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尖上的力量:口才制胜的艺术与技巧
27992300000023

第23章 灵活机智,应酬达人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1)

序言

说话灵活是做人的一种变通,也是做人的一种智慧。说话灵活就是该批评的就不要表扬,该赞美的就不要讥笑,该你说的就不要沉默,不该说的就不要多嘴。和聪明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有钱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此乃说话的至高境界。

说话要学会打圆场

在人际交往中,失言是不可避免的事,关键是懂得随机应变、设法缓和或化解因失言造成的尴尬与僵局。这就要求说话者必须调整思维,巧妙应答,用别出心裁的话语来为自己打圆场。这时,你要做的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换一个角度,尽力以新的话题和新的内容把原来的问题引开或转移,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但又不完全偏离原来的表达。

纪晓岚曾在乾隆皇帝的军机处办事。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刻的纪晓岚正光着膀子和军机处的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一见皇帝来了,连忙上前接驾,只有高度近视的纪晓岚没有看出是乾隆皇帝,忽见其他人在前边接驾,才大吃一惊。心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犯了亵渎万岁之罪?大概皇帝还没看见自己,还是先躲一下为好。于是,仓皇地钻到桌下藏了起来。

其实,他的一举一动,乾隆皇帝早已看在眼里,他也猜透了纪晓岚的心理,只是佯装不知,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纪晓岚在桌子底下缩作一团,大汗淋漓却又不敢出声。两个时辰过去了,纪晓岚听不到乾隆说话的声音,以为皇上已经走了,就鼓着勇气低声问办事员:“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皇帝在一旁听得清清楚楚,立刻板起脸孔,厉声问道:“纪晓岚,你见驾不接,我且不怪罪于你。你叫我‘老头子’是什么意思?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讲清楚,否则可别怪我无情!”

纪晓岚吓得半昏,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底下爬出来,穿上衣服,趴伏在地,不住地磕响头,并连称:“死罪!死罪!”接着,慢条斯理地解释道:“万岁不要动怒,奴才所以称您为‘老头子’,确是出于对您的尊敬。先说‘老’字,‘万寿无疆’称为‘老’,我主是当今有道明君,天下臣民皆呼‘万岁’,故此称您为‘老’。”

乾隆听后,点了点头。

纪晓岚接着说:“‘顶天立地’称为‘头’,我主是当今伟大人物,是天下万民之首,‘首’,‘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皇帝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纪晓岚见此情景,猜透了乾隆的心思,拉长了声音说:“至于‘子’字嘛,意义更明显。我主乃紫微星下转,是天之骄子也,因此天下臣民都称您为天‘子’。”纪晓岚说到这里,稍微停了停,又说:“皇上,这就是我称您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皇帝高兴地点了点头,不再追究他。

故事中的纪晓岚在说错了话之后,迅速地向乾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接着巧妙地“曲解”了“老头子”的原意,成功地转移了话题,让乾隆由怒转喜,机智地给自己打了个圆场。

学会打圆场,可以淡化或消解矛盾,使气氛由紧张变为轻松,由尴尬变为自然。在生活中,我们更要学会帮别人打圆场。用巧妙的话语替别人解围,让别人下台阶,不但能缓和尴尬的气氛,还能顺便卖别人一个人情。

“打圆场”不同于“和稀泥”。打圆场往往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用巧妙的言语去缓和气氛、调解人际关系。打圆场要有技巧,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在此,不妨再看一则小故事。

从前,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三个月后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之后,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了。”徒弟站在一边不言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道:“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第一位顾客听罢,高兴地离去了。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之后,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了。”徒弟还是不言语。师傅笑着解释道:“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第二位顾客听了,也欣喜地出门了。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之后,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道:“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过‘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第三位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之后,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太短了,二十分钟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呢?”第四位顾客听了,欢笑着告辞。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可算得上是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巧妙地“打圆场”,每次得体的解说,都帮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他成功的“打圆场”的经验,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那么,如何来打圆场呢?

(1)用动听的话去打圆场

用动听的话获得顾客的欢心,是师傅成功给徒弟解围的第一要诀。每个人都爱听好听的话,师傅正是利用了人们这一心理,在顾客抱怨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动听的话来讨人欢心。这样一来,就消除了顾客的不满和抱怨,让顾客满意地笑着离开了理发馆。

(2)用辩证的眼光去打圆场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其中的对与错、利与弊都是相对的。辩证地看问题,引导别人换个角度看问题,是打圆场的另一个技巧。师傅针对不同的情况,用巧妙的语言去解释,让顾客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原来的不满之处,并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从而高兴地接受师傅的观点。

(3)用幽默的语言去打圆场

幽默是化解尴尬最好的一剂良方。幽默的话语能够使人转怒为喜,开怀一笑。比如说,师傅使用的“首脑”一词就很幽默,将“头”说成是“首脑”,调侃又不失文雅,庄重又不失风趣,还顺便“提升”了顾客的身份,顾客能不因此开心大笑吗?那一句“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也很诙谐幽默。那句“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的解释,在幽默中又蕴含了“与时俱进”的含义,很有时代气息,大大增加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打圆场也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只有我们认真学习并掌握这种艺术,才能在特定的场合为自己或他人有效地摆脱尴尬和困境,同时展示出自己动人的谈吐。

学会说“应变”的话

生活中,危险往往不期而至。而在紧要的关头,说随机应变的话,则能帮助我们转危为安,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说“应变”的话,就是要求我们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根据现场的情况迅速地做出恰当得体的反应。

有一天,卓别林随身带着一大笔钱,骑车驶往乡间别墅。半路上突然遇到一个持枪抢劫的歹徒,用枪顶着他,逼他交出钱来。

卓别林满口答应,只是不断地恳求他:“朋友,请帮个小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待。”强盗便摘下卓别林的帽子对着打了两枪。卓别林又说:“谢谢,不过请再向我的衣襟打两个洞吧。”强盗不耐烦地扯起卓别林的衣襟打了几枪。卓别林鞠了一躬,央求道:“太感谢您了,干脆劳驾再向我的裤脚打几枪,这样就更逼真了,主人不会不相信的。”

强盗一边骂着,一边对着卓别林的裤脚连扣了几下扳机,但不见枪响,原来是子弹打完了。卓别林一见,连忙拿上钱袋,跳上车子飞一般地逃走了。

这是一个突发性事件,任何人都无法估料到它什么时候降临,也无法预先做好应变的准备。所以,怎样根据眼前环境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是一个人应变能力与分析能力的直接体现。

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权力后,每天都在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有一天竟在白天进入了梦中,一位侍婢正好端来参汤,准备供袁世凯醒后进补,谁知不慎将玉碗打翻在地。婢女自知大祸临头,吓得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因为这只玉碗是袁世凯在朝鲜王宫获得的“心头肉”,过去连太后老佛爷也不愿用来孝敬,现在化为碎片,这是杀身之祸,死罪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脱的了。正当侍婢害怕之时,袁世凯醒了,他一看见玉碗被打得粉碎,气得脸色发紫,大吼道:“今天俺非要你的命不可!”

这时,侍婢已冷静下来,她想反正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情急之下突然想到袁世凯总想当皇帝,何不如此这般……于是,她连忙哭诉着:“不是小人之过,有下情不敢上达。”

袁骂道:“有什么话,快说。”

侍婢道:“小人端参汤进来,看见床上躺的不是大总统。”

“混账东西!床上不是俺,能是啥?”

侍婢下跪道:“我说。床上……床上……床上躺着的是一条五爪大金龙!”

袁世凯一听,以为自己是真龙转世,要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了,顿时一股喜流从心中涌起,怒气全消了,还情不自禁地拿出一叠钞票为婢女压惊。

婢女在生死存亡关头,通过一句恭维妙语,不仅免了杀身之罪,还得了丰厚的奖赏。

可见,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当一个人身处险境的时候,切不可心慌意乱、自乱阵脚,而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策略,说不同的话,这样才能确保在危机中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机智地处理冷场的情况

一般冷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向交流中,听的人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嗯”、“噢”之类的词来应付。

冷场的出现充分证明了发言者的失败,因为它不能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发言者既然要发言,必须实施控制,避免冷场的发生。控制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发言简短。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如某商场举行开业仪式,邀请了市内各方面的人士参加。总经理只说了两句话:“女士们,先生们:热忱欢迎各位光临!现在我宣布:商场正式开业!”

双向交流中要切记,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不要一轮就讲得很长。

(2)变换话题。当众讲话时遭遇冷场可通过暂时变换话题的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目的达到后,立刻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打瞌睡、窃窃私语、在桌上乱画,这时就可以暂停讲授,穿插几句应景、时髦、诙谐的话,或者简短地讲个与教学多少相关的典故、趣闻,学生的精力便会一下集中起来。之后,再继续教学。

双向交流的话题变换不是固定的,可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整。比如我们与别人谈今日凌晨看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电视直播,可别人并不喜欢足球,也没有在半夜里爬起来观看,对这个话题显得毫无兴趣。这时,我们就应及时转移话题。

(3)中止交谈。任何发言者都不愿碰到冷场。但若这种情况出现后,自己采取了诸如简短发言、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那就应中止交谈。长时间的冷场对交流双方都是残忍且浪费时间的,这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

另外还有一种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搅场,搅场就是恶意破坏现场秩序,使发言者被打断,甚至被迫终止。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单向交流中,如上课、作报告、大会发言、演讲等场合,下面的听众开小会、串座位、随意进出、喧哗、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等等。

搅场出现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听者原本就对发言者有成见,是反对派。之所以来听,就是想来钻空子、找岔子,不管发言者怎么说,他都要搅。二是发言者思想、学术、业务等水平不高,听者觉得言之无物,听下去纯粹是浪费时间。三是讲话内容听者不感兴趣。

作为发言人,对搅场的出现只能自己去控制。那种依靠与听者有利害关系的他人出面干预、压制,或者自己愤而退场之举,都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样做,产生的负面效果可能会更大。因此,发言者必须正视搅场,主动实施控制。

控制搅场的办法要区分不同原因。

对第一种原因的搅场:坚定信心,置若罔闻。

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在纽约某学会作演讲。他到纽约时,当地报纸已发表了许多攻击他的文章。在他登台还未开口时,台下便掀起了一片嘲笑、起哄的声浪。演讲开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乱,一些共和党人高声叫嚷要他滚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为所动,十分镇静地按事先准备的讲下去。渐渐的,会场安静了下来,除了林肯的声音,只有煤气灯的燃烧声,听众都听得入迷了。第二天,报纸又纷纷发表了赞扬林肯演讲异常成功的文章。

对第二种原因的搅场:谦虚谨慎,自剖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