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人不仅会制作绚丽多彩的彩陶艺术品,还制作出古朴、稚拙的陶塑品。这些艺术性极强的雕塑作品,不论从其技法、章法以及观察描摹对象的方式,都有着相当高的造诣。
陶器的盖、钮、把手多以立体的雕塑形式出现。
这些陶塑品造型优美,神态逼真,堪称原始艺术中的珍品。半坡遗址发现的陶塑艺术品有鸟形雕塑、兽形雕塑、人头形雕塑。雕塑品虽然数量不多,但种类既涉及所接触的自然界中的飞禽和走兽,还有表现人类自身的人头像,其简洁明快,生动传神,古朴大方的特点不能不被后世所赞叹。
人头形陶塑用泥块捏塑而成,细泥灰黑陶,扁头方脸,大耳高鼻,眼睛深凹,耳根上还有耳孔,口、鼻、耳均用泥片附加贴和而成。由头至颈部贯穿一个孔,专家推测这可能是插在器物上的装饰或小孩的玩具。
三面雕刻人面像是在小巧玲珑的骨管上雕刻出三种表情各异的人面,喜悦的面容、悲痛的哭态和深沉的思索,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史前先民们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表现手法上看,熟练地运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阳刻等现代雕塑创作中仍在使用的技巧。
人面雕像是史前先民自我认识的具体体现,陶塑人面像,贵在神似,神形相融。
鸟形雕塑中有3件为鸟首状,轮廓清晰,头颈俱全,颇似鸽子,眼睛用剔刺纹表示,周身饰满锥刺纹;还有两件仅留鸟类的尾部,作翘尾状。
兽形雕塑为细泥灰陶,头似兽类,尾似鸟类,作正视伫立状,耳、眼均用锥刺手法表现,口部则划一道浅横线示之,面孔似狗又似羊,仔细玩味,妙趣横生。
这些简朴真实、栩栩如生的鸟形雕塑和兽形雕塑从一出现就与用途密切相关。起先,器盖上有一个泥疙瘩作为把手,可能是制作者的灵感闪现,将器盖上的把钮随手捏成某种形状,这意外的收获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意趣,从此,便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种类——雕塑。
原始的雕塑艺术品虽形状稚拙,但其雕塑形式有圆雕、线雕、浮雕三种,现代雕塑艺术也不外乎这几种表现形式。人头形雕塑、鸟形雕塑、兽形雕塑均为圆雕表现形式。此外,在半坡出土的陶环、纺轮和陶器上,常可见到浮雕几何图案。线雕手法表现在部分陶环上,如半坡遗址出土的六角形陶环,其六角、六边的大小长短均等,制作相当规范,在六角的位置上用极尖细的工具划了四道细横线纹,虽然纹样简单,但显露出聪明的半坡人已能用细线纹装饰自己的物品。
至今在陕西境内约30处史前遗址中发现了50多件雕塑品,有陶质、石质、玉质、骨质等,以陶质为主;多为圆雕与浮雕,少数为线雕作品。这些无疑都承袭了仰韶文化早期的雕塑艺术表现手法。到了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许多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艺术品,如华县太平庄的鹰鼎、商州紫荆的犬形陶壶、武功游风的龟形壶等。这些器物全部或部分呈兽形,造型古朴生动,使器物造型与兽形雕塑浑然一体。雕塑的立体感与彩绘相结合,会产生较深的意境和较强的表现力。如宝鸡北首岭人面彩绘雕塑,人的头发、眉毛、胡子用黑彩绘出,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生动。
而船形壶在壶的腹部绘黑彩网纹图案,把船这一水上交通工具和在水中用网捕鱼的生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异常生动并含义深刻。
陕西史前艺术品中逼真写实的雕塑品居多,但少数作品大胆夸张。
如姜寨的青蛙,昂首鼓气,自鸣得意;绵羊引颈眺望,神态自如;前峁的人首壁虎,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这些史前文化中的绝妙佳作,估计包含了某种特定含义,记载了先民的神奇传说和他们的美好憧憬。
史前雕塑艺术品有的简单纯朴,有的天真稚拙,有的生动传神,有的极度夸张,在实用与审美结合的同时,往往还被注入了人们的祈求和愿望。史前先民在创造中陶醉,在陶醉中创造,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就凝结在这些古朴、典雅的雕塑艺术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