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28208700000029

第29章 人要面子活受罪,面子不能当饭吃(1)

中国人历来爱面子,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广为人们所称道,但他们却忽略了那个“硬汉”的下场——最后活活给饿死了,这便是做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结局。做人不可不要面子,但面子观念太重反而会禁锢住自己的头脑和手脚,适当的时候放下面子,方为上策。

1.放下架子请“贵人”

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人不但爱面子,还特别喜欢摆架子,认为自己居高位就得比别人高出一筹,其实这是一种妄自尊大的行为,要知道民间亦有藏龙卧虎,身怀绝技之人,说不定哪一天便会一飞冲天。如果你想得到这些“异士”的鼎力相助,就一定得不要太爱面子,放下架子去感化他们,刘备尚且“三顾茅庐”而请出诸葛亮,更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刘备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早已被人所熟知,他请出诸葛亮后才得以建立蜀汉政权而三分天下,其实,国外也有渴求贤才、礼贤下士的“三顾”版,那便是世界轮胎帝国的缔造者——普利斯通公司总裁普利斯通先生。

普利斯通初到橡胶城亚克朗来打天下时,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效益并不佳。一天,他工作太累,破例进酒吧喝酒。店堂里传来阵阵哄笑——一个脸上抹着灰,把裤子当围巾披在肩上的青年,正东倒西歪地走着,滑稽不堪。没走多远,被一把椅子腿绊倒,众人的笑声更高了。

“唉,天天如此,一个标准的酒鬼!”有人说,“搞发明真是害死人啊!”

普利斯通心中一亮,刚想离开,又停了下来,“他是发明家吗?发明了什么东西?”

“不太清楚,好像是有关橡胶轮胎方面的。”

“他叫什么名字?”

“洛特纳。不过没有人叫他这个名字,大家都叫他醉罗汉。”

普利斯通匆匆走出酒吧,已不见那青年的踪影,懊丧不已。他打听到洛特纳的地址,第二天一早就找上门去。那是一家规模很大的橡胶厂,洛特纳正在搬运材料。

“你是洛特纳先生吗?我今天特地来拜访你。”普利斯通笑着说。

“我不认识你。”洛特纳冷冰冰地说,露出警觉的目光。

洛特纳的态度虽然傲慢得,但却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吸引着普利斯通。善利斯通决定一定要和他谈谈,但洛特纳却掉头就走了。

普利斯通却并不甘心,决定厂门口一直等下去。从上午10点等到12点,出来吃午饭的工人又回厂了,却没有洛特纳的身影。他不敢离开,生怕错失了洛特纳。到下午5点,几乎所有的工人都下班走了,还是没有见到他。普利斯通又饿又累,躺坐在路边的水泥座上。他横下一条心,洛特纳早晚总是要下班的,不见到洛特纳,他就不走了。

直到6点多,洛特纳才从厂门口匆匆走出,望眼欲穿的普利斯通又惊又喜,一下站起来,顿感两眼发黑,几乎摔倒,洛特纳一下扶住了他。

“你不舒服吗,普利斯通先生?”洛特纳口气亲切多了。

“你让我等得好苦!”

“我知道。”洛特纳低垂下头,“我已经出来三次了,每次看见你等在外面,我又回去了——开始是不愿见你,到了下午,觉得难为情不好意思见你……”

普利斯通不需要他的解释,他的诚意终于感动了对方。两人到酒店共饮畅谈,越谈越投机。

“你发明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是能使胶胎与汽车钢圈密切接合的装置,使轮胎不易脱落。”洛特纳非常失望地说道,“我费尽心血研究出的东西,没有人要也就算了,最不能忍受的是别人拿它来取笑我,以为我是骗子,到处骗钱。”

普利斯通和洛特纳相见恨晚,互相将对方引为知己。洛特纳有感于知遇之恩,下决心帮助普利斯通打天下。普利斯通的资本和洛特纳的新技术一结合,就立即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他们制成了一种不易脱落而且储气量大的轮胎。

他向正在制造大众汽车的福特去兜售:“福特先生,听说您在制造新汽车,我给您带来了一种新轮胎。”

“你知道,我这种新车的特点是价格便宜。”福特笑着说,“可能用不起你的好轮胎。”

普利斯通展开了他的推销技巧:“我敢保证,它一定适合您的新车。这种新产品,别人见都没有见过。”

喜好新奇的福特立刻动心了,试验的结果使他十分满意,只是嫌价格贵了一些。

普利斯通娓娓道来,使人说不出不买的话来。装上新轮胎的福特车起飞之日,也正是普利斯通的橡胶公司腾飞之时。

此后的几十年间,普利斯通公司逐渐成为世界汽车轮胎业的霸主,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普利斯通先放下架子,礼贤下士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人的面子的确很重要,但如果与前途和事业相比,那便只能居其次了,普利斯通向成功,便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2.保了面子,失了“里”子

“面子”毕竟是“面子”,不是“里子”。“面子”是表面现象,而“里子”才是真的本质。面子华而不实,里子表里如一。外看一朵花,内心一团糟。这是徒有外表美的绣花枕头。外看一团糟,内心一朵花。虽然没有外表美,但是却有内心美,最终会得到人们理解和尊重。

中国人讲面子,无论是贵为天子,还是贱若草民,都要面子。没有面子就“没脸见人”,就没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说话没人听,出门没人理,随时可能被社会所拋弃。我们不是常常见到,有些人在家常常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出去外面却要打扮得人模狗样、体体面面;有的人在家里视悍妻为猛虎,在外面却要勉强装出一副大老爷们的男子汉派头,为的就是不要丢尽脸面。一些刚过温饱的人,平时紧衣缩食,但为了面子,相互攀比,东借西凑,硬充派头讲豪气,打肿脸面充胖子:买大宅购名车,穿的用的讲名牌,结婚要租豪华车队大摆宴席。

古语“士可杀不可辱”。面子,在中国人来说往往看得比生命重要。所以,有“死要面子”一说。有人说“民以食为天”,如果是为了脸皮,肚皮就好退居“二线”了,因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心理上精神上的需要往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重要得多。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人活着却并不是为了吃饭。史上有宁饿死不食周粟的志士,有饿倒不用“嗟来之食”的匹夫,也有位高权重却甘愿粗茶淡饭的廉者。孔门弟子为不丢“士”的面子,不惜“结缨而死”;西楚霸王项羽骄横一世,因“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了面子要挥剑自杀;为阿Q一句“我和你困觉”的戏语,贞烈的吴妈感到没了面子要寻死觅活。一切都是面子问题,面子展现着人们的尊严与气节。人一旦丧失面子,有时比丧失性命还可怕。你看,失身的少女,落榜的少年,被俘的将士,往往会因此而“自寻短见”,其道理也就如此。

人们如此看重面子问题,是不是好事呢?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那么“要面子”与“丢面子”也是对立统一的。有些“面子”是非要不可的,但有些“面子”不要也不要紧。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涉及到国家、民族的面子是非要不可的。

然而,有些面子却大可不必要。《孟子》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老婆。这个齐国人很爱面子,经常在妻子面前炫耀自己在外面跟大人物来往。他常常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大老婆问他:“你跟什么人喝酒?”他洋洋得意地回答:“都是些有钱有势的大官人!”

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而后回来;问他同一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我准备偷偷地跟踪他,看他究竟到了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大老婆便偷偷跟随在丈夫后面,走了很久,全城几乎走遍了,也没发现一个什么显贵的人物站住同她丈夫说话。最后,来到了东郊外的墓地,看见丈夫走向一些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此处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去乞讨。他吃饱喝醉的办法于是真相大白。

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情况告诉小老婆,悲痛地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倚靠的人,现在他竟然这样欺骗我们,我们还有啥指望呢!”两人便在家里一起哭起来,咒骂着自己的丈夫。但丈夫还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又向他两个女人又摆起威风来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个齐国人是个死要面子的人。正如俗话所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在生活中,不是有很多这样死要面子的人吗?有些学生的父母辛辛苦苦积攒一点钱供子女上学,但他们的子女却在学校挥霍浪费,请客送礼,大摆阔气。女同学最爱面子。有一天,天上阴云密布,看样子马上就要下大雨了。一个女同学看到同学的父亲到教室来给儿子送伞,西装革履,一幅大款气派,非常羡慕。突然从窗外看到父亲苍老憔悴,衣着破烂的身影走过来了,惊惶得不知所措,听到父亲喊自己的名字就假装没有听到,等到他走进教室,她简直无地自容。还有一个女同学出外读书,看到农村的妈妈来了,面黄肌瘦,衣着不整,她干脆装作不认识。她宁可不要伙食费,也不愿当着同学们认这样的农村妈妈。

鲁迅在《“要面子”与“不要脸”》这篇文章里面说,“要面子”与“不要脸”实在也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例如一个绅士,叫他四大人吧,有钱有势,人们都以能和他攀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自己的叫花子,有一天突然高兴地对大家说:“四大人和我说过话了!”大家既惊奇,又很羡慕,问他:“说了什么呢?”叫花子回答说:“我站在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所以,有些自以为有了面子的人,实际上是“不要脸”的人。在生活中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看看自己是否要了不该要的面子。

有人说,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够不要面子呢?那么到底什么是大丈夫的面子呢?难道大丈夫的风度就是在妻儿面前发号施令、颐指气使的样子吗?难道大丈夫的风度就是在众人面前喝酒赌博、狂言乱语的样子吗?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大丈夫连一点小事也觉得丢了面子,如果在妻儿面前也要做个赢的才觉得是挽回了面子,那还是大丈夫吗?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的写照。

面子华而不实,里子表里如一。外看一朵花,内心一团糟。这是徒有外表美的绣花枕头。外看一团糟,内心一朵花。虽然没有外表美,但是却有内心美,最终会得到人们理解和尊重。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那么这个躯壳还有什么用?一个人有灵魂的话,还需要这个躯壳干什么。

要了面子,就丢了里子。面子是表面的,是虚浮的,要面子是虚荣心的表现。里子是深层的,是实在的,是谦虚的表现。

3.成人之美,你图名声我得利

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个人想要好处占尽,到头来可能一样都捞不到,只有那种懂得把名声让给别人,自己占尽“便宜”的人才是真正高明而富有“心机”的人。

人世间复杂,有很多人为名声而活,就是那种“人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有很多人为利而活,就是那种“为了金钱不要命”的人。除此之外,人世间还有第三种人,就是名利双得的人,他们能在关键时刻处理好名与利的关系,达到名利双收,这种人才是真正聪明睿智而又成功的人。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年幼时,父母从英国来到美国定居,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读书学习的机会,13岁就当学徒了。

卡内基10岁时,无意中得到一只母兔子。不久,母兔子生下一窝小兔。由于家境贫寒,卡内基买不起饲料喂养这窝小兔子。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请邻居小朋友来参观他的兔子,小朋友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些可爱的小东西。于是,卡内基宣布,只要他们肯拿饲料来喂养小兔子,他将用小朋友的名字为这些小兔子命名。小朋友出于对小动物的喜爱,都愿意提供饲料,使这窝兔子成长得很好。这件事给了卡内基一个有益的启示:人们对自己的名字非常注意和爱护。

卡内基长大成人后,通过自身努力,由小职员干起,步步发展,成为一家钢铁公司的老板。有一次他为了竞标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卧车合约,与竞争对手布尔门铁路公司铆上劲了。双方为了得标,不断削价火拼,已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

有一天,卡内基到太平洋铁路公司商谈投标的事,在纽约一家旅馆门口遇上布尔门先生,“仇人”相见,按一般情况,应该“分外眼红”,但卡内基却主动上前向布尔门打招呼,并说:“我们两家公司这样做,不是在互挖墙角吗?”

接着,卡内基向布尔门说,恶性竞争对谁都没好处,并提出彼此尽释前嫌,携手合作的建议。布尔门见卡内基一番诚意,觉得有道理,但他却不同意与卡内基合作。

卡内基反复询问布尔门不肯合作的原因,布尔门沉默了半天,说:“如果我们合作的话,新公司的名称叫什么?”

卡内基一下明白了布尔门的意图。他想起自己少年时养兔子的事:谦让一点可以把一窝兔子养大。于是,卡内基果断地回答:“当然用‘布尔门卧车公司’啦!”卡内基的回答使布尔门有点不敢相信,卡内基又重复一遍,卡尔门这才确信无疑。这样,两人很快就达成了合作协议,取得了太平洋铁路卧车的生意合约,布尔门和卡内基在这笔业务中,都大赚了一笔。

历史常常开这样的玩笑,淡泊名利的人出了名。现在全世界都知道,“钢铁大王”卡内基,但又有几个人知道布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