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医疗产业大棋局(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27473100000009

第9章 医疗行业战略性投资重在横向整合

与美国在数字医疗上有大量行业内部的战略性投资进入相比,中国的行业战投还没真正进入数字医疗行业。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移动医疗起步较晚,近两年才开始大规模发展,市场上好的投资标的还没有涌现。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医疗行业公司仍然是产品思维,对如何进入服务行业仍然有诸多不确定。而医疗服务行业本身受制于体制,对相关的投资更是无从谈起。

中国行业战投布局缓慢

在分析中国行业医疗战投之前,可以先看一下美国行业战投的投资趋势。在数字医疗领域较为活跃的投资基金主要是保险公司和制药企业。大型医疗器械公司更喜欢在后端做并购,比如,美敦力以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远程疾病管理技术公司Cardiocom。而医院则刚刚开始进入前端的投资,还不是主要力量。

在过去数年,保险公司和药厂都创设了与移动医疗有关的部门,在公司内部孵化一些产品。但是,结果都不如人意,比如美国第三大保险公司安泰(Aetna)将停止移动医疗平台CarePass的投资。究其原因是缺乏后端的医疗服务,显然,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药厂,对服务都不是非常在行。因此,对优秀的初创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就成为最现实的选择。

从全国性的医疗保险巨头Wellpoint和安泰到地区性的凯撒,都开始在早中期投资介入。保险公司的目标主要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控制疾病的发展以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因此,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目标集中在健康服务平台提供商以帮助用户预防疾病。比如,Blue Cross Blue Shield投资EveryMove,通过健康积分来激励会员多运动,最终获得保费的减免。在控费的大前提下,远程医疗作为降低诊疗费用的主要手段获得了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的青睐。

而药厂的战投则主要集中在相关疾病的管理上。比如糖尿病管理公司Welldoc就在今年获得默克制药的全球健康创新基金(Merck GHI)领投的2000万美元投资。药厂投资移动医疗的核心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其药品的疗效,以获得用户使用的黏性。随着原研药专利的到期,越来越多的药厂失去了竞争优势。为了应对仿药的挑战,原研药制造企业必须要加强在服务端的投入以提高药品使用的疗效。所以,药厂对互联网医疗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各类疾病管理上。

中国的行业战投对互联网医疗的投资趋势总体上不会与美国有太大偏差,但仍就会有很浓重的自身特色。

目前对移动医疗的投资是器械公司走在前端,这是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器械公司进入移动医疗比较早有几个原因,第一,中国的器械公司总体发展比较低端,需要发展高端产品来提高生存空间。第二,器械类上市公司需要移动医疗概念来在二级市场融资。第三,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发展是从硬件开始的,在这方面,器械公司有着自身的优势。比如,九安自身的ihealth品牌,三诺生物对糖护士的投资等,都脱不开这三点。

从保险公司来看,投资仍属于较为早期,而且规模和数量都很小。主要是平安在投资一些移动医疗的项目,而新华主要在做体检,阳光投资医院。保险公司目前受限于政策和规模,还集中在线下的布局,意图在线下的布局成熟后再回到线上。虽然很多健康险公司会采购一些移动医疗的服务,但目前对这类公司的战略性投资仍是非常匮乏。随着政策对健康险公司的推动,保险公司类型的战略性投资将会涌现,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内的大型制药公司目前还未有大手笔在互联网医疗行业进行投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看好这一行业,而是目前的优秀项目还非常少。当然,目前国内制药企业的思路依旧是产品思维,考虑的是如何销售产品,如何在渠道和价格上具有竞争力,还没有转变到服务思维,通过提供服务来提升自身的产品疗效,进一步粘住用户。随着外资药企在中国市场逐步推广其服务,中国的领先药企也必将面临相关的竞争,光靠价格和渠道不再具备竞争优势,那时候制药公司也将积极寻找相关项目来孵化和推动,进一步弥补自身的劣势。

总体而言,医疗行业战投将集中投资与自身相结合的周边服务产品,一般来说,很少有行业内投资会做全产业链布局。但是,像复星这样已经在线下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的公司也可能会在线上进行全产业链投资。当前,医疗行业战略性投资还相对空白,观望者甚众,先入者会得到一定的机会,无论是投资回报还是战略布局都将获得先机。但要能把握市场趋势并非易事,仍有着巨大的风险,如何权衡成为医疗行业投资者的最主要挑战。

外资战投能否续写风投传奇

在过去十年的互联网投资领域,外资风投获得了辉煌的成绩,尤其是对阿里巴巴的巨额投资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但是,外资战投却鲜见非常成功的案例,除了雅虎因为误打误撞投资了阿里斩获颇丰以外,其他的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均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其中除了政策上的原因以外,外资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特殊性估计不足,其战略完全不适合中国本土市场的打法应是主要原因。而在互联网医疗这一新兴的投资领域,内资战投才刚兴起,外资的机会到底在哪里,能否改变之前的困局?

正如互联网的发展是从美国兴起的一样,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数字医疗也是主要在美国兴起的。因此,美国市场的投资趋势也就成为中国市场较为关注的重点。但是,经过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特殊性证明美国的商业模式无法照搬到中国来,这是要在中国进行战略性投资的外资企业必须要正视的。中美两国医疗体系完全不同,这注定了以医疗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也无法采用美国的模式。

不过,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外资战投仍有其优势。第一,美国已经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外资在美国市场获得了重要的经验。医疗是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互联网医疗并不能摆脱其专业化的特征。正因为其专业化,在具体的问诊、追踪和数据分析领域各国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因此,外资在成熟市场获得的经验就显得非常宝贵,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

第二,外资具有很强的资金优势。无论是制药公司、医疗器械企业还是保险公司,都是拥有超强现金流的企业,他们在投资规模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比较能吸引希望被并购类的公司。而且对那些在中国已经深耕多年的外企来说,自身在线下具有的优势能很好的推动被收购方的发展,继续把蛋糕做大。这也是对很多公司来说最吸引人的一点。

第三,外资具有人才优势。毋庸讳言,外资无论在薪资还是公司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着很多内资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对吸引人才比较有利。而且外资基本都集中在一线城市,也比较容易延揽到最优秀的人才。国内很多公司都不在一线城市,这也阻碍了他们获取优秀人才加入的可能。人才是投资方最主要的资产,战略性思维并不是简单的培训就能获取的。

不过,外资战投在中国依然面临较大的困境。最主要的是中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导致互联网医疗缺乏发展的动力。中国医疗市场需求的体量非常大,但在缺乏支付方的前提下,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明显遇到了很大的瓶颈。用户其实是需要这类服务,但在无法使用医保的前提下,他们又不愿意自费来购买。因此,目前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无法做大。

其次,医疗的投资管制较为严格,中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像美国的FDA对互联网医疗作出很明确和详细的监管。但一旦监管的细则发布,政策风险就很强。在这点上外资处于不利的地位。

最后,外资面临地方壁垒。很多地方政府对医疗行业有着自己的一套政策。外资要进入这些地区就必须学会如何化解这些政策带来的问题,这对外资战略性投资的本土企业来说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区域壁垒。

虽然外资遇到这些问题,外资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第一,外资的药厂和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这有助于他们成为已投资企业的助推器,他们可以自己成为服务产品的支付方。第二,目前中国医疗体系对政府构成了沉重的负担,政府加大了对民营和外资的开放力度,这长期利好于外资的进入。而且,随着外资医院逐步加大力度进入中国。外资战投也将获得更宽广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