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纸上月光
27994600000082

第82章 古意悠然

美国《生活》杂志的记者杰克·伯恩斯曾给齐白石先生拍过一幅照片。照片是黑白照,色调虽然单纯,但光与影、明与暗的对比却很强烈。画面上白石老人长髯垂胸,戴一幅圆圆的黑边眼镜,宽袖长袍。他悠然自得地坐在藤椅上,身边是位八九岁的小男孩,与他悄悄说话。身后的墙上,挂着白石老人自己的画作,虾、蟹与荷叶在纸上栩栩如生,自由自在。

有一句话,附在照片之下,应该是某位杂志编辑的感慨,表达的意思有点怅然,他说:“现在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古意的悠然了。”

现代生活日新月异,快节奏且富于变化。一味求变,往往令人心中焦虑。苹果公司在iphone4s之后,很快就出了iphone5,可是用户觉得iphone5是为了变化而变化,那点变化没多大意义,犹如跑步机上的奔跑,在运动——在原地运动。现代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在焦虑中求变,又在求变中焦虑。

而古意中生活的人们,似乎都在演电影中的慢镜头,你看水墨丹青、你看宽袖长袍,似乎都很慢。古意中人,周边的因素相对稳定,人们心中没有对突变的不安,坦然释然,因此有了悠然,有了自在。

于是,有今人从古意中寻找价值。照理说,辜鸿铭是最不应该在古意中生活的,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会9门外语,获13个国外博士学位。可是他在北大任教时,拖着长长的辫子跟学生大谈中华文化,样子食古不化。有人说他的古意装束是带泪的表演,出生在一个不幸的时代,他为中华传统和炎黄文明的失落深感忧患。有一本书叫《张文襄幕府纪闻》,是他的笔记。从中能听到他的叹息,叹息源自他对中国古文化的自尊与守望。他是否想用一种复古的方式,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种力量,一种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来改变当时古老文明式微的境况呢?

当然,古意更多时候是一种情调和趣味。

近读叶兆言一段很短的文字,写的是画家丰子恺。他说,自从有了火车,一个旧时代结束,一个新时代开始了。时间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却仍然还有不同的理解。丰子恺先生从家乡去省城,乘火车只要四小时,可是宁可坐船。坐船要四天,他认为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

丰子恺先生是否执意生活在旧时代呢?倒也未必吧。坐船,四天的行程,沿途的风景,是艺术的启迪和情趣的发酵。此情此景,容易让一人想到了散发弄扁舟,想到了桃花潭水深千尺,想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悠然的古意中,更能生发文学与艺术的想象。或许,那时的丰子恺先生就明白,时间的快慢并不代表一切,工业文明也并不能涵盖一切美感。

最近我去了趟平遥,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城。几乎全世界的各种肤色的人们都到这里来寻找什么。我由此相信,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有某种永恒的价值经久不变、代代传承,穿越着时空隧道,宽袖长袍地来到今人的身边,让人沉醉或向往。犹如一轮古月被诗人们咏叹千年,梅兰竹菊被画家们描摹至今。

走进这样的古意,我仿佛回到了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