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得
27441300000032

第32章 舍弃计较之心,学会宽容(4)

禅师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说:“容器越大,水就越不咸。同样,心胸越大,就会越快乐。所以,当你觉得生活痛苦时,请开阔你的胸怀。”

人的胸怀就像一个盛放生活、盛放痛苦的容器,胸怀越大,痛苦的感觉就越淡。当你感觉命运对你不公,当你感慨世态炎凉,当你觉得生活不如人意,当你觉得工作烦恼层出不穷时,请开阔你的胸怀,用心去包容这一切的不顺心、不如意。如果你的胸怀宽广,那么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你有宽广的胸怀,那么你永远都会活在幸福和快乐中。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胸襟宽广是一种修养、一种精神境界。有了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世间万物,才能容纳恩怨情仇。包容是一种渗透人心的淡定,是一种看透人生的从容。有了包容之心,生活中才会处处充满感动,时时充满幸福与快乐。

在二战期间,有一支部队与敌军在森林中相遇,经过一场激烈的枪战,有两名士兵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来自同一个小镇,彼此很熟悉,关系还不错。为了生存下去,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宽慰,在森林中艰难跋涉。10天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与部队取得联系。他们仅靠一点鹿肉维持生存。之后他们又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战,幸亏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可是刚刚脱险,走在前面的士兵安德森突然中了一枪。

子弹打在安德森的肩膀上,安德森当即倒地,身后的士兵慌忙跑过来抱着安德森,嘴里一直念叨着自己母亲的名字。安德森不小心碰了他的枪管一下,发现枪管还是热的,这一下安德森全明白了,他知道同伴是为了抢鹿肉活下去,才向自己开枪的。后来,他们都被部队救出来了。

30年过去了,安德森一直假装不知道此事的真相,他从未向同伴提起此事。在后来的回忆中,安德森谈起此事时这样说道:“战争太残酷了,我知道是我的战友向我开枪的,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在他母亲下葬那天,他跪下来请求我的原谅,我没有让他说下去,而且从心底原谅了他,此后我们又做了十几年的好朋友。”

有一种包容可以容纳天地,就像安德森那样,哪怕战友在背后朝自己开黑枪,他也能原谅战友的自私和残忍。更为可贵的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安德森居然和那位战友继续做朋友,而且对那件伤害自己的事一辈子只字未提。这种大度的包容之心,真乃惊天地、泣鬼神,怎能不让他的那位朋友感动呢?

常言道:“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对于别人的错误,哪怕是原则性的错误,安德森都能选择包容和原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那些小磕小碰,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呢?倘若对别人的过错一味指责和批评,不但令人反感,也起不到应有的纠正效果。所以,责备不如包容,因为包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可以感化别人,使人自觉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一座寺庙里有个老禅师,一天,他在禅院里散步,忽然发现墙角有一张椅子,他知道肯定有弟子违反寺规,翻墙出去溜达了。他没有声张,而是走到墙角,把椅子移开,蹲在地上等弟子回来。

过了不久,果真有个小和尚翻墙进来,黑暗中他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就在他准备离去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顿时,小和尚惊慌失措,半天不知道怎么解释。

但是出乎小和尚的意料,老禅师并未批评小和尚,而是平静地说:“夜深天凉,赶快去多穿件衣服。”从那以后,小和尚再也没有翻墙出去溜达。

老禅师用包容之心原谅了小和尚,通过一种无声的教育,使小和尚在知错之后积极改正了错误。由此可见,对待别人的错误、缺点,我们应该多一点包容,这样反而更容易打动别人,促其改正。相反,若一味指责和批评,反而会激起别人的对立情绪,影响相互之间的感情。

艺术家契尔柯夫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每个人都可能因一时的愚蠢而犯下令人尴尬的错误,这一令我备感羞辱的镜头只有两个目击者:我自己和我的那位装作什么也没看到的同事。直到今日,我仍然深深感激我的那位同事在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一种不为人知、却给人带来力量和震撼的美德。”

包容是一种风度,是发自内心的原谅,而不是强迫的,真正的包容是真诚的、自然的。包容是一种善意的理解和理解之后的爱和关怀,是在矛盾面前舍利取义,先人后己,不责人小过,不念人旧恶的一种君子作风。包容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是一种高尚的修养,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淡定。

8.难得糊涂是良训,做人不要太较真

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曾说过一句影响深远的至理名言——难得糊涂。关于这四个字的由来,是有典故的:

清朝乾隆年间,画家郑板桥中了进士,担任山东范县的县令。有一天,一男一女两个人来到县衙,女的还没开口,男的就开始斥责女的不是,说女的为了贪图钱财,不惜用身体诱骗他。女的听到男的这样说,显得非常气恼,当场与男的争辩起来。

其实郑板桥认识这两个人,男的是镇上的富乡绅,名叫魏善仁。此人经常吃喝嫖赌,坏事做绝。女的名叫朱月姣,是个寡妇,长得貌美如花,只是丈夫命不好,和她新婚不久便撒手归西。但是朱月姣吃苦耐劳,在当地广受好评。

两者一对比,郑板桥大致看出了事情的端倪,肯定是魏善仁耍阴谋诡计占朱月姣的便宜。可是审理案件要有真凭实据,而不能以情判案。想到这里,郑板桥随即判朱月姣有罪,朱月姣一听,气得大骂郑板桥不明事理,是个糊涂官。

郑板桥不与朱月姣争辩,他假装糊涂地对魏善仁问这问那,最后逼得魏善仁无法继续编下去,说得前言不搭后语,一下就露出了破绽。在确凿的事实面前,郑板桥大声判道:“打魏善仁50大板。魏善仁为富不仁,亵渎孤孀朱月姣,罚银30两,以弥补朱月姣的名誉损失,如果不按时上交罚银,拖延一天,增加10两。”

朱月姣这才明白郑板桥刚才的糊涂是假象,于是赶紧说:“大人,我错了,我不该骂你是糊涂官。”

郑板桥哈哈大笑:“济贫惩伪善,此案需奇判,若说我糊涂……”

朱月姣回应道:“难得的糊涂官。”

突然,郑板桥有一种顿悟,觉得人生应该如此,难得糊涂啊,于是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清清白白做人,下联:糊糊涂涂做官,横批:难得糊涂。从此以后,“难得糊涂”就成了郑板桥的座右铭。

清清白白做人,糊糊涂涂处事,郑板桥用看似糊涂的办法澄清了事实真相,稀里糊涂之中,不失明智和机灵。这种不与人较真,不与人争辩的处世之道,是历经世事沧桑后的成熟与从容,是大彻大悟后的淡定心态,是饱经风霜、历经坎坷后的智慧,是看透人性、看破事实后的举重若轻的谋略,是淡泊名利、洒脱不羁、包容万象的非凡气度。

糊涂处世并非真傻,而是一种机智,一种谋略。心中自有明镜在,何愁照不出事实的真伪?可笑的是,生活中有些人并不聪明,却装聪明,自以为聪明。比如,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他们爱与人争个水落石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不惜摆事实讲道理,非得让人难堪,却不知,这样即使赢得了真理,也会输掉人心,输掉人情味,甚至会闹得大家不欢而散。

拉伯先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有一次,他的朋友法兰克福邀请他参加一个聚会,聚会上有位名叫彼得的先生十分健谈。在欢笑声中,彼得先生讲到了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圣经》。”

没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旁的拉伯先生听出了彼得先生的错误,当即大声驳斥道:“你错了,那句话出自中国的《论语》。”彼得先生迟疑了一下,表情有些难堪,不过他马上开始据理力争:“是《圣经》,绝对没错。”

就这样,两个人争论不休。到最后,他们同时把头扭向了法兰克福,请他说句公道话,评判谁是谁非。法兰克福先生假装不知,只见他清了清嗓子,思考了几秒钟后稀里糊涂地说:“彼得先生是对的,那句话的确是出自《圣经》。”与此同时,他的脚在桌子底下使劲地踩了拉伯一脚。

拉伯先生非常生气,他没想到法兰克福居然睁着眼睛说假话,帮助别人却不帮自己。因此,在聚会上再也不说话了。而那个健谈的彼得先生洋洋得意起来,继续向在座的客人展现自己的渊博学识。

整个晚宴并没有因为拉伯先生的生气而失去欢乐,大家玩得都很愉快。晚会结束后,法兰克福送走了所有的朋友,然后对闷闷不乐的拉伯先生说:“没错,刚才你是对的,如果我说你是对的,彼得先生就会非常难堪,那么整个晚会上,大家就可能失去一个能带动气氛的人。对于这件事,你可不可以当作一个玩笑呢?不要那么较真,对与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你说呢?”

听了法兰克福的话,拉伯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他知道真理不一定要说出来,是真的一定假不了,没必要证明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否则,会让气氛变得很尴尬,搞得大家都不愉快。从那以后,他不再与人针锋相对、凡事都那么较真。

人生难得一糊涂,对于那些琐碎的事情,没必要深究到底,很多时候,只要自己心里清楚明白就可以了。如果非要去计较、去较真,反而会让自己显得不通情理,没有人情味和亲和力。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什么事情都要睁大眼睛去看,恐怕世界上没有一片净土。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对待那些无关紧要的失误、缺陷、矛盾,何必吹毛求疵呢?不妨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一种糊涂的态度。对于那些不好听的话或不喜欢的事,我们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听、即看、即忘,这种糊涂的心态,不仅是生活的智慧,也是快乐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