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手足口病
27179700000007

第7章 治疗

治疗原则

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严密动态观察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有无咳嗽、嗜睡、肢体抖动、呕吐、抽搐、头痛等症状,动态监测体温、呼吸、血压、末梢循环灌注、神志、瞳孔、胸片、血糖、血常规、心电图、生化检测等。强调综合治疗及对症治疗,立即送至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则是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的关键。

普通病例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须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患儿应适当休息,多饮温开水,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食欲差,不愿进食,应给予清淡、可口、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食物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不利于溃疡的愈合;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每次饭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糜烂严重时可涂鱼肝油、中药油膏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也可用口腔炎喷剂、冰硼散等,选用一种喷或吹敷口腔患处,每天2~3次。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柔软,经常更换;床铺要平整、干燥。同时看护好患儿,要勤洗手,剪短其指甲,防止抓破皮疹,破溃感染。疱疹或丘疹处可涂抗病毒软膏,如重组干扰素软膏(尤靖安)、更昔诺韦软膏等,每天3~4次。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尽量不用纸尿布,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抗生素软膏或干扰素软膏。

二、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患儿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须特殊治疗,可让患儿多喝水,或用物理方法降温,如退热贴、头部冷敷。如体温超过38.5℃,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或对氨基乙酰酚混悬液(泰诺林);也可用中药(如羚羊角口服液)退热,禁用阿司匹林,因其可引起瑞氏综合征(ReyeSyndrome,RS)。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者,常伴有水及电解质丢失,注意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有咳嗽、咳痰者给予镇咳、祛痰药。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具有侵害脑及心脏的特性,可发生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由于小儿往往不能较好地表达不适,且病情变化较快,故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尤其是要注意体温持续升高而皮疹不明显的患儿,以便及早发现中毒症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重症病例的治疗

一、神经系统受累的治疗

手足口病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受累时,可有头疼、呕吐、惊颤、抽搐等,提示为重症病例,可采取如下治疗方法:

1.控制颅内高压:应用脱水剂,给予甘露醇,每次0.5~1.0克/千克,每4~8小时1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时间和剂量。必要时可加入呋塞米,剂量为每次0.5~1毫克/千克,每天3~4次。限制入量,总液体量每天60~80毫升/千克。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不仅能改善血-脑屏障,而且有非特异性的抗炎、抗毒作用,减少组织水肿和脑脊液生成。常用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每天1~2毫克/千克;氢化可的松每天3~5毫克/千克;地塞米松每天0.2~0.5毫克/千克。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甲基泼尼松龙每天10~20毫克/千克,或地塞米松每天0.5~1毫克/千克,分2~3次用。病情稳定后3~5天减停。

3.酌情应用免疫球蛋白:全身炎症反应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表现明显,因为免疫球蛋白具有补充抗体和免疫调节作用,故应用免疫球蛋白能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总量2克/千克,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控制体温在38.5℃以下,多饮水,可应用退热药物,同时采取物理方法降温。出现抽搐的,可酌情应用镇静止惊药物,如安定、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二、呼吸循环衰竭的治疗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若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增快、皮肤发花、呼吸困难、咯血性泡沫等,提示患儿已经进入了呼吸循环衰竭阶段。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为:吸入氧浓度80%~100%,PIP20~30厘米水柱,PEEP4~8厘米水柱,呼吸次数20~40次/分,潮气量6~8毫克/千克。选用带气囊的气管导管。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时,应增加PEEP,宜使用密闭式吸痰管,不宜进行频繁断开吸痰等护理操作,根据血气分析及X线胸片结果,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吸氧浓度40%以下是安全的,40%~60%可引起毒性反应,60%以上必须限制在48小时以内,纯氧吸入则只能短时间应用,故应根据患儿血气分析及时下调吸氧浓度。上机患儿适当给予镇静、镇痛治疗,如咪唑安定每分钟1~6微克/千克(体重),芬太尼每分钟1~4微克/千克(体重),吗啡每小时10~40微克/千克(体重),仙林每小时20~40微克/千克(体重)。

2.维持血压稳定,酌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早期心率快、血压高,可选用米力农50微克/千克(体重)缓慢静推,后给予维持量每分钟0.25~0.75微克/千克(体重)持续泵入。应用米力农时应严格监测血压,血压低时严禁使用米力农。血压正常或血压低时,可酌情选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持续泵入,有条件者可置有创动脉压监测,使平均动脉压保持在65毫米汞柱以上。

3.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以每天50~60毫升/千克(体重)为宜。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4.确保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5.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中心静脉压、尿量等。

6.头肩抬高15°~30°,留置胃管、导尿管,有尿潴留患儿切记不可挤压膀胱排尿,以免诱发脑疝。

7.保护重要脏器:可应用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甲氢咪呱或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以防止出现胃肠功能衰竭等。

8.稳定内环境,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9.严格检测血糖变化,处理高血糖,防止低血糖:如果血糖大于13.0毫摩/升,则可以应用胰岛素,每小时0.03~0.05单位/千克(体重)持续泵入,注意血糖速度下降太快出现低血糖,可导致脑损伤。

对于手足口病,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手足口病患儿一般不需要抗生素治疗,如果继发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三、恢复期的治疗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如根据病情应用营养心肌保肝药物等。

2.中西医结合功能康复治疗,如针灸功能训练、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等。

中医治疗

一、普通病例的治疗

(一)肺脾湿热证

1.主症: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2.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3.基本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组成: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苡仁、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

4.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5.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二)湿热郁蒸证

1.主症: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委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2.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3.基本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组成: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苡仁、川萆薢、水牛角。

4.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5.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二、重症病例的治疗

(一)毒热动风证

1.主症:高热不退,易惊,呕吐,肌肉颤动,或见肢体痿软,甚则昏蒙,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2.治法:解毒清热、熄风定惊。

3.基本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组成: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天麻、生石膏、黄连、生栀子、大黄、菊花、生薏苡仁、全蝎、白僵蚕、生牡蛎。

4.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每天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5.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二)心阳式微、肺气欲脱证

1.主症:壮热不退,神昏喘促,手足厥冷,面色苍白晦暗,口唇发紫,可见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2.治法:回阳救逆。

3.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味。组成:人参、炮附子、山萸肉。

4.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每天一剂,浓煎鼻饲或结肠滴注。

5.中成药: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三、恢复期的治疗气阴不足、余邪未尽证

1.主症:低热,乏力,或伴肢体痿软,纳差,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2 .治法:益气养阴,化湿通络。

3.基本方药:生脉散加味。组成:人参、五味子、麦冬、玉竹、青蒿、木瓜、威灵仙、当归、丝瓜络、炙甘草。

4.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每天一剂,水煎分次口服。

4.针灸按摩:手足口病合并弛缓型瘫痪者,进入恢复期应尽早开展针灸、按摩等康复治疗。

四、外治法

1.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吹敷患处,每天次。

2.手足疱疹:可选用六一散、青黛散任一种,凉开水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涂患处,每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