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医疗产业大棋局(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27473100000008

第8章 从美国直接基层医疗模式看中国远程医疗

美国目前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基础医疗模式叫Concierge care,也叫做Direct primary care。服务模式是医生直接和病人签约(而不是通过保险公司),病人按月/季度/年等方式支付会员费用,医生提供无限制基本医疗服务以及一些常规检查,有的会员套餐还会包括疫苗、体检等费用。其差异化服务在于医生提供24小时email服务,保证预约在一天内完成,而且可以提供远程交流,视频就诊,随时随地电话咨询医生等服务。

这种模式的特点有几方面。首要考虑是节省成本。通常Concierge care的会员费每个月50到60美金,但每次看医生以及做常规检查病人无需支付其他费用。对于会员来说节约成本的方式是,他们可以通过一年的会员费获得最基本的门诊医疗服务。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完全不购买商业保险了。事实上参加Concierge care的大部分人仍然是商业保险的会员,但他们有了Concierge care服务之后,会倾向于购买一个保费较低的计划,这类计划有比较高的免赔额(High deductible),但保费便宜。用户只需要商业保险用来支付复杂检查、大病和手术等费用,而不需要面面俱到,这样就算加上Concierge care的会员费,整体医疗保障支出也降低了。

对于医生来说,这也是一个节约成本的方式。越来越多的美国医生担心联邦政府的保险计划面临资金问题,他们获得的赔付会越来越低。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限制接受Medicare会员的人数,主要的考虑就是可能收不回成本。

另外,商业保险因为有很多中间环节,比如冗长的理赔、各种运营流程,其实和医疗服务方商定的服务价格(如验血、各类检查)并不低。医生和保险公司签约,为其会员服务,被动等待保险公司赔付,中间有很多附加的成本。

Concierge care中的医生跳过保险公司直接和检查提供方签约,比如各种实验室(验血等项目)。因为会员人数固定,而且没有中间环节,Concierge care的医生有时候可以获得基础项目更低的价格,尤其是预防医疗。对于会员的好处是他们的自付部分价格也更低了。

下表显示了会员在没有保险或者没有达到保险免赔额之前需要自费的部分(左栏)和Concierge care价格的对比。在常规基础检查和一些预防性检查中,Concierge care可以获得的议价更低。

价格:美金 实验室/医院/筛查机构 Concierge care

血常规 46-63 15

X-ray 100 30-50

宫颈刮片 92 56

脑部MRI 600 380

乳腺X光 350 80

TSH促甲状腺激素测试 94-125 10

数据来源:Wall Street Journal

一项Accenture的调查显示,三个独立执业的美国医生中就有一个考虑未来一到三年开始Concierge care。这个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实际情况可能发展没有那么快,但作为节约成本的基础医疗模式的一种,Concierge care在市场还是很受看好的。

另一方面,保险却并没有觉得Concierge care是抢生意,保险和这种直接签约的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和Concierge care医生合作,把一些服务包含在某些保险计划里,但又能保持相对独立运作,更类似于一种打包服务。但总体支出对于会员而言是降低的。

而联邦政府方面,因为老龄化导致医疗开支加大,Medicare资金池紧张。Concierge care对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的效果是明显的。Concierge care可以保证病人在24小时内见到医生,这是因为Concierge care医生通常把会员人数控制在500到600人,而不像普通的医疗保险网络里的医生那么多(可能达到2000),控制会员数量保证了医生可以快速提供服务,或者通过远程医疗节省时间和成本。

更为关键的是,研究数据也显示,Concierge care医生保证和医生更多的交流时间。得到医生更多关心和交流的情况下,Concierge care的会员慢性病反复发作或者再入院的概率相对低。这种模式对提高医疗质量是有帮助的,因此在******以价值为核心的医疗改革中很受支持。

但Concierge care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医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因为医生对会员数量有限制,但也有可能从中选择相对健康的用户,而排除有问题的病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个则是Concierge care包含的检查项目是非常基础的,对预防治疗和慢性病随访是很好的,但一旦出现复杂问题或者急症,Concierge care能力不足需要及时转诊,后端的服务仍然必须要和商业保险或者联邦保险计划绑定才行。

Concierge care的核心第一是节约成本,省掉了很多中间环节,因为绝大部分病症其实是常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最基本的手法解决。第二则是服务质量提高,让病人和医生沟通更多更紧密,而且通过e-mail,手机,远程视频等方式沟通有助于节省双方的精力和成本,可以把精力更多的花在深入了解病人的情况以及更密切的健康管理上。

中国基础医疗的缺陷是药不足,人不足,技术力量不足。虽然现在很多人去大医院看小病,配慢性病药,但大医院做得是医病或者项目销售(检查和药品),不是基础医疗服务。真正的基础医疗服务不仅包括全科医生,更应该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医患关系,病人可以定点自己的家庭医生,长期合作,医生不仅仅在病人有病的时候治病,更应该在平时获得健康咨询、体检定制、慢性病管理等长期服务。

为什么美国的基础医疗已经非常发达,但Concierge care作为一种新模式仍然受到市场和用户的看好,理由主要就是两点:一是24小时和医生电子化联系通道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沟通,让家庭医生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比传统意义上病了找医生的关系更近一步,也就是增加了Access to care。二是Access to care更加容易之后,病人控制健康风险做的更好,且跳过中间环节让医患直接财务挂钩,这些因素都节省了医疗成本。

在中国,医生还不是自由的,基层医疗也正在发展中,土壤还不够肥沃。但Concierge care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首先,远程医疗在基础医疗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远程医疗恰恰在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的行业,如果扶植力度足够,基层医疗完全有机会借远程医疗发展起来。

中国目前基层医疗最大的问题是看病难(缺乏Access to care),大医院人满为患,和医生交流过少,一些人就选择小病不看,这种模式短期看是大量占用医疗资源导致运营效率很差,长期看则是增加健康风险和医疗支出。

远程医疗却可以在服务上改善看不上病的问题。大医院和基层医院服务费用差别不大,但大医院药品全,医生好,排队也无法阻挡医生去大医院。基层要发展要分三块。

第一方面是针对小病的,主要从签约家庭医生和远程服务上下手,让这些人随时随地能解决小病。虽然目前政策没有给商业化运作的医疗平台开放远程医疗的口子,但公立的社区医院以机构进行尝试却在合理轨道上的。在这里可以借用Concierge care的部分形式,让社区居民绑定一家基层医院的一到两位医生,核心并不是看病或者提供健康咨询,这些服务可能在大多数人看起来仍然太间接了。而是可以通过电话或者视频,登录社区医院所提供的相应平台,获得门诊时间内和医生远程诊断的服务,就大大节省了病人和医生的时间,医生开具电子处方之后在药房购药,发展零售药房的处方药目录也是必须的,会有助于解决基层医疗药品不足的问题。

第二方面则是针对慢病的,远程医疗的效果同样是很好的。慢性病人可以定期预约好和医生沟通,医生决定是否要做检查还是开药,病人拿到化验单后直接去线下检查,然后再次远程沟通开处方拿药。

第三方面则是大病。基层医疗没有能力去服务的大病治疗,在一些偏远缺乏优秀一线医院的地区,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把基层医院和大医院连起来,让病人通过基层医院的平台去预约专家门诊,然后决定治疗途径。如果是大病后康复,则可以配合基层的基础医疗服务和定期与专家沟通回访来进行,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和人力。

第一和第二方面可能会是基层医疗运用远程手段的主要方面,尤其对于上班族可能会更有吸引力。第三方面可能对农村和小城市的应用会比较有吸引力,而大城市因为一线医院较多,用户多会通过线下途径解决,远程医疗可能会更多用于康复和随访。

除了远程医疗,Concierge care还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支付方式。虽然中国不存在商保在中间的支付情况,但医保对于基层医疗的倾斜还是会有一定影响的。虽然目前很多社区医院已经提供了免费年度体检、较高的赔付比例,但关键是服务上和营销上没做好。服务没特色,病人还是不上门,药品不全,慢性病人还是去大医院,报销高也没用。

报销倾斜是建立在第一点服务的基础上的,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提高大医院基础医疗的服务费用,一方面完善基层服务的项目,提高报销比例,充实医生。而要让病人知道这些,需要配合营销和品牌手段,好的基层医院可以通过服务做出品牌来,基层医院也有好的全科医生,只是现在出于各种原因没有被公众知道和接受,这里有营销乏力的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几年私立体检中心发展很快,但其实这些体检中心除了仪器,缺乏专业医生和健康服务。体检中心的客户大多数是企业员工,年纪轻,健康风险低,对服务要求高,其实是基层医疗最理想的服务对象。但大部分人却根本不知道很多社区医院也提供免费的年度体检项目,还有全科医生可以针对个人情况,开具比较有意义的服务套餐,而不是像体检中心一样,以销售为导向过度体检。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可以直接解读体检报告,而体检中心不行。这些优势都没有被做出品牌来,也没有很好地结合服务去利用起来。

除了基层医疗可以尝试的这些方面,最大的困难仍然在于一线医院肯不肯分流,如何分流。现在国家要求一线医院也必须具备全科,那么病人会不会又一窝蜂涌向大医院的全科,再次造成人满为患。只要大医院依然走的是面面俱到的路子,且服务费用和特色上没有区分,基层医疗的发展仍然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