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尖上的力量:口才制胜的艺术与技巧
27992300000034

第34章 巧辩艺术,应酬达人能言善辩、据理力争(2)

此时,刘邦的处境十分危急,正被楚兵围困于荥阳。韩信的使者来到后,刘邦一看来信就知道了韩信的这个意图,不禁大怒,骂道:“我被困于此,日夜盼望你来援救我,没想到你竟然想要自立为王!”

刘邦的谋士张良、陈平一看刘邦的失态,马上暗暗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尖,然后在刘邦耳边俯身低语道:“我军正处于不利的地位,怎能禁止得住韩信称王呢?不如顺应形势立韩信为王,好好厚待他,让他独占一方。不然的话,恐怕会发生变故。”

刘邦顿时醒悟过来,接着又骂道:“大丈夫平定了地方,就应当做真王,何必做什么假王呢?”当即派张良作为特使,前往齐地,封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韩信的兵马进攻楚军,解燃眉之急。

在上述故事中,刘邦的应变能力是很强的,他变反对韩信为假王而为让韩信做真王,圆满地补救了开始时骂韩信的失态,成功地迷惑了韩信的使者。如果不将这一失态挽救回来,韩信的反叛将是必然的,楚汉相争的结局也就不知要鹿死谁手了。

针锋相对,义正词严

“针锋相对”就是人们常说的“针尖对麦芒”。对方言论锋利,我方言辞更要锋利:对方有气势,我方就要更有气势。以威对威,以势对势,以快打快,以强击强。这种方法要求论辩者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临危不惧、神态刚强,在论辩中产生一种闻之震耳、以正压邪的作用。

《古文观止》中有一篇《唐雎不辱使命》的文章。

骄横的秦王想要吞并安陵,无理要求安陵君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安陵君不同意,便派唐雎出使秦国。当秦王听说安陵君不愿调换土地时,顿时变了脸色,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能让百万人尸骨成山、血流成河!”

唐雎说:“大王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百姓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赤着双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唐雎说:“那是庸人的发怒,不是勇武者的发怒,如果勇武的人真的发了怒,倒下的虽不过两个人,血水淌过的地面也只有五步,但是普天之下都得穿白戴孝。现在勇士发怒了!”说着他拔出宝剑,挺身而起。秦王一见害怕了,连忙对唐雎说:“先生息怒,先生请坐下来谈,何必发这么大的怒气。现在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独有安陵君一个仅有五十里地的小国却保留了下来,其原因就是因为有先生这样的勇士啊!”

在这一过程中,唐雎针对秦王的贪得无厌,临危不惧、据理力争,甚至以死相拼,终于使秦王自己心虚胆颤,最终作罢。

又比如:

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时,得知有两个外国人私自到终南山打猎,打死了两头珍贵的野牛。冯玉祥把他们招到西安,责问道:“你们到终南山打猎,和谁打过招呼?领到许可证没有?”

对方回答:“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用不着通报任何人。”

冯玉祥听了,带着气愤说:“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地,野牛是中国领土内的东西,怎么会是无主呢?你们没经过批准,私自打猎,就是犯法的行为,你们还不知罪吗?”

两个外国人狡辩说:“这次到陕西,贵国外交部所发的护照上,不是载明准许带猎枪吗?可见我们打猎已经得到了贵国政府的准许,怎么是私自打猎呢?”

冯将军反驳说:“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打猎吗?若准许你们携带手枪,难道就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吗?”

其中一个外国人不服气,继续狡辩说:“我在中国十五年,所到的地方没有不准打猎的。再说,中国的法律也没有外国人在境内不准打猎的条文。”

冯将军冷笑着说:“没有外国人不准打猎的条文,没错;但难道有准许外国人打猎的条文吗?你十五年没遇到官府的禁止,那是他们都睡着了。现在我身为陕西的地方官,我没有睡着,我负有国家人民交托的保土之责,就非禁止不可。”

至此,两个外国人只能承认错误。

凭借勇气,领先气势,步步紧逼,言辞锋利,是针锋相对的特点,掌握了此法,在论辩中才能百战百胜。

指桑骂槐,驳斥无理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骂别人,被骂的人很容易就能听出来,如果说话人会利用话的隐含意义来侮辱人,听话人就更应注意了。听话人不仅要善于听出对方的恶意,而且必要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对方一个含蓄的较量。

某一家科技公司对内部员工颁布了一项新规定:“凡本公司员工上班时间必须穿着制服,仪表力求整洁,不得使用不当语言互相指责……”

有位主管交待,属下一个文案,可是属下根本就不用心处理,主管发现呈上来的文案错误百出,于是就在旁边批注,说明如何做才妥当。没想到文案再度呈上来的时候,还是错误百出。那个属下还洋洋得意地在主管的批示旁边画了一只“蝉”,表示“知了”。

这个主管气极了,想要破口大骂,但是碍于新规定,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不管怎么说,这位聪明的主管还是骂了人。你猜!他是怎么骂的?这位主管骂得很幽默!他在属下画的那只“蝉”的尾巴后面,画了一团烟!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他是说:“知了!知了个屁!”

发脾气要有技巧,要发得幽默,处理得当,才能在“化气”同时,不会造成“后遗症”。

“指桑骂槐”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原来的解释是“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立,行险而顺。”现代多用来形容不直接表达某一意图、意见、见解,而是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言此及彼、指东说西,借着一件事物或虚构点什么,打牛射马地发其牢骚;表面上骂的是这个人或事,骨子里却是骂另外一个人或事,也就是平常俗话所说的“指着和尚骂秃驴”。

有一次,苏东坡到莫干山游玩。游玩了一天后,他觉得又累又渴,远远看见了一个小寺庙,他非常高兴地跑过去要杯水喝,休息一下。

庙里的老和尚看到穿着很普通的苏东坡,势利得不太搭理。苏东坡见此情形,只好报上姓名,老和尚一听,原来是有名的苏大学士,就完全变了一个样,百般殷勤地奉上好茶。待苏东坡欲离去之时,和尚堆起了一脸的谄笑,要求题字留念。

苏东坡拿起笔来写了幅字:“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火尽炉寒,备把意马牢拴。”和尚得到了大学士的手墨,十分兴奋,立即挂到了大堂之上,还不时得意洋洋地对着过往香客炫耀一番。

有一天,香客里来了个文人,对着挂在大堂中央的这幅字捧腹大笑,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正觉得莫名其妙的老和尚说:“日落香残是个‘禾’字,凡字去了一点就是‘几’字,合起来就是个秃字。炉去火是为‘户’,再加上马就是‘驴’,所以他是在骂你是秃驴啊!哈哈!”

又如:南宋奸臣张俊,贪财好色,做尽坏事,但由于他有权有势,谁也不敢惹他。一次宋高宗请大臣们喝酒,叫了一班艺人来说笑取乐。其中一个艺人走上场来,说他能透过铁钱的方孔,看出每个人是天上哪个星宿的化身。于是大家争先恐后让他看,他一一说出这些人是什么星宿。轮到张俊时,艺人故意看了又看,然后装出很认真的样子说:“真的看不出是什么星宿,只看见张老爷坐在钱眼里。”众人开始还不明白,后来忽然明白了艺人的用意,顿时哄堂大笑起来。

这艺人说张俊的那句话就是双关语。表面上是说张俊坐在钱眼里,实际上是骂张俊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