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那些年,那些事(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27597400000006

第6章 贺年卡,日记,歌词本

贺年卡

对比贺年卡我更喜欢明信片,明信片的样式比较单一,不用在上面扣个洞子好似乞丐服一样,也不用打扮成花篮摸样。明信片就是传递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贺年卡略微显得有点俗气,不过就这样的俗气的卡片,对比粉丝追星的嘶吼也显得有几分雅趣。

记得在中学,每到过年我都得买一些贺年卡,然后你送我,我送你,里面藏着友情,也有一些少年的虚荣。相互送贺年卡开始也是为了追求时髦,不知道当初是谁第一个送贺年卡,引发了它的流行。这个卡片类似歌词本和同学录一样,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殊记忆。如果到了元旦,你一个贺年卡都没收到,那一定会伤了自己小小的自尊心。临近过年自己总会省去几顿饭钱,几次打车的费用,连同玻璃罐里的硬币,一口气买了十多个的贺年卡,送给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

现在我的箱子里也有不少当年的贺年卡,形式各种各样,我喜欢那种带有古典韵味的中国山水花鸟的卡片。不过人家赠我卡片,只要领略这份同窗之情,没用必要去硬去挑肥拣瘦。

我的这些贺年片最早的恐怕也有15年了,也有一些是别人让我带转的。有的几张是给我弟弟的,是自己忘了,还是当时懒了,一下子停留在自己箱子里这么多年。个别几张已经被外甥女,撕扯几块。我也只好用其他纸片粘贴,如果有人不弃,也可以成为一种再次加工的原创贺年卡。

在高中写的贺年卡,还遭了女孩子的误会,大概是抄写贺年语句的时候,没用仔细的读读,把带有情书的话也写到了上面,那女孩子以为我这是在示爱。那个时候在卡片上面写了的一些字眼,有点类似现在那种刻意要求有文学性的贺年短信,然后复制的转达,看着频繁雷同的拜年话,真是让人不痛不痒。现在想哪怕自己好好的写几句实在话,那才叫真的用了心。

至今仍然不喜欢那样花里胡哨,带有非主流味道的款式。我喜欢上面有一些书法,中国的山水画,一朵梅花能从边上长了出来。遇到这样款式的贺年卡,我不会送人,留下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收藏品。如今我留着的那些贺年卡,当年的同学少数的能有一些印象,更多的只剩下落款的姓名,更不知道他们如今都过的怎么样。都说青春散场,谁知道连个念想如今都难以拼凑,这就不能不感慨岁月的无情。

那往年的同窗,隔壁班的女孩,不再流行的音乐,和这一笔笔难以释怀的流年,只剩下这硬纸片一两堆。那些清晰的面孔,被时光的碾碎,散在风里去了。

我对贺年卡现在仍然有着特别的感情,至今每到年底我都会邮寄几张贺年片,不求人家能回赠,只为这一种怀旧。贺年卡随着明信片一样,距离现在越远,对我就越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留恋。到2012了,几张贺年卡再送给几个友人,算是对新年到来的最好注脚。

2012年1月3日

日记

现在写日记没有过去那么勤奋了,每一天就干巴巴的几行字眼,买了几本书,花了多少钱。多则几百字,少则也就二三十个字。我的日记本,加起来也得有七八本了。最早写日记的时候是在初二,记录一些学校里的事儿,有学习的压力,有突发的幻想,也有年少的青春萌动。但是我写日记初衷,不是所谓的要记录生活的脚印,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要记下一笔笔学校每个月收多少钱,这些钱也是父母辛辛苦苦的赚回来的。补课费,书本费,学杂费,晚自习费,怎么要收那么多钱,想来那个时候自己就有几分愤青的样子。

高中时候,应该是我写日记最勤奋的年代了,一天欢乐幸福,每一天的辛酸痛楚。每隔几天就要抒发要写几千字的感慨。在日记的领地里,可以没有中心,可以不分题材,可以没用论点,可以慵慵懒懒,可以无所畏惧,更没有语文老师在评论短长。心情好就写的行云流水,心情不好就写的张牙舞爪,看到心仪的女孩子就写的春心荡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大学的时候写日记显示出几懒惰了。因为感慨脱离出日记,成为网上BBS,一些文学网站里面的豆腐块文章。那么日记里渐渐能记录就是,每一天花多少钱和记录的流水账,买了什么本子,上了多小时网,借了别人多少钱,每天吃了几顿饭。几个月回头来看,我上网竟然花了那么多钱。说到感慨脱离了日记,写成文章就显得写点有些力不从心,在日记里写感慨,写不出来就短写,不构成写作那样的障碍。可是在网站发文章多少需要够一定的字数,有的文章显得无话可写,有的文章写的虎头蛇脑。

在大学偶尔无聊,看到初中写的字迹太难看了,于是重新誊写一篇,订装成册,将原来的日记本就扔掉了。现在想想那时实在有点虚荣,诚然初中的时候字迹很难看,但是那也真真切切的存在于那个年代。

如今的日记没有感慨,没有羞涩的私密,更谈不上是心灵里的阅读篇章。只有每天的买了什么,去了什么地方,谁的生日,换了什么手机。也不是自己就真的没时间去写,整天忙于工作,而是缺少了一种寂寞的状态。或者说写日记不在是我派遣寂寞的唯一方式了。因此如今写的日记也谈不上是一个精神家园,更谈不上是我生活里的一处栖息地了,已经失去了真实的深度和广度,这个时候日记就不能表达我成长中的寂寞了。

我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时候,还得把日记继续的写下去,哪怕是每天就短短的几行字。不为了别的,就算是岁月的痕迹吧!

2012-01-31

歌词本

在我的中学时代。不知道抄了多少歌词本,几乎每个学期都要抄两三本。不过我最早的歌词本不是在笔记本上,是写在我的《物理》教课书上,那个时候的物理书16K,每页的边缘都留有三四厘米的空白,原本打算让学生记录一些课堂笔记或者学习心得,我却别出新裁在上面抄写了当时流行的歌曲。

那时大约在96年,小镇子里流行的歌曲有周华健的《朋友》,任贤齐的《心太软》,刘德华《中国人》《忘情水》什么的。如今回首在物理课上,打开书在心理默唱当时流行的歌,内心还是有几分惬意。但不主张的如今的孩子效仿我,最好还是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这样一来,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却常常是不同年代的感情共鸣。

为什么我的歌词本那么多,实在是因为借出去的大多不还,往回要人家的态度颇为诚恳,不是借丢了,就是说我的字儿可以比字帖。我那虚荣心于是就满足。因为歌词本可以重新去写,符合此时心仪的恭维却不可多得。

面对歌词本的回忆,如今看着依然温馨,但是从当时来看过度重视歌词本,难免不耽误学习。我觉得听歌词最好不要盲目,能从歌中琢磨一些歌词的寂静,修辞的说法。是愤怒,是优雅,是庸俗,是无奈,是爱情,是歇斯底里,能撩动你理性的情丝,还是加剧了焦躁的欲望。

初中时候的歌词本,每一页都贴一张明星粘贴,刘德华的,赵雅芝的,林志颖的,还画一些花纹,小草什么的;高中的歌词本显得有点简单,越来越看着清淡了,颇似黑白电影。歌词本的选歌我还是从经典的歌曲入手,再选择具有美感的歌词,其次就是当下流行的音乐。

当然歌词本口味服从具体的个人,我就希望听曲子的好,也爱看到词儿的美,顺便可以考验一下老师的观念是不是落伍了。

歌词的好坏,也能方便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对写作文也得帮助。我记得我当作文辅导老师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给了我抄了几首歌曲拼凑了,开始是,“看时光飞驰,我祈祷明天,每个小小梦想,能够慢慢的实现。我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幸运,我要说声谢谢你,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如果光是这一句也就罢了,后面成龙的《红太阳》大部分歌词又写再了里面,“我双肩扛着天,踩着脚下的黄土地,走过千山万水离家五百里。看日出东升,再望夕阳西沉,我不怕山高水长路迢迢。”我觉得这是我对听歌阅历的羞辱,很严厉是批评他,抄也不能这样抄,你要合理的仿写。简单的写几句,能在作文里修辞润色。原封不动的抄上实在是写作大忌。

作为学生去抄袭不是好现象,不过天下文章一大抄,看如何抄的高明吧!何况作文,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你教的是得高分的技巧,不是具体的思考,不然那些家长也不买账,至于内容只要符合主流要求就可以了。

歌词本也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如今我的歌词本剩下也就那么一本了。好在如今网络渐渐普及了,MP3的流行,需要什么歌词在百度上一搜,各式各样,都能抄到手软。

最近几年偶有重新抄录歌词的欲望,就是把刘德华的歌曲抄到一个笔记本上,但是开工写了几首后,实在是有点累了。

对比过去我已经不再羞于在班级同学面前唱歌的,但对歌词本的记忆只能封存心底了。

201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