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类建造聚落,首先,考虑定居地附近有无水源,能否保证人畜用水;其次,应考虑到是否适宜从事生产活动,附近有无渔猎、采集和农耕的场所;第三,应考虑到风的适宜,要背坡面水,避风朝阳;第四,应考虑到水陆交通是否便利。从丰富的调查资料得知,史前聚落多选择在河流两边、泉水旁或湖滨海边的平原或平坦的台地上。通过对半坡遗址土壤中所含孢粉的分析,发现铁杉这种暖性的高大针叶树的花粉含量高达14.2%,目前这种树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据我国学者研究,距今6080——5600年间,恰是以喜温和湿润的栎树为代表的阔叶落叶树木大量增长的时期,由此推测当时半坡的气候比较温和湿润。半坡遗址出土的兽骨经过鉴定,确认有几十种动物,在这些动物中发现了现今分布在我国南方动物群中的獐和竹鼠。由此分析,当时半坡附近湖沼丰富,竹林茂密,气温比现今温暖湿润,估计比现在高2℃——3℃。
综合以上资料推想半坡人的生活环境,南边终南山有茂密挺拔的铁杉、云杉、冷杉;中低山上及白鹿原上则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栎、胡桃、桦、杨、鹅耳枥等阔叶林,零星生长着松和铁杉树;在沟谷低地中,则生长着大片竹林。河、灞河水量充沛,流水清澈,鱼虾肥美,河的两岸还有大片的芦苇和沼泽。河谷、丘陵以及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布满了高低不一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及荨麻、蒿、菊等草本植物。
半坡村落建立在白鹿原下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阶地高约9米,东靠白鹿原,南依秦岭余脉终南山,西临河,北面是灞河和渭河形成的平川。六千多年前,这里的密林茂草、河流沼泽、沃野平川,使得半坡人的狩猎、捕鱼、农耕、采集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半坡先民正是选择了这样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长期定居下来,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与氏族的繁衍,他们运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