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红白黑
27402300000022

第22章 袁庄募捐

第二天,蔡虹带着赵强、俞珍来到袁庄。

袁绍先再次见到蔡虹十分高兴,他说:“自从你们打下了鬼子铜山据点,乡里安稳多了,鬼子开始害怕新四军了。老百姓说,新四军真了不起,如果中国军队都象新四军那样打鬼子,何愁鬼子不亡。但是这一打之后,鬼子把新四军看作重要的对手,新四军的压力就更大了。”

蔡虹说:“新四军就是打鬼子的,有压力怕什么,我们做好了打大仗打恶仗准备。”

袁老七看到蔡虹:“大喜道,蔡部长,听说你们打下铜山,老百姓真高兴。”

“要不是袁先生和你们自卫队帮助我们捞武器,运枪弹,我们怎么有力量打铜山,我得要谢谢你们哪。”

“那是我们应该做的。”

袁老七指着赵强说:“上次赵同志动员我们参加新四军,我都报名了,可是后来那个姓郑的不同意,是怎么回事?要是让我参加了新四军,这次打铜山不就有我吗?”

蔡虹说:“当时我们很困难,连吃饭都吃不上,上面要求精兵简政,暂时不招兵,后来我们在大刀会的帮助下,才渡过了难关。”

“现在呢,还招不招人。”

“当然要招人了。”

“那我什么时候跟您走。”

蔡虹看看袁绍先说:“袁先生舍得让你走吗?”

袁绍先说:“老七参加新四军,我赞成。不过,当了新四军,可不象自卫队,得好好守规矩,蔡部长得好好教育他。”

蔡虹说:“这样吧,老七,我们欢迎你参加新四军,这个事我要向领导报告。经我们支队党委同意后,正式通知你。”

“还要向领导报告,您说了不就算事。”袁老七疑惑。

“我们新四军不是一个人当家。”

袁绍先补充:“这叫组织决定,你懂不懂。”

袁老七抓一下光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蔡虹说:“老七,你在这里保卫袁庄,也很重要。到时候我们打鬼了,我派人来请你。”

“好,我听您的,你们谈吧。”袁老七转身去了。

袁绍先说:“听说大刀会会长项启龙要杀你,你去了,不仅没杀,还和你结拜把兄弟,有这事吗。”

“是有这事,您也知道了。”

“乡里面都在传。项启龙杀了两个国民党桂系特务,国民党桂系气得不得了,准备剿灭大刀会,只是怕农民多,影响大,又怕鬼子趁机捣乱,才没有动他。”

蔡虹说:“大刀会是农民的组织,新四军和农民本是一家,而国民党军队虽然也想拉垅大刀会,但是他们本质上与农民格格不入。”

“是啊,国民党军政腐败,越来越脱离老百姓了。”袁绍先也感叹。

蔡虹说:“新四军是老百姓的自己的队伍,她扎根于老百姓之中,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自然就会支持和帮助新四军,新四军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就会寸步难行。比如这次打捞运送枪支弹药,没有袁先生的帮助,我们能行吗,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袁先生对新四军的支持。”

“还提它干什么?蔡先生说外了。”袁绍先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袁某虽是一介草民,这点觉悟还是有的。我和蔡先生交往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的道理。蔡先生,不是我当面奉承,共产党、新四军里面有你们这样一批人才,一定会兴旺发达。”

“袁先生过誉了。”蔡虹被赞扬得不好意思。

袁绍先说。“新四军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会尽力帮助的。”

蔡虹说:“袁先生深明大义,既然这样,我蔡虹说话就不顾忌了。新四军目前经费十分困难,我此次来是想请袁先生给想想办法。

“新四军有困难,就是我们自己的困难,袁某当义不容辞。这样,我来发动乡亲们,搞一次抗日募捐活动吧。”

“那就太感谢了。”

晚上,在袁绍先的客厅里,十几个地主坐得满满的。蔡虹、袁绍先坐在中间。赵强、俞珍坐在门边。屋子里,有人抽着洋烟,有人捧着水烟袋,大家吞云吐雾,想着心思。

袁绍先说:“我先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新四军赫赫有名的蔡团长,现在是新四军江北支队后勤部长。”

大家“哦”了一声,放出敬畏的目光。

袁绍先说:“乡亲们,日本鬼子横行中国,无恶不作,国民党、汪精卫各怀鬼胎,有谁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打日本?我看只有新四军,他们可是真心打鬼子,真心为咱们老百姓卖命的。铜山一战,消灭了三百多个鬼子,五百多个伪军,新四军死伤二百多人。现在新四军人少,枪少,要想发展,要招兵买马,就是要钱,没有钱,发展不了,打不了鬼子,所以新四军目前很困难。国难当头,谁帮我们打鬼子,我们就要资助谁。过去我们资助中央军,有什么用?他们拿着钱去养姨太太,见了鬼子就跑。所以我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商量这个事儿,我们来一个募捐活动,为新四军募集一些款子,就凑它十万块大洋吧,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也为了打鬼子,保卫家乡尽力。”他看了看大家的反映。然后说:“这个事情既然是我袁某挑的头,我就要带头。我先捐六万大洋,余下四万,你们分,你们看中不中?”

众地主对袁绍先的慷慨颇为吃惊,一时议论纷纷。

地主袁绍才说:“老大,十万大洋,你一个人出六万?”

“当然,你怕我讲话不算数?”

“我不是怕你讲话不算数,我是怕你家里没有那么多的钱。”

“当然,一下子拿这么多钱是很难,我准备卖掉了几十亩田。”

众地主更加惊讶。

蔡虹也很感动,他说:“袁先生,您真是毁家抒难哪!我代表新四军感谢您,代表中国的老百姓感谢您。”

袁绍先连忙推辞:“当前国难当头,说什么感谢?我们急国家之所急,出一些钱是应当的。”

蔡虹说:“各位乡亲,见面就讲钱,实在不好意思。我知道这兵荒马乱的,各位生活也不容易。我们新四军是从江南过来的,我们从成立那天起,就制定了任务和目标,就是发展壮大队伍,东进打鬼子,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去。现在我们到江北来,就是和大家一起,把江北的日本鬼子消灭掉。但是我们新四军目前很困难,没有钱买枪炮子弹,没有钱买布匹、药品,甚至没有钱买粮食。大家知道,新四军吃不饱饭,没有武器,怎么打鬼子?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靠谁,就是靠老百姓,靠我们的乡亲们。大家有能力帮助新四军一把,新四军不会忘记你们的,我们打个借条,等赶走了日本人,建立了新中国,我们会一定加倍偿还你们的。你们现在捐赠新四军的钱两,就是对抗日做贡献,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袁绍才说:“蔡部长别说了,这些道理我们都懂。新四军为老百姓上前线卖命,我们支援点钱,理所应当。袁老大已经做出了榜样,我们自然没有话说,我捐一万块。”

又有一位地主说:“我捐五千。”

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出一万,他出五千,还有三千、两千的不等,不一会儿,十万大洋凑齐。蔡虹和袁绍先两颗悬着的心落了实。

突然一个中年妇女来到会场,揪住一个地主的耳朵就往家里拖,一面叫道:“就你大方,我们家里这么穷,哪里有钱捐?你是不想过日子了吗?记住,家里就是有点家产,也是我从娘家带来的,不是你挣的,你要是把我的钱捐出去了,我跟你拚命!”

那个地主一边护着耳朵,一边说:“这象什么话,这象什么话?你这个女人呀!”被妻子拖走了。会场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

袁绍先说:“诸位的家境袁某是清楚的,今晚各位已经尽力了,总给了我袁某一点面子。至于钱的落实,还回去做做妇人的工作。”

地主们都说:“男子汉说话就算数,妇道人家知道什么。”

蔡虹说:“各家都有各家的难处。江北老百姓这么支持新四军,使我十感动。请大家回去转告乡亲们,捐给我们新四军的钱,一定用在抗日战场上,用在打鬼子的刀刃上,新四军有老百姓的支持,一定能够把日本鬼子赶出江北,赶出全中国。让乡亲们过上安稳的日子,幸福的日子。”

当晚,袁绍先摆了两桌酒,蔡虹和大家在一起喝着酒。

袁绍才向蔡虹敬酒说:“蔡团长,实话告诉您,听说新四军今晚要来募捐,我心里直打鼓,不知道出得来能不能回得了家了。没想到新四军这么通情达理。我这钱哪,捐得值。,”

袁绍先说:“你以为新四军要把你捆起来,吊到屋梁上拷打吗?”

袁绍才笑了:“诸位,不只是我,大家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有一个地主一瘸一瘸地凑上来说:“我这腿不就是给土匪打残的?不只是打残,送了命的,也大有人在哪!”

又有一个地主说:“有一个老兄,家里来了几个当兵的,老婆给奸了,最后不还是乖乖地给钱?”

袁绍先说:“那是土匪,可不是新四军。”

瘸腿地主说:“这年头,是兵是匪谁能分得清?命不好,撞上了就倒霉。”

蔡虹说:“各位乡亲,新四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是工农自己的队伍。不比那些土匪和杂牌军。今后你们有什么事情,就通知新四军一声,新四军会给你们撑腰的。”

袁绍才小心地问:“新四军不打土豪分田地了?”

蔡虹说:“新四军不打土豪分田地,我们主张减租减息,扶持穷人,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瘸腿地主问:“那新四军还搞不搞共产共妻?”

蔡虹说:“那是反革命分子造谣,你看我们新四军根据地,是不是共产共妻了?”

一个地主开玩笑道:“我看你是心术不正,嫌自己的老婆老了,想共人家年轻的媳妇是不是?”说着大家都笑了。

袁绍先说:“大家不要听信谣传,新四军不比土匪,杂牌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新四军就象蔡部长这样的,平易近人,通情达理,心里面贴着咱老百姓,和新四军打交道,你们放二十四个心吧。”

大家齐说:“放心,放心。”于是举杯互相敬酒。

完成了募捐之后,蔡虹向袁绍先告辞,袁绍先、袁老七送出十多里,几个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

袁绍先问:“现在你们的粮食供应怎么样?”

蔡虹说:“大刀会给了我们一些粮食,但乡亲们也很困难,单靠他们的支援,也不是长久之计。”

袁绍先赞同:“是啊,老百姓饱受日本鬼子的扫荡之苦,国民党兵又征税征粮。江北一带驻扎几十万军队,要吃要穿要用,老百姓真是不堪重负。”

蔡虹对袁绍先说:“袁先生,我们共产党在延安的时候搞过大生产,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战胜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我们也想搞一个生产自救运动。延安有南泥湾,我们这一带有没有荒地可供新四军开拓耕种呢?”

袁绍先想了一会儿说:“江北一带都是地少人多,所以大量人口向江南迁徒,俗称‘下江南’。如果要说有荒地的话,那就是长江中间有些沙洲,冬天露出水面,夏天被江水淹没,上面长満了芦苇杂草。象临江县西乡的芦苇洲,有十几万亩的面积。如果新四军组织民众围埂造田,那将成为一个很大的粮仓。”

“围埂造田?”

“对,就是把江水挡在围埂外面,里面的地就可以耕种了。”

“不怕江水涨上来?”

“关键的问题是建围埂,趁着秋冬两季长江水位低的时候,发动民众围埂造田,赶在春夏江水上来之前将围埂建好,挡住江水就行了。沙洲土地肥沃,很适合植物生长。”

“过去老百姓为什么不围埂造田?”

“老百姓一家一户,力量弱,围的面积不大,堤埂也小,挡不住江水。新四军可以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围起大面积的土地,挑起大围埂。”

蔡虹急切地说:“您能不能不马上带我去看看?”

“当然可以。”袁绍先对袁老七说:“老七,你回去牵几匹马来。”

“还要骑马吗?”蔡虹不解。

“当然要骑马了。”袁绍先说:“那个滩地面积大得很,几十里路长,没有马,一天看不过来呢!”

长江大堤上,蔡虹、袁绍先一行五人骑马疾行。在长江大堤外,有一大片沙滩,连绵十几里,长着芦苇和杂草。远处是浩瀚长江。

蔡虹叹道:“好大一片地方!”

袁绍先说:“新四军可以动员成千上万的民众进行围堤造田。既发展生产,又惠及民生。”

蔡虹激动地说:“对。新四军和老百姓共同围埂造田,共同耕种,共同得利,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壮举。”

考察完芦苇洲,蔡虹、俞珍、赵强骑着高头大马一路飞奔,回到白茅山。

蒋锋、郑天佐正站在村头,看着蔡虹他们回来。

蒋锋说:“蔡部长,好威风啊!这几匹马是谁的?”

蔡虹说:“是老百姓的,有急事,借来骑一下。”

郑天佐对俞珍说:“老百姓哪里有钱养这样的好马?恐怕又是地主的马。”

俞珍反问:“地主的马就不能骑吗?”

“我没有说不能骑呀。”

“那你放什么屁?”

郑天佐看了看俞珍说:“俞珍同志,我看你几天不见,脾气长多了嘛。”

“我看不惯在一旁说风凉话的人。”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郑天佐看着俞珍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看样子,你是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走着瞧吧!”

大家一起走进队部办公室。曾世雄、谭天木正在研究军务。见蔡虹、赵强和俞珍进来。曾世雄说:“蔡虹同志,你们回来啦?募捐的情况怎么样?”

谭天木说:“别急,先喝一口水再说。”他给蔡虹倒了一杯开水,让蔡虹坐下说。

蔡虹说:“募捐的事,袁先生十分支持,他亲自召集了十几个地主、富农,动员大家捐款。袁绍先带头捐六万大洋,其他人凑齐四万,一共捐了十万大洋。”

曾世雄高兴地说:“太好了,袁先生慷慨相助,为我们救了大急呀。”

谭天木也感叹:“袁先生真是雪中送炭哪!”

曾世雄对谭天木说:“老谭,过一段时间,我们抽个空去看望一下袁老先生。表示感谢。”

“要去,要去。”

蔡虹说:“政委、支队长,袁绍先不仅给我们捐了钱,而且还给我们出了一个好主意。”

“什么好主意,你快说。”

“袁先生很关心我们新四军的生活,他问我们粮食供应情况,我说目前大刀会给我们一些支援,但是不是长久之计,江北人多地少,日伪、国民党都向农民征粮,抢粮,扫荡、封锁,农民生活非常困难。新四军要摆脱困境,必须建立自己的粮食生产基地。我们要象延安一样,建一个南泥湾。我问袁先生,有没有一些荒地可以供我们开发?袁先生告诉我,临江县西边的长江边上,有一个长満芦苇杂草的沙洲,是一片无主之地,只是到了夏季,江水上来,就成了长江;到了冬季,江水退落,就成了沙滩。我们可以发动民众,赶在秋冬季节围埂造田,用造出来的田地生产粮食,与民共建,与民共利。袁先生带我去看了一下,那个地方很大,有十几万亩。”

曾世雄说:“是有这样一块芦苇荡,我们上月躲鬼子进攻时去过。那地方很大。我们也来一个军民大生产,打破日寇、国民党的封锁。”

谭天木说:“行。我们的部队可以一边打仗,一边生产。”

蔡虹说:“问题是我们要争取在江水上涨之前把围堤挑起来,把庄稼种下去。只要做得好,到了秋季,我们的粮食困难时期就过去了。”

曾世雄说:“好,说干就干。蔡虹,这件事也没什么好研究的,我看就由你负责去办,在芦苇洲建一个南泥湾来。支队长,你看呢?”

谭天木说:“我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如果这事能成,将为全军树起一个典型。蔡虹同志将是我们支队的王胡子,就看你们的了。”

蔡虹站起来敬礼:“是,还是那句话:保证完成任务!”

为了争取农民的支持,蔡虹首先来到项家山,找项启龙和任从虎。蔡虹一说,项、任二人十分支持。项启龙拍着胸脯说:“动员老百姓围堤造田,这是大好事,要多少人,我们派多少人,自带工具,自带干粮,保证按时把围堤建好。”

蔡虹说:“农民兄弟不是白干,我们共同出力,共同分利,到了秋季,粮食卖给新四军做军粮,农民兄弟分得售粮款。”

项启龙:“这好说,农民冬季在家里闲也闲着。”

在大刀会的帮助下,江北农民组织起来了,他们和新四军指战员一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生产活动。芦苇洲上,穿着便衣的新四军和农民在芦苇洲挑围堤,砍杂草,翻土地。有的手执大锹,有的挑着土筐,有的挥舞镰刀,有的扶着犁把,赶着耕牛,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几万人的劳动场面,十分壮观。

蔡虹、赵强、俞珍也参加了劳动。他各挑着土随着农民一起走向新的大堤。

赵强指着一大片新翻的土地说:“部长,这些土地种起庄稼,到秋天要收多少粮食?”

蔡虹说:“据农民估计,一个秋季就可以收十几万担。如果包括夏粮,可收三四十万担。”

俞珍说:“部长,如果我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到了秋天,就不愁没吃的了。”

“是啊,有了粮食,我们不仅能够解决生存问题,而且可以扩大我们的队伍,我们还可以用粮食换回其它军用物资?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了粮食就有了生活基础,经济基础,就有了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