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股海别梦
2756000000040

第40章 一种清静 (1)

收官:芳草萋萋,清风习习,往日不相与。祥和人间,碧水云天,今宵别梦暖

2004年夏天,李思恩应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之邀,赴美国旅行。说是旅行,实际上他的心里塞满了其它愿望。

第一站是洛杉矶。他想到比佛利山庄,去看望一下自己的老领导,原首诚证券董事长韩筱。他已经移民定居在那里了。

从洛杉矶国际机场下飞机后,他排队上了一辆黄色的出租车。车子几乎是从南到北,纵贯整个大洛杉矶,1个半小时之后才到达这一南加州有名的富人区。

车子刚启动,巴基斯坦籍出租车司机就热情地与李思恩打招呼。当他得知李思恩来自于中国大陆时,马上与之攀谈起来。在做了更进一步的自我介绍之后,李思恩发现,这位60岁左右头发花白的老司机,与他以前在美国遇到的其他出租车司机不一样。这辆车的前排椅背和副驾驶位前方的气囊盖上,都贴着内容类似于为人民服务和构建和谐社会之类口号的标语。李思恩心里开始犯起了嘀咕,怀疑这位司机可能是专门做接送中国大陆赴美人员生意的,或者是美国与巴基斯坦籍的共产党员,——这两个国家是否有类似的合法政党,李思恩一时还拿不准。

他扫了一眼司机递过来的名片,知道他叫达比尔·马利克。但他不想贸然开口,因为这是在国外,可不能什么话都说。

当达比尔得知李思恩是搞私人股权投资的,选项目要到处跑,工作十分辛苦,就竖起大拇指朝身后晃了晃,连连称赞说:“真棒!年轻人就要有这股干劲,要认识到我们自己是非常出色的。”

他手握方向盘,目视着前方,对坐在他右后方的李思恩接着说:“人的每一次射精至少有十滴精液;每一滴精液里至少有一亿五千万个精子。所有这些精子都要赛跑,穿越粘性或泥泞的环境,通过输卵管冲向一个卵子并使之受精。竞赛持续几小时,也许是一天,如同马拉松一样漫长,但最终我们胜出了。如果我们当初不够健康,速度不够快,不够狡猾,缺乏信心,没有持之以恒或者不够机敏,那么我们就不会取胜。

“这就意味着我们都很特别,都很出色。我们每个人都为了存活,而曾经与大约一亿五千万个对手竞争过,并取得了胜利,这可不是运气。我们有胜利者所具有的一切品质,可以去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我们的赌注是生命,赢的概率是一亿五千万分之一。和赌彩票相比,后者中头彩的概率是七千五百万分之一,且靠的是运气;而我们赢则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在这个世界接纳我们的时候我们所具备的胜者的品质,现在依旧保留着,并且会一直陪伴我们到死。在整个一生中,我们都不会再遇到那样险恶的竞争环境,那样低的取胜概率。您说,我们还有什么不敢去争取的呢?”

说得太棒了!他太有才了,李思恩差点没给他鼓掌。

当李思恩又看了一眼手中的名片,发现达比尔不但是个出租汽车公司的司机,而且自身还是个不小的IT公司的老板时,不由奇怪地向他问起了这个问题。

达比尔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李思恩的问题,而是反过来问:“你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李思恩听后吓了一跳:这好像不应该是这片土地上的人能够问出的问题,尤其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记得死去的齐明霞也曾经问过他这个问题,看来这是一个人类所普遍关心的大问题。

稍作沉思,李思恩这样回答了他:“首先人还是要多挣些钱。没有钱,基本生存条件都保证不了,别的什么都是妄想。”

这里是金钱社会,这样回答估计不会有大毛病。

果然,达比尔对此深表赞同:“你说得对,我深有同感。钱可以为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

务;用它可以实现自己的潜能;钱可以救急;钱可以为人的成长提供长期保障;钱也是利用他人潜能的工具;钱还是膨胀权力的手段。”

原来,他出生在巴基斯坦,后来参军并升为军官,再后来主动退伍经商,最后为了事业的发展,只身闯荡美国。本打算在自己闯出一片天地之后再将妻儿接来,没想到等他几年之后站住了脚,妻儿已与他形同陌路。现在唯一的联系就是时时寄些钱回去。他深知贫穷给人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那些自小在贫困环境中长大的人,对人们为生计而挣扎的情景耳濡目染,印象深刻。那里什么都缺,人们斤斤计较于小事,交谈的核心除了缺衣少穿就是养家糊口。从所闻所见和观察思考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信念体系:生活不易,养家糊口艰难;生存是第一位的,是人生所面对的唯一挑战。这种思维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抑制了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他们开始认准了生存这一条道儿,把求生存当作人活着的唯一标点。于是,其他所有的可能性都被排除了。如果对来自贫穷地区的孩子做调查,十个孩子有九个会对生活表现出绝望和愤怒,对未来没有信心。

“经济上缺乏保障和凡事不如人的感觉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危险的组合,困扰着那些从贫困中长大的人,并对他们在改善客观环境和确立自强精神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人把目光锁定在那些看上去活得比他们好的人身上,只要能活得像他们一样,就什么都愿意去做。比如,穿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衣服,住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房子,开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车,甚至举办超出支付能力的派对。他们每付出一笔,都等待着得到肯定和承认。一旦得不到肯定和承认,他们就会在物质和精神上遭受一次摧残。他们把这些归罪于自己没有能力,买不起真正昂贵的东西,因此决定为此而继续奋斗。这种对他人承认的虚妄的追求,无疑是在为自己在经济上掘坟墓,并眼见着与被追随的目标之间的鸿沟被越掘越宽,越掘越深。”

李思恩一面点头,一面咀嚼着他的话,没有打断他。于是达比尔继续往下说。看来他和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一样健谈,一样喜欢忧国忧民,都愿意想一些国家领导人甚至联合国领导人正在想着的大事。

“所以,人不能为了金钱而活着,金钱也并不能给人带来持久的愉悦。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在追求愉悦,规避痛苦。而为他人服务,既可以使自己愉悦,又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为他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决定我们一生能够得到多少承认、补偿和快乐。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Teresa嬷嬷,甘地,以及千千万万牺牲自己物质利益、献身于钟爱事业的人,他们都很快乐。人一旦确立了这样伟大的目标,所做的奉献、牺牲和为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所做的付出,就都成了他(她)快乐的源泉。”

哎呀,李思恩不但想鼓掌,甚至都想站起来向他致敬了。他似乎明白了达比尔车里标语的伟大内涵,理解了他把企业交给工人自主管理、自己来开出租车的目的,并为此次出行能够碰上这样一位美国式雷锋而庆幸不已。

下车的时候达比尔送给李思恩一本他写的书,一张他在大学里演讲时所刻录的光盘。那里面记载了他的人生履历和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李思恩郑重地请他在书上签了名,并向他道了谢。只是让李思恩没有理解清楚的是,当他按照达比尔递给他的乘车记录单支付上面标明的车费时,他竟然收下了!迷惑中递给他的小费他竟也收下了!

在走向韩筱家的路上李思恩想:也许这位美国雷锋与中国雷锋所追求的东西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只是,达比尔把生命看作是相互提供有偿服务的过程,因此服务的双方各自所获得的便利和愉悦,都因此而变得可以持续。

韩董事长在家门口公园前的长椅上正坐着等他呢。他在比佛利山庄的家异常气派,独门独院,标准的美国小洋楼。只是白天一般只有他一个人在家。

让李思恩多少有些感到失望的是,他和韩总见面的时候,情景并不像他事先所想象的那样热烈和伤感。韩筱走路的动作有些迟缓,说话时的反应也总是慢1/4拍,但似乎只有这样,人才能显示出威严来,一句话能顶二十五句。

李思恩问他是否还经常运动,他摇了摇头,“到这里后,我哪儿也没去,连下边那条街都没穿过。这座房子就像是我的监狱。”

李思恩很奇怪:董事长以前哪里山高奔哪儿去,哪里空气好、温度适宜,奔哪儿去开会、休假,现在闲下来了,有的是时间,心情比那时应该更轻松,又有夏威夷、佛罗里达、大瀑布、大峡谷摆在跟前,为什么反而不动了呢?

“等你到了我这个境地之后,你就明白了。什么都不为,就是不想。是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就是这样。”

离开洛杉矶,第二站是纽约市。邀请他的人,其公司总部设在纽约。

能再一次把李思恩吸引到纽约来的,还是那条500多米长的华尔街,那里有他的生意。至于这里的城市景色,他早已失去兴趣。在洛杉矶,他曾看见过百老汇附近桥下,一家墨西哥人一箱箱地从客货两用车上往下搬青玉米,然后用空汽油桶做成的炉子,当街烤玉米卖。而在纽约,他更是常见中东人摆着一家连一家的小铺子,里面卖的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小商品,附近还有卖正宗新疆炭烤羊肉串的,跟中国国内的某些城市景象没多大差别。

生意和场面上的事情在纽约一地都解决了。剩下的时间和行程李思恩可以随意支配了。

别过友人,李思恩独自从纽约开车来到波士顿。他想给在波士顿读书的霍小青一个惊喜。为此,在来美国之前,他没有向她透露任何风声。

但非常遗憾的是,他扑了个空。

房东老太太告诉他,霍小青在前一天刚刚离开。她这些天好像很苦闷,说是要趁假期独自出去走一走,散散心。去哪里她没说,看上去似乎她自己也没确定去哪儿。

真是令人失望。比去洛杉矶还要让他失望,简直可以说是沮丧。

这些学校周围的房子里,很多都租住着国际学生。这位老妇人很可能只是替人管房子的,而不是房主本人。但现在李思恩顾不上关心这些,他急忙问老太太:

“霍小青退租了没有?她还会回来吗?”

老太太非常和善热情,肯定地回答他:“回来,当然回来!您知道,她还没有毕业呢。”

“那我能站在她门口看一眼她的房间吗?我想看看她住的条件怎么样?”

这是个不情之请。话一出口,李思恩连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

没想到老太太答应得很痛快:“当然可以!你是她亲人,你有这个权力。”

李思恩没明白她为什么会说他是霍小青的亲人,也没好意思追问。

老人家取来了钥匙,领李思恩从楼外的侧梯登上了这个三层小楼的二楼,并打开一间朝南开的门。

进门是一个近20平米的起居室。起居室连带着一个不大的开放型厨房,因此在壁柜一侧,摆放着一个餐桌。但是餐桌上面并没有餐具,而是整齐地摆放着两摞书,一台笔记本电脑。

再往里走,就是洗手间和卧室了。卧室里一张单人床,一套办公桌椅,布置得简洁而温馨,一看就知道是闺房。这是富有一些的中国留学生的标准住房。房间在布局和陈设上没有什么让李思恩感到特别的,但有一样东西除外,——霍小青卧室桌子上立着的唯一的一张照片,李思恩的照片!

他没有任何途径能和霍小青联系上。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回来,所以没法等她;也不知道她去了那里,所以也没法去找她。

波士顿是麻省首府,有几所世界著名的大学坐落在这里,如哈佛、麻省理工、波大等等。第一次来,不能不去参观参观这些美国人引为自豪的高等学府。之后,他就再也不想逛了,包括那些来美国之前想好了的愿望,他也失去了实现的兴趣。他不想在这座没有了霍小青的城市里再逗留下去。他忽然间雄心勃起,想自驾车横穿美国,从东海岸的波士顿,一直开车到西海岸的旧金山。没准在中途的什么地方,就与霍小青突然碰上了!

对!说干就干。李思恩于是退掉机票,换租一辆有车载电话的新款越野车,加满油,准备好地图,检查一下行装、吃喝用品和信用卡、零花钱,随后就上了路。

先是从东向西,横穿麻省进入纽约州的南端,休息一晚后,第二天中午,美丽的宾州风光就展现在了眼前。反正是散心,边走边玩,累了就住下,饿了就用餐,发现有好玩的去处,车子就拐下高速路。

在费城重温了美国历史之后,李思恩没有发现霍小青的身影。于是,他沿路开进了兰开斯特附近的山区,并顺便游览了宾州大瀑布。

公园里人不多,景色一般,加之一个人游玩,难有激情,因此很容易累。感觉到累了之后,他就想在没人的长条椅子上躺一会。躺下后他发现,椅背的木条上刻满了“到此一游”。过了一会,他见左手的一棵大树挺有特色,想就近拍下来,结果发现其树干周围也被刻上了一群人名。转了转,附近几棵大树竟无一幸免。原来在国内,以为只有一辈子难得出门的乡下人才干这种事。现在他明白了,想留名的愿望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此并非中国人的特质,更不是他家走一段路撒一泡尿的宠物小狗所特有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