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一)
2812800000056

第56章 .三个时段,战争模式的复制

在农业经济时代,战争目的必然是生存资源及生存空间的争夺。争取土地进而控制资源是由农业文明的特性决定的。中国字典中的“战”,一个“占”加一个“戈”,占就是占领、占有,戈就是武器,其意甚明,即拿着武器区占领对方的土地、占有对方的一切。

法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研究历史有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体时间三个概念。即三种时间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而它们各自对应的历史事物称为“结构”、“局势”和“事件”。在三种时间概念中,地理时间变化最缓慢;个人时间变化最快;而社会时间的变化介于二者之间。三者相互交错,产生了对历史进程的不同影响。

对于一个国家或族群的历史来说,首先受影响的为“环境的作用”,包括山川、平原、海岸、岛屿、气候、交通、城市等地理事物都会在历史上作用与影响。其次为“集体的命运和总的趋势”,包括人口消长、劳动力、贵金属流通、物价、商业、财政、运输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战争方式等。接着为“事件、政治和人”,即人物及其政治与军事活动的影响。

历史的短时段,是在短促的时间中发生的偶然时间,具有欺骗性的特点,处于历史表层,而中时段是一种社会时间,具有局势性的特点,例如人口增长、利率波动等;长时段是以百年为段的地质学时间概念,在相当时间内起作用的一些因素,例如地理格局、气候变迁、社会组织等。

国与国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一种时间与速度的竞争,在工业革命之前,全世界所有的财富产生几乎只靠农林渔牧业。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约翰?R?麦克尼尔曾在《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一文中指出,化石燃料对现代地缘政治史,尤其是国际体系中的霸权或占主导地位的力量都具有重要作用。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开始了以煤炭能源带动的工业革命。机械与人力的差距越拉越大。在19世纪的20年代,即鸦片战争前夕,一位操纵动力织机的英国工人,其产量20倍于一位进行手工操作的中国同行,而一台英制蒸汽动力的“骡”式纺纱机,其产量相当于200台东方手纺车。正是这些看似“奇技淫巧”的东西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在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级的战争打不起来,是因为技术条件的不具备,陆军的主要运输工具主要还是马匹和人力,靠举着剑和长矛的骑兵和步兵进行作战,而游牧民族的骑射技术及机动能力在冷兵器时代获得了巨大的战术优势。

欧亚大陆多数文明体常常只设陆军。如果添置海军,也只有辅助性的功能。这是因为无论对于农耕社会、游牧社会还是更为原始的采集狩猎社会,占有土地都是关乎生存的头等大事。例如中国,19世纪以前几乎没有真正来自海上的武装力量能够威胁到大陆政权。历次主要的王朝战争均系陆战,至多借助水师渡河作战。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另一股陆上力量,即北方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剩余经济资源较少,不像中原农业社会那样发展出精致灿烂的文明。但北方牧人掌握了古代最重要的机动性力量——马匹,作战能力往往超过农业民族。中国历代王朝只有两种选择,或是供养一支强大的陆军并修筑庞大的防御工事对抗北方游牧部落,或是被对方攻占。而游牧部落一旦取得中央政权,往往会放弃游牧生活,融入农耕经济。这是因为在农耕经济下,统治集团更容易通过赋税取得经济上的剩余。[24]

古代战争的后勤供给,对于国家经济的消耗巨大。自从有了铁路、公路、无线电、内燃机等发明,兵力的机动性具有一个非常高的一种条件。军队的调动部署和使用,能够大范围的在整个国土面积上进行,世界大战就能打得起来。到1914年时,汽车已经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同时,机枪和步枪广泛使用。远比以前的滑膛枪威力大许多。能发射高爆炸药和榴霰弹的后膛炮也远比只能发射金属弹的前膛炮杀伤范围要大。一战中,主要的作战方法是堑壕战,就是因为出现了机枪这种杀伤力极高的武器而形成的。为了打破堑壕僵局,迫击炮产生了。它用来发射高爆炸弹,破坏战壕。1915年,坦克诞生。它的威力得到了认可。对未来的陆地战争带来极大的影响。

当局部战争扩大时,进而演变为全球性战争状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清帝国崩溃,世界上还有些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国崩溃,除俄罗斯帝国外,还有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印度莫卧儿帝国等。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后,产生的新的国家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兰等十几国,此外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昔日雄踞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垮得更彻底,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约40个。在19世纪,印度帝国则是英国殖民化的产物,随着殖民者的撤出,印度帝国立刻分崩离析,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信奉佛教的锡兰(斯里兰卡)各自立国,东巴基斯坦后来又与西巴基斯坦分家,成立了孟加拉国。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一书中指出,历史上,西方比起它交战过的东方,在技术上并不占优势,“直到17世纪早期火枪齐射技术和战场火炮的出现为止,整个亚洲的马上箭手和他们使用的弯弓一直被证明要比任何西式武器的威力都大得多”,“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先进技术都源自西方,许多重要的革新,如马镫和火炮都是来自东方的对手”,近500年来,特别是近200年来,西方的优势确实无可置疑。西方看重武器胜于人力,善于吸收其他文明的军事发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在《全球通史·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一书中也指出,尽管人们对战争有各种角度的认识,但战争的实质仍是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抗。英军当时之所以能横行无忌,就是因为当时的力量差距。

在十六世纪前,对于各类资源中心,强权所采取的方式非常简单,即直接去征服,所以也就基本没有“国际问题”的概念。相比之下,在殖民时代,强权可以在幕后直接对自己的殖民地发号施令,借以获取资源。顺着这一脉络,在现代社会,由于全球化的原因,在国与国的较量中,战争模式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两个强国间的信息差距与实力差距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无法使得其中的一个可以轻易的消灭另一个,即使是支配,也变越来越困难。而在工业时代,先进文明之间的战争,最后决定胜负的,是能源转化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先进武器的能力。在战争中,货币战争依附于能源战争,从霸权时代到多极世界,所有“挺过去”的国家都将会成为受益者,从单极到多极,意味着分得的利益的所占比例会大大下降,这种骤然放开的世界格局,最终造成的结果将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