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馀财罢盐铁。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导读:这是存世不多的柳诗中的一首,是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时作的,反映盐民疾苦的诗歌。
词误生前事,词赢身后名
说了这么多柳词,该说说柳诗了吧,可惜,柳诗流传下来的很少很少,只有三首,这首《煮海歌》就是其一。
透过柳词,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风流潇洒的落魄文人形象,他跌跌撞撞地走在自己的仕途上,又一头扎进花街柳巷,偎红倚翠,享尽世间最柔软的温柔。柳词写尽天下所有的风花雪月,里面有“英英妙舞腰肢软”,有结着幽怨的美丽女子;里面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离愁别绪;里面有“无言谁会凭栏意”,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牵肠挂肚……
柳永终其一生都做着小官,告老还乡之后,也只落了个象征性的正六品“屯田员外郎”,于是后世称其为“柳屯田”。只是,人们或许没有想到,骨子深处的柳永,还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旧是他心里最美好的梦想。除了创作流行音乐,柳永与大部分知识分子官员一样,关心着天下百姓之苦,这首《煮海歌》就是柳永不多见的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一首《煮海歌》,让柳永以低微之官位,跻身“有宋三百年四名宦”之列。
煮海的盐民都靠什么维持生计,妇女无蚕可织,男人又无田可耕。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边的人们衣食来源就是面前的这篇烟波浩渺的大海了,可是盐民们辛苦了一年又一年,却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给了官府。开篇四句,引领全诗。
年年春夏,潮水会满上堤岸,潮退之后,盐民们便把泥沙堆积起来,就像海滩上一个个小小的岛屿。经过风吹日晒,“岛屿”上的泥沙逐渐稀释结晶,咸味也为越来越浓,但是还要经过一个重要的环节:“始灌潮波塯成卤”。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有对此过程的记录,即将盐泥“铺于席上,四围隆起,作一堤垱形,中以海水灌淋,渗入浅坑中”。这只是繁琐艰辛的劳动的开始。
就在“塯成卤”的同时,盐民们也不能闲着,他们还要早出晚归、不避豹踪虎迹地深入深山老林里砍柴。为了多砍一些柴火,盐民们“船载肩擎”,不敢歇息片刻,要赶着回家把柴火投入巨大的火炉中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些工作,源源不断地投入柴火,最后才能析出白花花的盐巴。
这部分主要讲的是盐民煮盐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揭示了盐民工作的艰辛。柳永虽为朝廷命官,但是从上面的“汝”字,可看出柳永是站在盐民的立场上写这首诗的。因为仕途不顺,柳永得以接触到灯火阑珊处的烟花女子,得以悲伤着她们的悲伤、高兴着她们的高兴;也因为官位低微,柳永得以接触到最底层的民众,得以看见他们不为人知的辛酸和疾苦。因此,就这点来说,老天对柳永是公平的。因为只有真实的、用心的作品,才是永恒的。
其实,对于百姓来说,生活的艰辛,工作的劳苦,并不能压垮他们,真正让他们无路可走的是官府的层层盘剥。盐煮好之后,官府便强行以低价征收,“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遭遇好比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官租未了私租比”,盐民们的生活永远限于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出头之日。顶着烈日,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劳动成果,最后都入了官府的腰包。同为北宋时期的诗人张俞有诗《蚕妇》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柳永笔下的盐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辛苦了一年,到头来还是食不果腹、面有菜色。在这里,柳永于叙事中论官府之横征暴敛,以此唤起读者之共鸣,感叹底层民众的疾苦。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百姓的日子过得如此艰难,那么为人父母官者,又该如何呢?高居庙堂之高的统治者,又该如何呢?接下来,柳永以一介文人之天真,诉说着自己内心最美丽的憧憬。“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柳永认为,要让本朝子民安居乐业,最根本的是要广施仁德,要提高盐的收购价,要减少苛捐杂税,还利于民。当然,柳永想的远远不止这些,“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馀财罢盐铁”,减少冗兵之患,国家财政才能有结余,才能取消或者降低盐铁之税。柳永的想法是美好的,他一切从“煮海之民”的角度出发,梦想着最高统治者能以民为本,“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如此,实现上古之治世便指日可待。
柳永终究只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的想法对于底层百姓来说,那是他们的心声,是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可是对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以下犯上之大逆不道的言论。柳永曾经因为一首年少轻狂的《鹤冲天》自断前程,从此自诩“奉旨填词柳三变”,放荡飘零,无依无靠。直至半百之年,方才得中进士,却又只得了一小官。在定海晓峰盐场,柳永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疾苦,积郁胸中多年的愤懑终于再也压抑不住,喷薄而出了。这次,柳永再次因为一首作品,害苦了前途。柳永作《煮海歌》得罪朝廷,后来盐场发生一次事故,朝廷以此为由,借题发挥,将柳永贬为泗州判官,从富庶美丽的东南沿海直接调任贫穷荒芜、环境恶劣的大西北,柳永的从政之梦,从此宣告正式破灭。
不知道柳永是否因为写过《鹤冲天》和《煮海歌》而后悔,不过我却以为“词误生前事,词赢身后名”,柳永此生与诗词结缘,成也诗词,败也诗词,倒也不失为一段美丽的文坛佳话。千年以降,人们记住的是柳永的放浪潇洒,是柳永的多情重义,是柳永的同情疾苦,而那两段关于诗词的传说,更让柳永披上了一层传奇的面纱,朦胧而美丽。
“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何用立传?柳词便是柳永的传记;何用中状元?柳词的华丽光环,胜过任何一顶状元帽。
名言佳句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