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医疗产业大棋局(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27473100000014

第14章 美保险公司投资数字医疗核心转变

继美国医疗保险公司Aetna旗下的移动医疗平台CarePass失败后,美国保险公司对数字医疗投资的态度日渐谨慎,更看重产品对其主营业务的有用性。最明显的一个转变就是:是否是短期内能体现降低成本的效果。

两年前Aetna兴冲冲地推出CarePass,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用户把各种可穿戴设备上的数据传上来,并根据自己的健康目标设定健康管理计划。用户同时还可以通过CarePass平台查找疾病信息、预约就诊等。短短两年,CarePass停止了运营,原因是用户活跃度很低。仅靠预约、查询、信息整合等功能根本无法留住用户。CarePass的例子说明的关键问题是,数字医疗如果不能和线下服务连起来,并直接降低医疗成本,对用户和保险公司(支付方)都很难有吸引力。

保险公司投资数字医疗的动机很明确,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帮助其管理会员的健康风险,降低医疗费用。CarePass的例子让保险公司明白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用户很懒,很少有人会有动力去主动整理自己的健康工具,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大部分人需要在督促和刺激下才会系统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虽然一些慢性病人会需要定期预约、报告查询等功能,但这些功能被复制太容易了,根本没有用户忠诚度,他们随时会迁移,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成熟的平台。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用户经常换保险公司,雇主经常一到两年就换一个保险服务商,而数字医疗工具很难在一两年内体现出对成本控制的效果。简单来说,如果坚持每天跑步能让一个人10年后患心脏病的概率降低30%,那是10年后的事情,而且那30%也是不确定的,或者说难以量化的,无法对保险公司短期内的成本造成影响。

保险公司变得越来越实际,对健康者的管理在短期内看不到任何效果,而且健康者的医疗支出本来就很低,而已经得病或者有风险的人,占用的医疗成本很大,如果从这部分人下手,控制成本的效果可以较快体现出来。

保险公司的核心考虑变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让他们的会员通过更低的价格获得良好的服务,另一个则是如何让生病的人避免重复入院或者去急诊室就诊,因为这两项支出特别庞大。针对这种转变,保险公司对数字医疗的投资重心开始变化,最受保险公司看好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远程医疗,一个是快速医疗。

远程医疗能够直接降低医疗成本,这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对于看小病的人,远程医疗提供了一个方便而低价的方式,让一些原本约不到医生的人可以很方便地解决问题,或者不会忽略健康问题最终导致去急诊室看病,造成高额医疗支出。然后,医院之间的远程医疗和交流减少了以往需要转院或者长途运送病人的成本,也避免了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导致更大的医疗支出。第三,针对慢性病人和术后康复病人,增加了医患沟通,对病人的康复效果有很大影响。

这三点中,第二点对降低医疗成本的影响最快最有效,另外两点虽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但总体来说对降低病人去看急诊的概率或者再次住院率也是有直接影响的,因此正迎合了保险公司的需求。

而快速诊疗也是类似的原理。几年前医疗保险公司Humana以8亿美元收购了当时全美排名前五的连锁快速诊所Concentra,另一家医疗保险公司WellPoint则和LLR Parnters一起投资了芝加哥的连锁快速诊所Physicians Immediate Care。

快速诊所成本低,看病容易,对外伤、过敏等紧急处理的成本远低于急诊室,同时又是很好的健康防御点,可以提供疫苗、健康教育、快速体检等服务,是一种低成本的预防医疗加基础医疗方式,因此受到保险公司看好,愿意大手笔投资。

未来的趋势是,保险公司在数字医疗上的投资可能更倾向于两类,一类是直接方便看病的工具,比如电子化就诊(包括远程医疗,远程病人管理等),另一种则是针对病人的管理工具,比如术后病人的专业跟踪,因为这些人占用了大部分的医疗支出,如果能帮助他们更快恢复健康,防止他们再次生病住院,对保险公司的成本控制影响会很大。这比投资用于健康者的数字医疗产品要立竿见影得多。

运动激励项目的中国困境

和TMT行业一样,数字医疗中也不乏从美国舶来的Me 2商业模式,但由于中美两国消费者习惯和医疗大环境的不同,一些Me 2商业模式水土不服,其中一种模式就是通过提供帮助个人运动的工具、产品及数据平台,和保险公司合作,给与减免保费,以此帮助保险公司增加和会员的互动并获得数据,同时也促进会员锻炼保持健康。

这个模式在美国的代表之一是一家叫EveryMove的初创公司。这家公司试图建立一个硬件和软件的平台,允许用户上传数据并转化为可以抵扣现金或保费减免的积分。2012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260万美金和350万美金融资,领投者之一是医疗保险公司蓝十字蓝盾(blue cross blue shield)旗下的创投基金。保险公司看好这个平台的原因一个是有助于增加用户互动,一个是鼓励一些有健康风险的人多运动以控制长期医疗成本。

类似的运动减免保费的模式中国保险公司也有尝试,比如泰康和阳光保险都有和可穿戴设备或App合作,鼓励用户通过运动减免保费,但效果并不理想,用户粘性比较差。这种Me 2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主要由几个因素导致。

首先是缺乏社交环境。EveryMove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在添加运动的时候添加朋友,并通过社交圈营销,比如Facebook,这对增强用户粘性帮助很大。朋友营销的另一原因是避免虚假换积分,共同运动或者以机构为中心的运动(比如瑜伽中心)更容易被信服。而中国的保险公司或者可穿戴公司缺乏以社交平台为纽带的基础,很难留住用户。

其次是美国市场大环境已经具备一定的产品数量基础和运动文化积累。美国在教育程度较高和经济程度较好的人群中已经形成一定的运动文化,且环境和工作时间具备运动条件。运动文化加上可穿戴设备兴起近几年在美国市场带来了大量产品,包括软件和硬件,这是EveryMove成为平台的一个基础,而中国在文化和产品积累上都不足,不具备这种条件。

此外更重要的是支付方的发展。商业保险是主要的支付方,且主要产品是消费型的医疗险,而不是像中国市场以定额赔付的大病保险为主。消费类医疗险的特点是保费与医疗支出和健康风险挂钩,雇主和个人都有动力保持健康以避免大幅保费上涨。保险公司同样有动力帮助会员控制健康风险,以便控制健康支出。以控费为目的去鼓励运动和中国以运动去拓展客户的思路完全不同。

即使在医疗保险成熟的美国市场,相对健康的人其实对保险公司的财务重要性远远低于生病的会员,接触相对健康的人更多是为了会员互动。而帮助真正有病的人增强锻炼,支持其恢复才是大幅节约医疗成本的关键。在中国健康保险市场本身缺乏产品基础的大环境下,还没有到达控费的层面,直接走前端运动试图倒流量的模式才会因此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