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诱爱金牌律师
27177300000294

第294章 :泰陵传说

“叶子襄”刚说“易县”,肖文静还没有反应过来,她发觉他们这些人说地名都不爱说官方的大地名,而是喜欢说古地名,或者在业内约定俗成的著名地标,像是“太仓”、“历城”、“定兴”,这些城市肖文静听都没有听过,前面不加上省级单位,她根本是两眼一摸黑,不知道散布在广袤中国大地的哪个角落。

可是刘攀龙一口就能叫出来“易县”是哪个易县。

隶属河北省保定市的易县,辖九个镇、十七个乡、一个民族乡,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倾斜地带,十分之七为山地,与定兴县相邻的高陌乡是全县唯一平原乡,平均海拔三百二十四米,地势由西向东下降明显,流水落差大,易患水灾;山体多为侵蚀、剥蚀、岩溶地貌。

秦朝时,易地分属上谷郡、广阳郡。故紫荆关西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陉、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降州为县。

新中国1994年,定易县属保定市。

……

这座古老的城市拥有过于悠久的历史,而历史于风水师正如鲜花之于蜜蜂,其中最鲜艳,最夺尽眼珠的那朵牡丹,正是鼎鼎大名的清西陵。

泰陵正是其中之一。

…………

……

选手们井然有序地登上温泉山庄停车场里的大巴,肖文静随便找了个座位窝进去,迫不及等地掏出了手机。

搜索出来的信息条目称,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十五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也就是公元一七三零年,至民国四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一五年光绪的崇陵建成,总共历经了一百八十六年的漫长时光。

清西陵共有十四座陵墓,除了最有名的雍正泰陵,还有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以及三座皇后的陵墓。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十四座陪陵,共埋葬着四位皇帝,九位皇后,五十六位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八十人,占地面积达八百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共有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也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这些冠冕堂皇地介绍和各种数据总是比较枯燥,肖文静都一扫而过,她查到的资料里关于清西陵还有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她立刻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进去。

为什么说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有名,最为引人注目,不在于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规模最大,正是因为两个著名的传说。

第一个关于泰陵的传说,是雍正迁陵的传说。

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寝应该建在遵化县清东陵界内,与其父亲康熙为伴。因此,雍正最初曾经把东陵九凤朝阳山选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传说他的陵墓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初期建设,但后来经过他亲自勘测,并没有继续在那里建陵,而是在易州另辟陵区。

对于雍正迁陵的这件事,后人众说纷纭,结合雍正改诏篡位的“野史”,有说他不敢葬于康熙景陵旁是由于心虚,没脸见老父于地下;又有说雍正好大喜功,杀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区是为了突出自己,将自己摆在和康熙、顺治等著名皇帝同等的位置。

这些说法在史料上当然是没有凭证的,有史可载的雍正迁陵原因,见《工科史书》,雍正就九凤朝阳山旧址曾经发诏传谕曰:“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翻译成白话,就是:“九凤朝阳山这地方我当初瞧着挺好,可请‘精通堪舆之人’再看过,他们认为规模不错,但是格局不好,土壤也不够细滑粘连,居然还带砂石,非常不适合建造陵墓。”

这里的“精通堪舆之人”,显然就是指清朝的风水师了,能够为一国之君选陵勘址,想必是那时候最顶尖的风水师。雍正年轻的时候信佛,登基以后崇尚道教,无论佛道都不排斥风水,所以他听信了这位风水师的意见,派出和硕怡亲王允样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另行择选陵址。

后来选到了易州太平峪,很可能还是那位风水师的意见,因为肖文静看到的记载里,雍正选择易州的理由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淘为上吉之壤。”这段话与其说是雍正所述,无疑更像是风水师的口吻。

第二个关于泰陵的传说,则是泰陵被盗的传说。

这个传说太过有名,甚至肖文静还隐约记得,她小时候瞄过几眼有关此事的纪录片。

雍正实在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在如今的小说和电视剧把他塑造成劳模以前,他在民间传说中经常以神秘大魔王的形像出现,所谓清宫四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偷龙换凤,其中后两件都与他有关。

雍正被刺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较著名的是吕四娘飞剑割头的版本,在这个传说中,雍正下葬的时候连全尸都没有,乾隆不得不用黄金铸了一个人头才能替父皇入葬……

好吧,肖文静嘴角抽搐地想,听起来就不靠谱,一股子厕所读物的猎奇风味。

可雍正是不是金头入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究竟是不是被刺杀而死?历史和考古学界对此争论多年。

一九七五年,在清理了被盗过的清东陵乾隆地宫以后,又在泰陵宝城琉璃影壁发现了一个盗洞,因此认定泰陵早已被盗,学术界也鼓噪着要发掘泰陵地宫。直到一九八零年,国家文物局终于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一时引为盛事。四月八日,正式发掘泰陵地宫,河北省,保定市和易县文物局的头头们亲临现场指挥,大批媒体云集。

上午九点,发掘开始,在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却发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泰陵根本没有被盗过!

当时在场的北京幻灯制片厂紧跟发掘过程,在北京日报上把这个消息捅了出去,事情便为一位考古界的大人物——夏鼐得知。

夏鼐,原名作铭,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荣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

夏鼐当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停止发掘,并把国家文物局关于立即停止发掘泰陵地宫的命令急告当地。

在惊心动魄的三天后,四月十一日,夏鼐亲自赶到易县清西陵泰陵发掘现场,宣布了国家文物局的书面指示,泰陵地宫的发掘即告终止,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盗口砌死,恢复如初。

从那时起直到如今,泰陵是清西陵最后一座未被发掘的陵墓,已故两百八十年的雍正皇帝依旧躺在他完好无损的地下宫殿里,静待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