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沧,字蕴灵,山东人,晚唐著名诗人,致力于近体诗歌创作,尤擅七律,后诗篇传世。这是刘沧留给文学史,留给后人的基本印象,其实已然非常模糊。再进一步的话就是,刘沧,诗作入选《全唐诗》凡101首,其中七律99首,五律2首,《新唐书》、《旧唐书》均无传记,《唐才子传》稍有记载,仅此而已。
因此,后人谈及晚唐诗歌创作,基本只说李商隐、杜牧,再有的话,就是许浑,对刘沧极少涉及。近年来,随着评论界对晚唐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刘沧诗作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刘沧本人也渐渐为世人所熟知,甚至有与许浑并驾齐驱的趋势。
刘沧可以说是一位专供七律的诗人,他的诗歌以七律居多,而七律中又以怀古诗居多。《唐才子传》言“(刘沧)诗极清丽”。宋人以为“(刘沧)诗乃尚有大历前风味”。当然,也有人批评刘沧诗歌中,有着太明显的晚唐末世之音,“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哀世之音也!”还有人认为刘沧,乃至晚唐诗人群体,他们诗歌太过单一。综上所述,后世对刘沧诗作的质量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这也说明了晚唐诗歌争议性之大。
史载,刘沧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登进士第。刘沧屡试不第,中进士时早已头发斑白。初任华原尉,后迁龙门令。
刘沧生于晚唐,其大量创作怀古诗,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有关。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昂扬、开放的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初唐和盛唐时期。到了中唐时期,唐王朝的气度开始退潮,各方面开始滑坡,虽然底蕴还在,但是气势上已经输了一截,诗歌逐渐从注重“气势”,转向注重“格调”。到了晚唐时期,国力开始衰微,早已没有了之前的气象,诗歌呈现现实主义潮流,诗人的心境也大为不同,再也不像之前那样,形成一个相对团结、完整的群体,因为社会大环境和个人际遇的限制,诗坛开始弥漫着悲凉、萧索的气氛。这样的环境,是刘沧所不能选择,也不能逃避的,因此,他钻进了怀古形式的套子里,说着自己的话,冷眼看着外面的世界。
纵观刘沧诗歌主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怀古,这也是重中之重,二是抒怀,三是羁旅。
怀古诗的****是《古诗十九首》,接下来是阮籍的《咏怀诗七十二首》,以及陈子昂的诗歌。一直到中唐末期,怀古诗以前蕴含着诗人的家国情怀。以重笔墨写大场景,以大手笔写大情怀。在这些诗歌里,可以分明看见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个人遭遇退居其次。
而怀古诗到了晚唐,则忽然换了一副面孔,开始关心自身,开始着眼眼前的小事,开始注重小情绪的发泄了。诗人是敏感的,对于政治气氛和国家命运,感触极深,他们是比较早感受到大唐末世之气的。而在末世,文人是没有太大分量的,他们的声音是经常被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的。于是,他们不再磅礴大气地慷慨悲歌,只做一个关心个人命运的笼中鸟,大唐的历史行进至今日,他们的诗中有的只是沧桑,只是凄凉。
《经过建业》是刘沧怀古诗的名作。
六代兴衰曾此地,西风露泣白苹花。
烟波浩渺空亡国,杨柳萧条有几家。
楚塞秋光晴入树,浙江残雨晚生霞。
凄凉处处渔樵路,鸟去人归山影斜。
这首怀古诗有点另类。怀古诗一般是先写某个前朝繁华与兴盛,然后写当前的萧条与败落,通过两者对比,抒发物是人非、末世来临的悲凉之感。可是这首《经过建业》不是这么写的,在这里,整首诗写的都是衰败的景象,根本没有对建业(今南京)曾经的繁花进行描摹。对于过去,刘沧没有兴趣,他只写自己看到的,只写自己感受到的。这就是刘沧怀古诗迥异于他人的特点之所在。或许刘沧更喜欢在衰败的情境中,写自己心中的衰败的末世情怀吧!
再看这首《秋日过昭陵》:
寝庙徒悲剑与冠,翠华龙驭杳漫漫。
原分山势入空塞,地匝松阴出晚寒。
上界鼎成云缥缈,西陵舞罢泪阑干。
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
怀古诗难写,难在眼前之景与情感抒发如何统一,难再眼前之景与过往之象如何统一。怀古诗之境界有三,一为追忆到位,二为喻今到位,三位情景结合到位。怀古诗忌讳直抒胸臆,如何破除怀古诗写“物是人非,繁华难再”之窠臼,是提升诗歌格调之关键所在。
“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这是昭陵,是唐太宗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墓,是一代雄主、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安息的地方。可是,这又如何?不管曾经多么伟大,不管曾经多么英明,黄昏来了,斜阳终究要落下,秋天来了,树叶总要飘落。荒凉,悲切,晚唐人所有的“垂死挣扎”,无论如何还是抵不过历史的滚滚车轮。
“诗言志”,文学作品总是要表达一些意志的,这是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表达意志又有很多种方式,于是抒怀诗又有“抒怀”、“书怀”、“言怀”、“咏怀”等说法。
刘沧的七律中,抒怀诗不多,只有六首,分别是《长安冬夜书怀》、《秋日寓怀》、《秋日夜怀》、《春晚旅次有怀》、《洛阳月夜书怀》,以及下面这首《旅馆书怀》:
秋看庭树换风烟,兄弟飘零寄海边。
客计倦行分陕路,家贫休种汶阳田。
云低远塞鸣寒雁,雨歇空山噪暮蝉。
落叶虫丝满窗户,秋堂独坐思悠然。
执着于科举考试多年,荒废了农业生产,经济条件一落千丈。这让刘沧的心里非常失落,感觉两头都落空了。
奔波来奔波去,为了一个未知的未来,蹉跎岁月。一路风雨,时间久了,次数多了,能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人?
既然远离家乡,乡愁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的。科举不第,兄弟飘零,于是,百种情绪在思乡的情怀中一起爆发。
人生短暂,在欲罢不能的科举考试的路途中,眼睁睁地看着时光流逝,心痛却无可奈何。生了华发,多了皱纹,这样的痛苦向谁说?
既然登第无门,既然时光易逝,既然难忘乡愁,何不归去?诗人也曾有过隐逸的想法,也曾在自己的脑海里构想着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刘沧的抒怀诗始终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晚唐国家风雨飘摇,诗人自身却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因此诗人有报国之志,想要有所作为,却无法进入圈子;想要归去,想要放下一切,却又做不到,逃不脱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再看一下刘沧的羁旅诗,比如这首《晚秋洛阳客舍》:
清洛平分两岸沙,沙边水色近人家。
隋朝古陌铜驼柳,石氏荒原金谷花。
庭叶霜浓悲远客,宫城日晚度寒鸦。
未成归计关河阻,空望白云乡路赊。
出门在外,最忘不了的还是故乡和亲人。关于这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心中的乡愁总会不合时宜地钻出来,破坏着原有的美好,掺杂着原有的苦涩。
刘沧的一生或许略为平淡,一世飘零,老大登第,官职不高,史无传记……可刘沧用自己的大笔书写了那个时代,一个知识分子的心声。在诗歌特别是七律的发展史上,贡献了自己的开拓行动以及创新精神,并且代表了一个小时代的文坛风尚,因此,中国文学史上应该有他的名字,应该有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