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的年代
那时在初中,十三四岁,除了弄了个笔记本抄满了当时流行的歌曲,在扉页上贴着几张明星照,剩下的娱乐可能就是交笔友写信了。别人交笔友的目的是什么我不知道,反正我纯粹的就是为了赶流行,看着别人都这样,自己不能落在后面。笔友来源是从哪来呢?当时网吧还不流行,甚至还没有所谓的QQ,只能弄几本作文辅导,或者私下流行传阅的娱乐杂志,在每页32K大小的纸张的最下面会有一栏交友地址。然后看了看下面的地址,找了几个女生,就这样打算畅谈下去。可是买了一叠信纸,却不知道写些什么,看着那些老江湖说要用文字来来倾诉喜悦和悲伤,其实在我大脑还是一段空白。
抄写了几个地址,硬着头皮的写着几乎一模一样的信件,大多都石沉大海,没有几个真能给我回信。后来升到高中,有的考到了市里,有的上了中专,有的从此不知道下落。初中的好友,因为在地理位置上的相隔,加上日益闭塞的高中生活我们无法相见,能联络的只有信件。从此每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教学楼的门卫室靠门的墙上,翻翻挂在上面的木匣子,看看里面有没有我的信儿。
看到别的学生一下子能收到五六封信,真的羡慕的不得了。和初中的好友写信,不用浪费多少大脑的细胞,不似给笔友写信,如果对方是女的,需要凝练内容,还要故作深沉之状,不时的要夹入书签、明信片写上祝福的字眼,如果对方年纪尚轻,又不得不摆出一副大哥哥的姿态。给初中的好友写信就随便了,郁闷的时候可以在里面骂娘,诅咒这个该死的应试教育,写着写着觉得预备的信纸都不够,不得不用稿纸还做附言。
每逢佳节倍思亲,好友离家在外。每到此时,信件的内容都有一种思亲怀乡之情,我这边也是抹着眼泪,去好好的安慰他。高中的时间对那些好学生来说是分秒必争的,我的成绩属于中等偏下,成绩赶也未必赶上,索性自己对自己也就松散了起来,也不管这个写信老师提倡不提倡,反正晚自习没有老师来监课,就光明正大的奋笔疾书,好几页的内容竟然也成一气呵成。
纸质上的信件和手机的短信不同,和网络的伊妹儿也不同。我仿佛能触摸到当年的温度,不管写的字的好还是差,那都是真真切切的。看着当年的信件,我会想起当年的事儿,哪些是在学校写的?那些在家里,开起台灯伏案写信?然后想象在那一端写信人的音容笑貌,现在过的怎么样,甚至我还能听到钢笔、油笔落在信纸上划出的沙沙声音。
写信的年代真的是过去了,即便是现在刻意去写,随着邮费的不菲,地方的经济保护,曾经留下的信封都成了收藏品,然后邮局拿出来一张价格上让我不能接受的信封,一赌气觉得真不如一角钱的短信来的更方便。
今天翻了翻装满信件的文档夹,拍了一张相片,突然也有一种想写信的冲动,写给谁呢?
2010-09-24
小人书
弟弟六点钟打来电话,那时我正在梦中,不一会儿他亲自到了我家,我和周公的絮叨也就持续一个多小时。我心想是什么样的事儿,让这个懒人到了我们家呢?他说他们老板向他要能下载地下小电影的地址,他觉得我在网海混了这么多年,总能知道一些,我也只能说国家管得严,我也不知道啊!然后把话锋转个弯儿,你说你和你们老板不聊点国家大事,聊点这样三俗的东西,哎呀!我要强烈的谴责你。
弟弟在我家没有待多久,翻来了我的手机,打开了蓝牙传了几个武侠小说,然后整理一下领带就走了。临走之时,他让我去他家玩,我说我还没有睡醒呢?不过他走了之后,就没有安心的睡下去。有的时候我自己都摸不清自己心思,他让我去他家的时候我没有去,等到了半夜10点多,我突然有去了他家的想法,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兴致。
不过弟弟没有在家,可能又去下饭店了,我在弟弟的床头看到几本残破不全的小人书,有点脏兮兮的,虽然黑李透着黄,但是一种回忆却扑面而来。可以说我是看小人书长大的,小人书是我知识的启蒙老师,当初也不认识多少字,翻着上面的图画,幻想上面发生的故事。后来上了小学懂得了查找新华字典的方法,还从小人书上学会了不少字儿。小人书也叫连环画,它的类型多也种多样,除了文学类型,光是创作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版画,有水墨画,有素描,有剪纸,还有那种从电视剧上剪切的真人版图画,所以从绘画手法上来看,小人书还是我的美术老师。
弟弟不爱看书,但是小人书却出现到他的床前。而我曾经看过的小人书,却自己曾经的那些小人书都不知道哪去了。我记得在小学,我的小人书足足的装了一个小箱子,至少也有百十来本吧!想不到现在竟然一本也没有留下来,可是我又记得自己根本就没有遗弃,想必是母亲背着我送给了哪个弟弟妹妹了。
小人书的故事大多都是励志向上的,或者是那些名人轶事,看电视的动画片需要追着看,小人书就方便的多了。可能有人会说,电视上的动画片也可以去商店买光盘,但是买光盘需要很大的开销,即便是买了还得需要相关的电器,这一点小人书更是经济省事儿。
看小人书有高兴,也有过遗恨,说“遗恨”可能是有点夸张了,可是相对在童年来说一点也不夸张,记得我家还有一整套姚雪垠的长篇的图书小人书《李自成》,可是后来不知道借丢多少本,我是这篇读半截,那篇读半截,怎能说这不是一种遗恨呢?
对于我这个爱怀旧的人,能无端的生出来有许多情结,“明信片情结”、“小玩应儿情结”(例如小锁头、小怀表、小药瓶,小装饰等等)、“历史怀古的情结”,还有的这个“小人书情结”了。
写到这个儿,想起五六年级自己动手也创造了几张连环画,故事的内容纯粹是我的英雄幻想,不仅仅是所谓的安徒生童话,还寄托的那种少年雷特的烦恼。
2010-09-26
美人
的确,她很美,瞧了瞧表,21点多,星光大道2011年度总决赛,出来的一个可人,唱到:“是谁,走进了我的新房……”,惊扰了我的美梦。醒来看到一张可儿的脸,于是我有了质疑她可能是假唱。这美貌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她不是这么美,我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你有倾城的美貌,还有一副好嗓子,实在是太令人嫉妒了啊!想想白雪公主是如何被巫婆骗吃了毒苹果呢?
可是最后她偏偏被淘汰了,当然不能说现场的观众太介意她的这份美丽,还是人们有超越外在美貌的审美方式,譬如第一号的乡村气息,第三号异国友人的亲和力。
美颜如花似玉,哪个女人不想有呢?单纯的****,我想男人看美人,未必就是想要和美人有肉体的接触。和美人聊天,一杯清茶,吃两块点心。哪怕仅仅是问声一句“你好”后,美人能给回眸一笑。这一笑百媚生,足以慰藉那男人的爱美情怀了。
我对美人有了比较明确的概念,那是在小学五六年级。那个时候播放着《新白娘子传奇》,我十二三岁,对赵雅芝的古装扮相实在是喜欢的不得了。孩提时对美人的审美情绪,偶尔也有雷特之烦恼。哎呀,我若有白娘子做妻子那该多好,不然当一个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红颜知己也可以啊!你抚琴,我弄曲;你吟诗,我写词;你送我一杯美酒,我洒一纸诗文。那真是弦管笙歌,莺声燕语。
至于上段的最后一句,那时候不至于想那么多,字还没认识几个呢。不过已经有了对美人的追寻,那班级里的女孩,讲台上的女老师,画报里的女明星,邻家的小妹,大街上的伊来伊往,都会把里面的美人在视线里提取出来。
自己在班级里并不出众,不能用良好的学习成绩来吸引别人,也唱不出画好月儿圆,更画不出个经典。对同窗的美人,偶尔几句寒暄,人家还没有说上几句,我这脸上便泛出了几抹晕红。哪有胆子去追求人家,任由高年级的大哥哥趁着下课之际敲开门窗,对那美人递进来一张张的示爱纸条。
看到美人也难免不爱慕,美人必定是一张你看着顺眼的脸。这种心理其实男女都一样,男人看到美人颇似张生看见了莺莺姐,“眼花缭乱口难开,魂灵儿飞在半天”,不过人家是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我这连暗送秋波的胆子都没有,不是怕唐突美人,实在是难薄得幸名。也只好,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是亲眼看见社会上的混混青年,让同班的男同学给班级里的美人送情书。那梳着马尾辫的美人,那情书都没有开打,听见混混的名字,顿时蛾眉倒蹙,将情书撕成一地碎片。
美人谁不喜欢看呢?十五年转眼而逝,对美人的巡视也依然走到了今天。仍然习惯半遮面,偷偷的斜视她的翩若惊鸿。
至今看到美人也没胆量说一句,“姑娘,我们能做个朋友吗?”,那只能是一段擦肩而过的风景。随着这十余年的流逝,依旧喜欢看美人的脸,但那种过分的懵懂早已经淡然了许多。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寻过的美人,更多只能是一段平行线,无需感伤与惆怅。不妨深入这短暂的一路沿途,就当饱尝了一种美的感受。
201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