所深爱的国家和人民,不禁叫人扼腕叹息。

杜甫一生最大的梦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只是,老天给了他另外一个任务:创作,举起如椽大笔,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国家的强盛衰落,记录百姓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