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马化腾的资本
27993200000004

第4章 颠覆,有危机感就有胜算(4)

马化腾在演讲中还说道:“可能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者说现在应该改变什么,可能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但现在往往是人在其中没有切肤之痛,其实很难去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去做改变的。我自己的感受就是说,怎么样能够给自己多一个准备,即使是比如你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即便做一些可能跟现在已经拥有业务相矛盾的事情。不妨尝试,因为你不做的话你的对手一定会做,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想想诺基亚和微软的windows。”

腾讯刚刚嗅到形势危机就迅速下达命令开发微信,这正是一个大型企业应该具有的素质,稍晚一步,米聊就可能抢占全国市场,在后面巩固阶段,微信若是没有多个重大版本更新,也可能被易信等其他软件超过。这些产品相互竞争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好事,对于企业来说每一个布局其实都是在心情忐忑地打开一个盒子:不知道里面是炸弹还是巧克力。微信是近几年腾讯在广义上最大的创新,这一成功的软件能够帮助腾讯继续“占山为王”,但是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一刻也不能停歇,相信腾讯团队很清楚这一点。

9.微信未来会被什么产品颠覆

微信急速猛增的用户量和良好的口碑,尤其在移动端的表现,被很多人认为抢了短信的饭碗,并拿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船票”。但是对此,马化腾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微信只是拿到了“站台票”。

马化腾对此曾说过:“对微信的这个恭维和赞赏是对腾讯的很大鼓励,但我们觉得还远远不够,觉得这张票只是站台票,先进去,后面能不能上车、上船还是个未知数。”他表示,在移动互联浪潮上,疏忽一个月,有可能完全翻船,马化腾也很担心微信未来会被什么产品颠覆。

在2015年12月,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在解答“会颠覆微信的未来科技”时说:“未来会有什么样的产品可以颠覆微信?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我们在PC互联网时代,我们的QQ非常流行,但是为什么会创造出一个新的和QQ非常类似,但是又具颠覆性的这样一个产品呢?其实最大的根源在于互联网信息终端的演变。所以我们在思考,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的信息社会应该是怎样一个业态,往什么方向走。在未来取代微信的可能是带上眼镜通过视网膜投射而不用手机,也可能是与穿戴设备连接的脑电波。”

与此同时,马化腾认为,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每20年,终端的演变会对整个信息业态甚至对整个经济业态产生一个重大转变。我们在思考下一代的信息终端会是什么呢?会是汽车还是穿戴设备?甚至比如说我们看到AR、VR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可能我们未来会带上眼镜通过视网膜投射,跟人、服务、设备连接,不需要像现在用手机,而是通过视网膜沟通。这有未来吗?……甚至在未来我们可以想象,也许我们未来跟信息者沟通是通过脑电波的方式,也许你带着穿戴设备可以通过脑电波沟通。当信息时代发生巨大转变,我们整个经济社会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从马化腾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眼光,不仅仅在于他是否有高瞻远瞩的能力,也在于他有没有丰富的想象力。而微信之所以能凌驾于同类产品,与马化腾及其微信团队高管的市场前瞻性和想象力是密不可分的。

如今变幻莫测的市场往往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然而有些企业遭遇市场惨淡的时候,往往很容易泄气。事实上,机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够看得比常人更远。

正如有一次记者问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很多人现在看不懂阿里,它收购了很多企业,这些企业和阿里最初的电子商务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马云当时回答说:“16年前很多人也看不懂阿里,现在仍然没看懂。我们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们的生态系统,是帮助中小企业在融资上、在寻找客户上、在解决物流问题上、在跨境贸易上有更多的便利。中小企业太多,没法一家一家地帮助,那我们搭建这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里,企业可以找到融资,可以找到客户,可以找到物流,可以公平交易。”

对于微信的展望,马化腾也看到了这一点,就是做微信生态。在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中国”峰会上,马化腾说:“我很认同张小龙(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微信是一个森林,而不是一座宫殿’的说法。微信也要做生态,最近两年,腾讯将自己的业务做了大量减法,聚焦在最为核心的通信社交平台、内容游戏等业务上,其他则交给合作伙伴。这是几年来我们从痛苦经验中得出的结论,我们会坚定地做所有创业者最好的合作伙伴。”

打造生态系统的三要素:用户流量、商家和完美的支付功能,对于微信来说已万事俱备,当用户使用微信支付来完成付款后,实际上微信就完成了闭环。

微信生态圈的实现,对于用户而言是个离不开的工具,对于商家而言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推广平台。对于腾讯而言,由于实现了闭环,自身对这个系统也有很好的控制力,对商家的议价能力会很强。并且这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无数的商家,所以这个平台的发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

经济市场每日都在不停地变动,企业要想在这种变动中寻求更好的发展,那么就应该对市场随时保持一种灵敏的悟性。这种悟性是企业管理者对经济所应具备的触觉,只有把握好这份敏感性,才能更好地分析市场、投入市场,最终赢得市场。

10.马化腾“三问”——谨小慎微前行每一步

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谁都无法预测互联网市场将来是什么样的,企业时时刻刻都像是置身于十字路口,无从断定哪一条道路好走。而腾讯一路走来能冲破重重阴霾,道路越走越宽,关键就在于马化腾的“三问哲学”。

基于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马化腾表示,要更好地发展产品和业务。在公司内部马化腾每当要推出一款新的产品或一项新业务时,他会让团队思考三个问题。

一问:新领域你是不是擅长?有的企业做产品总是把盈利放在第一位,对于用户是不是需要,自己是不是擅长根本不屑一顾。而马化腾真正擅长的就是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用近乎偏执的兴趣和近乎狂热的工作热情做产品,极端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提升用户体验,这当然能高出对手一筹。

二问: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马化腾明白,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创作者的自娱自乐,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产品,是马化腾成功的秘诀之一。

三问: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

在“三问”哲学思想引导下,腾讯每一次推出新业务时都有自己的商业逻辑,其实更多的时候主要看市场和腾讯自身能力的匹配。基于这方面,马化腾在把触角伸向新的业务线时很少失败,这与他的商业思想有很大关系。

腾讯公司刚成立时,腾讯在网络寻呼系统市场上越做越大,收获了很丰厚的利润。然而,它也面临着重大选择:一方面寻呼行业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腾讯的QQ用户数达到了100万,而且还在迅猛增长。早先,QQ只是作为公司的一个副产品存在的,马化腾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他对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把握。当时,腾讯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齐下”:一方面腾讯继续巩固传统网络寻呼系统带来的大量利润;另一方面将精力更多集中在改进QQ功能和开发新版本上;与此同时,再寻找风险投资的支持。最后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

这样一来,腾讯在新产品发展周期上与其他互联网企业相比,显得更加谨慎而缓慢。但也正是这种理性的态度,腾讯全体人员总是对某项业务的盈利与否保持着比较冷静的心态,从而使腾讯的新产品形成一个比较稳妥的扩张节奏,保证企业始终在动荡的市场中保持平衡有序地发展。

而有的企业家正是缺少像马化腾“三问”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点成绩便沾沾自喜起来。他们过分地相信自己的感觉、能力和判断,而忽视了今非昔比、一切都在变化之中的现实,过分地依赖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继承,过分地迷恋自己成功的往事和历史。这种过度自信和对自己放纵的态度,往往导致自己把来之不易的成功丢失掉。时刻保持科学谨慎的态度才是成功之道。

就像李嘉诚刚进入房地产的时候,当时他挺进地产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具体做法就是不卖楼花(楼花是一种投资工具不动产期货,指该地产发展项目还未完成),不贷款,不按揭,只租不售,有效地避开了银行挤提和地产危机。

20世纪60年代后半叶,香港地产有价无市,到处贱价抛售物业。李嘉诚审时度势,趁低吸纳。这一招奠定了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的基石。

面对地产界的主流新风潮,李嘉诚冷静地分析了银行按揭。他得出结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影响银行。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因此,过多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根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同在的道理,李嘉诚制定了方略: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是李嘉诚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资本市场中谨慎往往比“胆大”要有力量得多,像我们熟知的那些大公司没有哪一个是凭空出现在人们眼前的,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摸爬滚打过来的,因为企业的领导人非常清楚:在竞争中稍有不慎,就会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而那些看起来什么都不怕的人,只是欲盖弥彰,他们内心是多么害怕对什么都小心翼翼的人,到最后只有谨慎的人才能稳操胜券。就像古人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