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医疗产业大棋局(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27473100000013

第13章 药企的危机

药企现有的卖药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的压力会很大。

接近医生变难了,监管查的严了,其实这还不是首要的。最大的危机是医院迟早有一天会改变现在卖贵药,多收钱的模式,医药不仅要分开,医生和医院的考核和医保支付也必须改革。只有医和药的利益不挂钩了,医生才会从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去考虑;而医保也可以用在合理的地方,病人也能对医生产生信任。这样的转变会带给药企一些巨变。

首先,医药分开之后,价格不再是医生开药的因素,医生和病人会更在乎治疗效果。低价但有效的药品可能回到医生的视线内,虽然低价,也并不代表不赚钱。与其用10倍的价格,带来1个销量,不如用十分之一的价格,带来10倍的销量。只要医生和病人觉得效果好,底价药只要质量保证,未来就不会被挤出医院。

同时,一些药品销售量的下降是无法避免的。同等效果下医生可能选择仿制药,对原研药冲击会很大。尤其是外资药企,未来可能要面临一场寒冬。这也可能逼迫他们把市场着眼点放宽,比如中成药、基药,未来不排除再度因为药品改革掀起的并购大潮。

此外,药品的营销方式会产生巨变。找医生、提高药价的销售模式无法持续。未来的营销巨变体现在两方面,渠道和模式。

在渠道上,传统的医药代表连接医生医院的模式会改变,价格不再是医院择药的因素。医生会更加在乎药品到底能多大程度辅助其治疗。对于小病,要的是效果和成本双赢。对于大病,医生要的更多是治疗上的突破,会更在乎药品对于整体治疗、临床研究上有什么提升意义。一些药企已经看到了这些趋势,试图从学术支持方向切入,让医生更有粘性。

在模式上,未来的药品营销会更偏向服务。传统药企必须把思维从单纯的卖药者,变成一个服务者。这种转变体现在为病人考虑和为医生考虑两方面。

美国的药企已经开始通过各种载体进入服务,比如可穿戴设备、各类移动软件、用药服务工具等。这些服务型产品的意义有二。一是可以更好掌握病人治疗的整个过程及健康动向,收集的各种用药信息有助于其评估和改进产品。二是可以增加药企和病人接触的触点。过去要其只在病人买药的时候接触到他们,而有了这些互联网医疗工具,药企可以在病人治疗中、康复后、稳定器都接触到他们,增加更多互动提高粘性。

为医生考虑方面,药企的服务首先要提高医生就诊效率,比如药品用量和案例查询,这更多是临床研究上的。另一个则是帮助医生了解病人到底用药后效果如何。现在中国医生不太在乎这个,他们只是被动去看病,而无所谓服务的是哪些病人,看过的病人好了没有,他们并不在意。未来这种理念会发生变化,医生之间的竞争在于能不能看好病,而且是最有效经济地看好病。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关心是不是能长期粘住病人,不让病人流失到别的医院去。如果药企可以提供帮助医生管理病人的工具,提供随访沟通,病历查询,对医生也会有吸引力。

未来药企在中国会被逼走向服务。销量在一些产品上的下降是无法避免的,一些产品线可能收入会缩水,但这是市场恢复正常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有等医疗体系从利益里解放出来,变成真正价值医疗,无论是医生的服务,还是产品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

B-to-B端远程医疗的未来:定位急症和小医院

远程医疗在中国受到政策限制,只能以机构之间的名义展开。虽然说B-to-C端的远程医疗暂时有瓶颈,但其实从国外的远程医疗发展来看,B-to-B端的远程医疗如果操作得当,短期内的医疗效果和控制成本的效果反而更强。这在********也是一个趋势。

先举一个美国的例子。在没有远程医疗的年代里,遇到缺血性脑中风的急诊情况,由于很多急诊室缺乏专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用针对此病的药物tPA(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导致很多急症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tPA的平均使用率只有5%。

而过去5年内,B-to-B的远程医疗发展很快。美国内科医师协会进行了一项长期调查,在2008年到2013年5年时间内追踪了13家没有急诊中风专家的小型医院,这些医院通常比较偏远,医师力量不足,通过InTouch远程医疗技术和大医院建立中风急诊援助计划之后,一旦遇到中风病人,可以通过视频立即与大医院的中风专家联系并获得诊断。在这5年中,tPA的使用率从4.5%增长到7.3%,尤其在病床小于200张的小医院,使用率从1%增加到7.2%。这大大增加了治愈的比例,控制了由于治疗不足导致的后期巨额医疗和护理费用。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B-to-B端远程医疗在急诊救助上机会很大。这或许是医疗信息提供商和软件公司的机会。未来中国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三点:连接小医院和大医院的远程服务,针对急症,先从某些疾病着手建立援助通道。

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缺乏应对急诊的能力和技术。尤其在心脏病、中风高发的大环境下,针对这类疾病的远程救助通道对及时挽救病人生命意义很大。远程通道的建设需要的核心是视频和传输技术,然后是快速应急反应机制。

前者主要是硬件,操作相对容易,只要统一配备视频和通话设备,以及必要的资料传输软件就可以做到。难的其实是后者。快速反应机制涉及小医院收治病人做出初步诊断,启动远程应急通道,快速SOS到大医院救助中心,然后指派急症专家立即作出远程反应并实施指导。如果启动这套机制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过慢,就可能导致援救不及时。因此远程医疗在这方面除了配备硬件,更必要的是设置快速反应辅助功能,比如专科医生移动端SOS紧急救援通知,快速资料传输,实时影像等。这些都决定了B-to-B远程医疗是否能有效。

在越偏远的地区,医疗驻点更少,医疗能力更差,单个小医院的辐射范围可能越大,对于急诊抢救的难度更高,因为病人在运输上的时间已经很长,到达医院后可能情况更为复杂,需要更快的反应。因此未来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需求可能是最大的。这个市场对挽救病人生命和降低后续医疗成本有着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