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尖上的力量:口才制胜的艺术与技巧
27992300000033

第33章 巧辩艺术,应酬达人能言善辩、据理力争(1)

序言

有的人口若悬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人伶牙俐齿、唇枪舌战、纵横天下;有的人对答如流、出口不凡、折服众人。大凡能言善辩者,总能据理力争、以变应变、左右逢源、事事如意。巧辩是一种口才能力,更是一种说话艺术,只有掌握了其精髓并灵活运用,才能在实践中应变自如,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曲言婉至,灵活诡辩

通常,我们在劝说中,有时会有意地避开对方的忌讳点,绕道而行,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想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按照自己预定的迂回路线,步步靠近。当对方跟着我们走完一段路程的时候,对方已经不自觉地向我们的观点投降了。这就是曲言婉至的妙处。

在古代,由于君臣地位的区别,使得处于臣子地位的士大夫们,在面对君王进行论辩时,不得不机智灵活,往往是先有策略地退,然后再进。这也正如拳击,伸直了胳膊去进攻,则出拳乏力,缺少灵敏度,亦不易击中对方的要害;如果缩回来再出拳,就会打得更有力。由于以上原因,曲言婉至之术往往被这些士大夫们运用得淋漓尽致。

战国时期,楚平王的东宫太子建,聘下秦哀公之长妹嬴氏为妻。当大臣费无极迎接嬴氏归来后,楚平王听说嬴氏是个绝代佳人,遂生染指之意。费无极乃逢迎拍马之辈,便极力怂恿平王采取瞒天过海之法,将嬴氏纳入自己的宫中。又从赢氏的随嫁媵女中选一美女扮成嬴氏,送东宫以配太子建。事情虽做得隐秘,但平王、费无极总怕一旦败露,不堪收拾。于是,费无极又摇唇鼓舌,鼓励平王将太子建派出京城,镇守城父。平王自然言听计从,遂派遣太子镇守城父,命伍奢和奋扬辅佐太子,并在临行时吩嘱奋扬:“事太子如事寡人!”

平王得嬴氏后,处处讨好嬴氏。第二年,嬴氏生一子,平王许诺要立其为“太子”,以接王位。但因太子建健在,岂可随便废除,于是日夜思谋对策。又是那个专善逢迎平王的费无极看出了平王的心思,于是造谣说:“臣闻太子建与伍奢合谋勾结齐晋两国,要兴兵造反。”并以“太子衔夺妻之恨,正为此造反”为理由,使昏庸的平王相信了谗言,密令奋扬“杀太子受上赏,纵太子当死”。奋扬在正义与邪恶之间和生与死之间必须选择其一。我们且来看他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奋扬得密令后,密告太子,并要太子速逃。太子逃后,奋扬自缚,求见平王,奏曰:“太子逃矣,臣来请罪。”平王听后大怒:“放出我口,入于尔耳,谁告建知?”奋扬并不回避,直奏曰:“臣实告之。”一句话把平王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立刻挥刀杀死奋扬,平王厉声喝道:“你既自纵太子,又敢来见寡人,不畏罪乎?”奋场沉着自辩道:“臣去城父时,大王命‘事太子如事寡人’!是臣奉您先前之命救太子如救大王!无罪何怕?如大王责备不尊后来之命,罪我而杀我,我为救太子而被杀,死而光荣!光荣而死,又有何怕?何况太子没有反状,我没屈杀无罪之人,即使我无罪而被杀,死不愧心,又何怕?”一席话深深感动了平王。平王说:“奋扬虽违命,然则忠直可嘉!”于是赦免了他。

照常理,奋扬临死不惧,满可以指明小人费无极陷害太子和平王做事太绝,是丧失天良的。但试想,一旦那样,奋扬还活得了吗?他很聪明地换了一个角度,先是自缚至京城请罪,承认自己有罪,这是先退一步。平王质问其为何不怕,给他制造了自我表白的机会。换言之,平王进了奋扬的伏击圈。奋扬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连珠炮式地道出三个不怕的理由来,既忠且义,深深感动了平王,使之恢复了良知,从愧悔之中认识到奋扬“忠直可嘉”,不仅不能妄杀,还要官复原职。

移花接木,施诡辩

在论辩中,我们也可以巧妙地采用“李代桃僵”的办法,故意把旧概念作一番崭新的诠释,从旧概念中引出新概念,并以新解释代替原有的概念,使自己居于有利的地位,以化解困难。

下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见证。

父亲:“你竟敢背着我抽烟,我非打死你不可!”

儿子:“爸爸,您别打我,我向您保证:从现在起,我抽烟一定不背着您。”

儿子的对话就是对父亲的话的移花接木。父亲的话的基本精神就是反对儿子抽烟,“不准抽烟”,而不在背不背着。儿子却利用其父话中的“背着”一词,把“不准抽烟”偷换成“可抽烟但不能背着”,即“可公开抽烟”。

在说话时,有时会碰到一些不便或不必回答的问题。此时,你也可以“偷换概念”,故意曲解对方的原意。例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别有用心地问王蒙:“请问,五十年代的你与八十年代的你有何相同与不同?”这里,这位记者的用意是路人皆知的,是想借机让他谈一谈对中国国内形势改变的感受。王蒙当然也清楚,他不慌不忙地抬起头,从容不迫地回答道:“五十年代的我叫王蒙,八十年代的我也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是,那时我二十来岁,而现在我则有五十多岁了。”

记者的提问只给出了年代限定的范围,王蒙虽然知道对方的用意,但是却故意曲解其本意,只从自己年龄变化的角度作答,而没有给对方任何有用的信息。

急中生智,方能化险为夷

所谓的急中生智就是指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迅速地做出恰当得体、有理有节的反应,进而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有一天,麦克正在屋里休息,忽然听到门外有声音。他打开门,却见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杀气腾腾地看着自己。

是入室抢劫?是杀人逃犯?

麦克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打了一个冷颤。他灵机一动,迅速恢复平静,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卖菜刀吧?我喜欢,我要买一把……”边说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很像过去的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高兴,你是喝咖啡还是茶……”本来满脸杀气的歹徒,渐渐腼腆了起来。

他有点结巴地说:“谢谢,哦,谢谢!”

最后,麦克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陌生男人拿着钱迟疑了一会儿真走了,在转身离开的时候,他说:“先生,你会改变我的一生!”

读罢这则有惊无险的小故事,我们不仅钦佩麦克化险为夷的过人智慧,更被他那能融化世界的爱心所折服。不是吗?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转眼间就被麦克以机智和爱心挽回了,不但挽救了自己,也挽救并改变了这个未遂的杀人犯。

所以说,人与人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需要我们迅速适应,并迅速说出适合于新情况的得体的话。这就要求每个人在口才上进行必要的“应变”训练。这种“应变”,有时将关系一个人的命运或一项事业的成败。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述着这样一件史实:

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了齐国之后,派使者对刘邦说:“齐国这个地方局势不稳,容易发生改变,南边又和楚国相接。如果不立一个假王来镇守这个地方,这里的局势难以稳定下来。由我来担任这个假王,还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