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
单位周末组织活动,主题是传递正能量。前些天车间里的小天哥哥,为这个正能量故事,头痛不已。生活里这些事儿,也并不是没有,一旦严肃的总结一二,总有点像考试一样,如临大敌。
团书记指点了一下小天哥哥,说就写一个感动你自己的事儿就行了。其实感动的事儿,活了那么大谁又能能没有呢?但是严肃的去上去说,很多的人总会怯场,这就好像一个作文题目,对于来说我的正能量,就是读书。
世态炎凉,人情世故,对现在的我来说,可能是因为曾经牢骚太盛,现在活的反而有点麻木了。很多的时候,遇到同样一件事,一个人,都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是怀疑,并不相信。现在是感动的时候少了,怀旧的时候多了。
来长春工作已经一个多月了,刚开始对这里一切都比较新鲜,如果研究伪满,长春就是一个活的历史。一个多月过去了,现在都感觉一切都很陌生,不知道该去什么地方,面对的都是陌生的路标,陌生的路牌。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大都市里的灯红酒绿,似乎一切都与我无关,这里没有乡情,没有邻居。一切的人际关系,都得重新组织,而我又是个情商不高的人,交友圈子往往很简单,不喜欢经营太复杂的人脉。由此,我就不得不怀旧,想起了数日不见的父母,远在他乡的情人,多年未见的室友。想起在矿山工作时候,曾经的工友们,我们在井下劳作,聚在一起谈论儿时的顽皮。想起了大学的快乐,生活的艰辛,还有事业的艰难……,当不同的角度和感受纷至沓来,他们涉及的感情,会在某种叫做怀旧的气氛中得到充分展示。于是乎喜欢一些旧的东西,旧的建筑,旧的歌曲,还有那些旧书,还有一些旧人……
杜甫诗云:“结叹随过隙,怀旧益沾襟。”,对长春也不算陌生,谈不上讨厌,又说不上喜欢,可能是对一些场景的期待,遭遇到了一种现实的落差,一旦面临这些相对的不如人意,就留恋旧的事物,就有着一种怀旧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一段穿插在现实生活里美妙的抒情。
鲁迅说,“野人怀土,小草恋山”,那些乡情也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那些思绪也只能驻守在梦境里。
2014年9月18日
黑板报
从大学的校门出来,似乎能有八九年没有接触板报了。在小学的时候每周班级都得出一张手抄报,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全凭借自己对美术的那点爱好,所有的花纹和格式都在报纸上看到了。后来到了中学,手抄报就变成了黑板报,每个月更新一次,这个时候找出几个粉笔字好的,常常班级里宣传委员头痛的事儿。我那个时候喜欢美术,不过是业余是私下花一些花花草草,冷不丁接触黑板报,还真有一点怯场。
我记得初三元旦联欢,班主任杨老师希望我在黑板上围绕着元旦,画一些花纹和图案,我却别别扭扭的一直都没有动手。感觉这个行动就好像面对一群人在演讲一些,需要有一种勇气。到了高中这个怯场总算有了些许的克服,那个时候电脑还没有流行,所有的内容都得需要在一些《读者》、《中学生博览》里寻找一些素材。每次到了班会,或者是有了活动,总得需要在黑板上有一些简单的装饰,因为自己需要那种花鸟的山水画的模式,每次板报就是简单梅花,春松竹有主,配上一些拼音,写上若干符合意境的小诗。各种素材的搭配,我总喜欢清淡一些,就好像以一个扇面在形式来呈现出来。
现在总会想起中学时代在教室里后面的黑板报,大学时期更多的与黑板报打交道,除了系里正厅每月的宣传报,还有班级的墙报。不过墙报因为检查不是很严格,更多的经历也就是如何应付系里的板报,这个时候不像中学时代只用各种颜色的粉笔,有的时候还得用上广告色。
在大学每逢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八一,十一国庆,元旦,等一系列的主题黑板报每年都不能拉下。可日子还是得跟平常一样过,我记得03年迎接十一,我们系宣传部门的几个学友,除了几个文字板块主题的板报,还是用一张大的黑板画了一条龙,起个什么名字一时难为起来,我说干脆就叫“不朽的图腾”。或许大家想不出更好的名字,这个名字让书法见长的孟学长,用行书在傍边做了一个落款。我们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这个板报后来在获得了学院的一等奖。
后来在宣传部门做的也不是很用心,因为恋上了电脑游戏,对板报的热情就大不如前了。出了学校到了社会,换过许多的工作,在矿里工作的姑父就说,你来矿里工作,你有出版报的经历,画画和写字都能对付一二,在单位能用上用场。可惜随着电脑数码的普及,这个“黑板报的时代”基本上画句号了。在矿山工作几年,在公司的展栏里看不到黑板报宣传栏。现在有的都是通过打印喷绘的“展板”,现代的广告装饰,刻字技术,工艺流程板报,不是光用手写都能完成了。
大概也是因为方便了,内容相对来说就简单了许多,模式了许多,在许多单位,看到很多都是些口号性质的文字。大街上人来人往,都为人民币奔波,谁还能如我一样能仔细看展栏上的板报呢?
信息时代的来临,给人许多便利,同时这些也令人眼花缭乱,感受这生活带来的变化,却也有一种回味在心头挥之不去。
2014年9月21日
爱情,无处安放
前几日写了篇博文,说长春很陌生,这里除了刚结婚不久的弟弟,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又因为弟弟住的很远,而自己又常常加班,每个月也不总能常常的见面。说到弟弟的婚事,我挺羡慕他的,他娶的这个妻子,就是他在小学五六年级暗恋的那个女生。
中学以后,他去了市里,这个女生在镇上中学,过了三年高中,又过了四年的大学,两个人怎么不在同一个城市,又是如何在长春相遇,真是缘妙不可言。
也就在上个月弟妹要给我介绍一个女朋友,我笑着拒绝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五六年都是躲避爱情的来临,也躲避各种朋友的介绍,甚至是克制自己的情感。
为什么会这样的变化,自己也说不清楚,似乎大学那几年的恋爱后,事业的挫折,现实的功利,还有那些或多或少的愤恨,我对任何的东西都抱有负面的看法,这个爱情自然也不例外。就好像被蒙上一层阴霾,爱一个人容易,总怀疑自己的不能负责,这个社会多现实,由此步子慢慢走的越加缓慢。
从《那些年我们的追过的女孩》开始,电影里总刮起了一股怀旧风,各种的“致青春”,在他和她身上,都看到我自已过去的影子,那种单纯的小幸福,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可惜的,美好的幻想总抵不过,随着成长一次次梦想破灭后逐渐消逝,慢慢的叫人学会承受,告诉我们什么叫淡然。
05年大学分手,我曾经有三年多,一直沉浸在过去的伤痛里无法释怀,细腻的情感,难忘的故事,可是因为什么要变的如此,既然她不适合我,为什么要让我遇见她,为什么分别之后还会那么的爱上她?青春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诺言,许下的时候应该就不知道无法实现。
但是日子一样得过,几年的时间什么都会变,生命真是充满了太多变数。倒不是我现在还爱着谁,而且似乎对感情有一种麻木,或者是面对高不可攀的幸福指数,隐藏的一种叫责任的自卑。
由此,我在自我放逐,最近有关青春,有关爱情的片子似乎总是不停的在上演,一个一个的相似的故事,我是不厌其烦的在屏幕前或唏嘘感叹,悲情也好,感叹也罢,都只是在寻找逝去的日子里那个已经不存在的自己,或是在追逐还没到来的梦。
爱情的疼痛,此时无处安放。真是说不清,又道不明。
关于爱情,关于婚姻,我不期待吗?又让我如何去期待。以责任的名义,我将它们一一放下;又以责任的名义,备受亲人的指责。
我常常的觉得自己挺享受孤独的,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可是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感觉到一种孤独。从出生到现在,虽然家里也遇到了不少变故,但毕竟都有父母亲人在身边;一个人在外地求学,想不到太多的未来的压力,而如今似乎是要独自面对生活。曾经孤独是我的朋友,如今孤独似乎又将成为我的敌人,当所谓的理想和梦幻都破碎之后,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于怎样的世界中呢?
2014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