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药王孙思邈
27863900000011

第11章 称疾请归,隐居五台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孙思邈已值百岁多高龄了。他以年迈有疾为理由,请求辞京还乡。其实质原因还有:朝廷政局日趋复杂,斗争甚激烈,高宗之病已无痊愈希望,尽管他是高宗李治请去的高人,但毕竟在皇帝身边不自由,武后专权日甚,同唐宗室与文武大臣矛盾日渐尖锐。而且《千金翼方》的资料或书稿已经完成,更需要安静下来进行整理或修订了。“长安虽好,非久留之地”,故明智地决定回乡隐居。

唐高宗李治意欲挽留,但孙思邈主意已定,高宗择一吉日,撑起病体到含元殿偕文武百官为孙思邈离京饯行。并特赐良马以代步,又传旨把光德坊鄱阳公主府第赐封给他,作为在长安的府第。

孙思邈毅然告别京城,回归故里,开始了他的五台山(即今药王山)隐居生活。

孙思邈在五台山南麓(即南庵)虽然生活平淡,但他仍矢志不忘济世活人,正如他在《福寿论》中说道:“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金之得盈,福之已竭。无义之富,于我如浮云,不足为富也”。虽然孙思邈在京达15年之久,却并非是他贪恋京都长安的生活,而是不能拒绝为唐高宗李治治病的请求。因他有医治无类的思想,“凡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况乎皇帝呢!

五台山南庵这块地方不仅符合孙思邈的退居要求,也是他养生最理想的地方。耀县五台山地处京都长安一百多里,“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退居去家百里、五十里,但时知平安而已。应缘所要,并令子弟支料,顿送。勿令数数,往来愦闹也”。孙思邈长期的隐居颇有经验,以退居之所在深山老林是不好的,因“山林深远固是佳境,独往则多阻,数人则喧杂”,同时生活十分困难。五台山离京城家——光德坊不过百里有余,离华原(耀县)城近,便于儿子给养方便,亦不会喧闹,便于他安心养性,静下来思考著作。孙思邈还以为退居之所应当“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五台山南庵便完全符合他要求。这里的气候比太白山、终南山“高爽”多了,因它地处黄土高原之山林上,不像太白山终年积雪。这里土地肥沃,背负宝鉴山,面对漆河水,沟涧小河淙淙,没有污染,自然清甜甘美。五台山南庵符合孙思邈的环境要求,即所居住之所要“看地势向背,择好处立一正屋三间”。这离故里孙家原村也不远,仅有15华里,是他晚年十分理想的地方。

《千金翼方》中《退居》篇显然是孙思邈在上元元年以后写的。他说:“若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失,嗜欲煎其内,权位牵其外,其于过分内热之损,胡可胜言?况乎身灭覆宗之祸,不绝于世哉!今着《退居养志》七篇,庶无祸败天横之事。”著书立说,寻一僻静的养生之所,以度余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