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吩咐客栈的小二准备了些酒菜,与寇准及其家眷一同畅饮。
“方才,真真是险招,妹妹是我所见过,最豪气的女子了。”寇准身边一位侍妾模样的女子莞尔一笑,对宁水月夸赞道。
“让寇大人和夫人们见笑了。”宁水月端起一杯酒,敬对面的寇准以及其家眷道,“饮了这杯酒,压压惊。”
“月儿说得对,饮了这杯酒,压压惊!”赵恒也举起酒杯,笑道。
饮酒的空挡,赵恒对宁水月低语道:“方才与你说话的那位,是寇大人的侍妾——蒨桃。”
宁水月微微一笑,点点头。
蒨桃饮了酒,并未落座,而是匆匆离开,从行李中取了些许草药过来,她将草药咀嚼细碎,来到宁水月的身侧,将草药敷在了她的伤口间,她道:“幸好我来时,准备了些许草药,给妹妹敷上,以免落下疤痕。”
宁水月用手捂着脖颈间的伤口,道:“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不过是划破了一点皮肉,不用敷药也不打紧的。”
“妹妹性格粗犷,一点都不像……”不像大户人家的女儿,更不像是襄王身边的女人呵。
“夫人是看月儿比较皮实吧?”二人相视一笑,宁水月接着道,“我自小颠沛流离,不是娇生惯养长大的,这点小伤,不必在意。”
安顿好寇准及其家眷随从的住处后,赵恒与宁水月也回了自己的客房。
赵恒攥住宁水月的胳膊,责怪道:“你不该随本王去的,太险了,本王不希望你有意外!”
宁水月却不在意地一笑,道:“夫君,我不是好好的吗?哪里有意外?”
“你太不拿自己的性命当回事了!”赵恒的语气有些愠怒的意味了,他道,“只差一点点,那刀就刺进你的喉咙了,那刺客也说了,是要取你性命的,假若不是你随身携带的竹笛,恐怕……”
“月儿身上带的新奇玩意多了,怎么会那么容易就死了?”宁水月咯咯笑着,将身子依偎在襄王的怀中,她道,“月儿没事,只要夫君好好的,月儿怎么样都行。假若月儿不及时赶到,那偷袭的贼子,恐会伤了夫君,月儿也是担心夫君的安危,才会不顾一切地追了上去。夫君不要生气了,月儿错了,月儿以后再也不敢了。”
见宁水月撒娇,襄王的怒气顿消,他的手放在宁水月的后背上,轻轻摩挲,他道:“当你被刺客挟持的那一刻,本王心中暗暗求菩萨,不要让月儿死,本王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月儿陪着本王就好,什么太子,什么皇位,本王可以统统都不要,本王只要月儿活着。”
宁水月眼眸一湿,道:“月儿在夫君的心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月儿是本王的妻,本王是月儿的夫君。这一辈子,我们要相扶相持,一起到老。未到白发苍苍的那一天,谁也不能先走一步。”赵恒将下巴压在她柔顺的发丝间,嗅着她发丝间的幽香。
“月儿以后会多加小心的,月儿会一直陪在夫君的身侧,永不分离。”宁水月用胳膊圈紧了赵恒的腰。
“让本王看看你的伤。”赵恒仔细端详了下宁水月颈间的伤口,伤口确实不深,加上敷了药,红肿已经消退,伤口不出七日就会愈合。
“席间,你说为我敷药的女子,是寇大人的侍妾?”宁水月抬眸,问道。
“正是。”赵恒道。
宁水月疑惑道;“既是侍妾,夫君怎会知晓她的名讳?”
“蒨桃出身寒门,却知书达理。若说本王怎么得知她的名讳,这其中还有一个典故呢!”赵恒笑道:“魏野曾作诗称赞寇准‘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殊不知无楼台相公的美号也是因为蒨桃而得。”
“说来听听!”宁水月饶有兴致地望着赵恒。
赵恒拉起宁水月的手,来到床榻,二人齐坐,赵恒接着道:“寇准初为相府时,生活也是有些奢侈的,时常唤歌舞女进府唱曲。有一日,有一位身姿婀娜面容艳丽的歌女进府唱曲,寇准听她歌声婉转悦耳,又生得美貌,便赏赐了她一匹绫罗绸缎,想不到,那歌女脸上不但没有喜色,还露出一脸的嫌弃。寇准身侧的蒨桃见状,很是气愤,便赋诗一首——《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说完,赵恒和宁水月都相视一笑。
宁水月道:“于是,寇准就一改往日奢侈作风,节俭度日了。”
“对,男人身侧,能有一位深明大义的女人,也是一件幸事。”
“今日之事,十分凶险,夫君可否猜到,是谁想要杀寇准?”宁水月问道。
赵恒凝眸,深思道:“这些人武功高强,手段狠辣,却都十分面生,应该是某些人蓄养的杀手。本王暂时没有头绪。”
“朝堂之上,一定有人不想要寇准回京。”宁水月道,“夫君要多加小心了。”
“知道。”赵恒道,“月儿放心。”
次日,赵恒为寇准践行,蒨桃道:“殿下若要回京,可一同前行,我也好和妹妹多说会话。”
赵恒道:“本王和月儿再多逗留几日,就此别过。”
“妹妹,回了京城,一定要通知姐姐一声。”蒨桃道。
“好,京城见。”宁水月笑着挥手,与他们道别。
路上,寇准夫人宋氏道:“襄王唤此女月儿,想必她便是那被圣上驱逐出京的月奴。没想到,她定是这般豪爽的女子,也难怪襄王会对她痴迷不已,她与京城里那些红粉绿萝莺莺燕燕,果然不同。但她毕竟是圣上不喜之人,蒨桃也不必与她过多来往。”
蒨桃道:“夫人,她昨日还救过我们的性命……”
“救你我性命的,是襄王。”宋氏道。
寇准道:“不管如何,她是襄王重视之人,也曾对我们拔刀相助。对于此女,亲近与否暂且不谈,我们万不可轻视于她。”
“夫君说的是。”宋氏与蒨桃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