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球迷
中学时,周围的不少男孩子就有喜欢看球的,不论是篮球还是足球;到了大学时期室友庆辉更把足球上升到一种人生意义,什么冒险、激情、青春,就差说一句,是个男人就应该喜欢看球。我与庆辉,由此因为理想和现实,平等和自由,做出种种的辩论,有的时候我选择左,他就选择右,似乎我们就要在观点和话题上做一个对方的反对派。对于知识的掌握,我总觉的我比他强;对于现实的了解与人情世故的琢磨,我万万不如他。他是那种嘴里能念叨出许多球星,球队的球迷。相对于他,我就只能算是一个伪球迷。记得我在中学,就知道贝克汉姆一个人,其他的贝利,马拉多纳实在是过于陌生。
在中学不少女孩子着迷贝克汉姆,看过几张海报,他长得也确实很帅。对于足球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似乎除了世界杯,对任何比赛不是那种热衷,更不会去点灯熬夜的去看。我更喜欢现场的观感,比如在中学时我们学校每天都会举行的一场冬季足球赛,那个时候看着也是血脉贲张。不同年级都有不同年级的足球赛,对于初一初二的球赛,似乎是轻量级的拳击赛。如果是初三,或者高中的最后几场比赛,恨不得逃课去看。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我觉得最后几场足球赛,应该是选择某个下午,全校都不上课才好,这样才叫寓教于乐啊!想想自己上课,什么英语自习,然后时不时传来操场上的比赛声音,我是坐不出,那种挣扎简直对是自己自由的摧残。
那个时候对于前锋后卫,各种规则不求甚解,也不愿意去多了解。就是喜欢站在操场的边缘看着,也不愿意参与到里面踢球,就是喜欢站在外围这样看着。这样的心情比电视机里感觉好多了,甚至觉得这里的球赛比世界杯都好看。有的时候逃课也能遇到任课老师,只好灰头土脸的去上课了。
其实其他的足球联赛,自己也不清楚,就知道一个世界杯,也就这个比赛我能刻意的看几眼。实在是因为学龄时代周围的同学,每到世界杯不论男女,不少人都在谈。自己为了表示不那么落伍,多少也跟着看几场,试着赌几个球队,像模像样的讨论一番。说着说着,我就会沦为一个捧哏,是啊!对啊!谁说不是啊!
中考时候似乎世界杯刚刚收尾,那个时候我们中考,因为小镇没有资质主办中考,都在小镇外所隶属的县级市的考试。学校包几辆车,然后选择一个比较经济实惠的宾馆。记得我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我们住的那个宾馆就是莲花宾馆。几个男孩子分配在一个房间,别看第二天考试,头一天晚上没有几个认真学习的,因为背不了多少知识点,相互都在扯淡,玩心不减。不过周围的这些爱看足球的,哪怕第二天考试,前一天后半夜也会选择看球赛。那个时候不理解他们,怎么那么多热情,有什么好看的呢?
高三的时候正逢中国小组出线,我连晚自习都没有上,去校外的某小卖店去看,这个时候更多不是对球的喜欢,而是某种爱国情绪。小组出现了,那个喜悦仿佛申奥成功一般,一种大国荣誉感油然而生。不知道怎么的世界杯的这些球星,一下子和娱乐圈里的四大天王差不多了,总出现在娱乐版面。球星穿过的球鞋,或者什么帽子,可以在一些娱乐杂志上看到拍卖到某种天价。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理性的粉丝心态,我听歌,看电影,不会痴迷的去花大价钱,最多也就买一张海报支持一下得了。
关于足球的比赛,每一届出现的黑马,又有什么新生力量,自己是一个也记不住,也不知道看了几场赛事收获了一些什么。写到这恐怕自己连个伪球迷都算不上了。
2014年6月15日
打架
说到打架,想起了“那些年”,这当然是一个怀旧的话题,自然也避不开“青春”二字。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电影,似乎那个电影里的描写青春时代打架的元素就不少,不过那个时候应该是80年代,十年****刚刚过去,一切百废待兴,也不在组织上山下乡了,学生也刚刚恢复高考,那个时代的学生出现一个空档期,不知道干什么,打架应该是时代造就的吧!
我们上学“那些年”的打架,更多是向《古惑仔》里学的!对我而言,不论是“那些年”,还是这些年,我是一个忍气吞声的角色,更多的时候在,人群里看着有点活的窝里窝囊的。“那些年”不喜欢打架,更别提这些年。偶尔心情郁闷,狗急了也跳墙,兔子偶尔也得蹬人,冷不丁也会冲动而大打出手,也想练就喜怒不形于色的本领也难。
不过在那些年,那些喜欢打架的人在中学里或者班级里可谓牛逼哄哄,无人敢惹,我当时就恨不得自己怎么不成为那样的人?说到底还是性格原因,中学那些年一直就没有成为那样的人,战战兢兢很怕得罪了某个可以称为“混子”的人士,用一句心理学的名词,可以称为“问题少年”。
每一个年代都有“问题少年”,都有他们自己“阳光灿烂的日子”,像我这个局外人,看着他们讨厌不值一二点,但是在他们那些人回忆里似乎涌动一种叫做义气的青春。当然虽然是一个局外人,自己看到《古惑仔》的电影看着也有一些莫名的兴奋,理性上来看,我不喜欢里面的人;但是从感情上来自己说不出的怀旧在里面。
由此我想到“幻灭感”,到道德滑坡,所有的精神标杆都被解构,以至于恶搞神圣,各种负面的消息在耳边纷沓而来,那些在成长岁月里看到的那些正面的宣传,但是本质上不一定就是对的。面对这样青少年们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信仰出现危机。他们觉得许多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想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熟,就得通过打架,抽烟,喝酒等极端的方式来表现。那为什么我就没有如此呢?不过我似乎也没有什么信仰,但是这些一定和成长的环境有关系的。
偶尔也会在同窗聚会之时,听一些人讲起,他们那些年打架的时光,似乎又回到了那种血色的青春里。听着人家说的声情并茂,谁谁为某个美女打的不可开交,谁和谁因为某个小弟被人欺负了,结果都找了许多人,听着听着就感觉似乎自己曾经真是太缺少这样的体验了。
人呢?多少都会成长,就是我的同窗里的个别人,也不乏曾经就是喜欢逃学,旷课,抽烟,喝酒,打架的人,要是换做现在也会泡吧,蹦迪,如今应了那句“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话。虽然如此,看到现在那些这样的中学生们,我还是有许多说不出的讨厌。
想到打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看到外面有人打架动起了刀子更是起一头的冷汗。偶尔压抑久了,被人欺负,或者是长期的讨厌某个人,或者某一天某个爆发点,也会如打了鸡血一样,不管不顾的拿到什么东西都想朝着对方,打过去。打的时候豁的出去,打完之后,总有一种思绪总是在我的脑海里纠缠着,就好像游丝一样,飘忽不定,真是让我心神不宁,不得不揣着一把匕首用来防身。
也可能是性格问题,又一次在火车上看到两个南方人,因为位置的问题,吵了起来,说着有点方言的普通话,但是内容都是人身攻击,两个人说话的态度都很生气,可是骂着骂着竟然三五分钟了还是打不起来。如果是我的性格,要不咱就干脆忍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不就大打出手。当然说到匕首,现在叫管制工具,在现在社会越来越文明。虽然说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但是架,还是不打最好,谁叫咱一没武功,二没有钱。
2014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