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茅台故事365天
2831700000036

第36章 卯卷 酒雄 (3)

“嘿,妈了个巴子的,信不过我?打下济南我让酒跟你说话。”许世友马上回应到。?

凭着对许世友将军的了解,宋时轮将军本以为这是许世友将军的玩话,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嗜酒如命的许世友,竟然真的把两瓶酒留下来了。

?事情的发展果真如许世友将军所预料,我军攻势势如破竹。攻城兵团于9月16日晚发起攻击后,迅速突破济南外围防线。经8昼夜激战,至9月24日全歼国民党内城守军,共10.4万余人,俘国民党军高级将领23人,缴获各种炮800多门,坦克、装甲车20辆,汽车238辆。

战役胜利结束了,红彤彤的太阳跃出了山岭,阳光透过缕缕云霞,照耀着大地。许世友虽说几天几夜没合眼,此时却毫无倦意,满心全是喜悦。忽然,他想起床头的两瓶茅台酒,于是立即通知宋时轮,来住处一聚。宋时轮不知是酒事,马上赶来。两人见面,许世友变魔术一般拿出了保存完好的两瓶茅台酒,得意地对他说:“我说留着一起喝,你还不信,我可是强压着酒瘾,才没舍得喝掉它。”?

宋时轮大喜过望,二话不说立刻坐了下来。两人是多年的战友加酒友,不仅情谊深厚,而且同样做人豪爽,喝酒豪气,加之两人共有的活跃、好动的性格,所以他们只要到了一起,就打打闹闹,俏皮话说个没完,变着法子寻开心,旁边的部下看了觉得他们不像首长倒像一对老顽童。果然,按着老规矩,两人一人一瓶,不劝不让,一会儿就瓶底朝天,落得个宾主尽欢。

济南战役的胜利,是我军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它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坚守大城市的信心,锻炼和提高了人民解放军攻坚作战能力,因此成为了我军军史上的一次经典战役。不仅如此,两位战役指挥员得胜后喝酒的趣闻也成了一个著名的酒故事,回想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其人其事其酒真是令人神往……

将军与茅台酒

杨少衡

将军与茅台酒的故事起自长征。长征中与茅台酒有关的故事很多,将军的这则故事很传奇又很平实,以量和专一取胜。将军说,当年长征路上,他一次喝过一脸盆酒,而且说他不喝其他酒,只喝茅台。

当今人士饮酒通常以杯计数,古代景阳岗上的打虎好汉武松以碗喝酒,武松豪饮之小酒馆外挂有广告牌,号称“三碗不过岗”,他喝了不止三碗,那是小说。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长征路上,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红军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成为中国革命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长征途中将军年纪不过三十,却已是队伍中的一员骁将,不仅以战绩累累,战功卓著闻名,饮酒也称传奇。茅台一脸盆,非豪爽刚烈汉子,眼见已经胆寒。

时日如梭,一晃过了近五十年,将军声名赫赫,掌军治兵,依然多有传奇。将军的饮酒亦不例外,照样传奇,有如当年长征途中。这一次不是以一饮一盆令人叹服,是因无酒可喝广为惊动。

将军有一位河南大胡子老乡在军委工作。军委在京西宾馆开会之际,将军的大胡子老乡给一位大军区司令员敬礼,报告了一件事:不久前将军的秘书从南京来到北京,很着急,因为将军没有酒喝,秘书到首都为将军找酒。当时有关方面按照文件规定,以较高的标准,每月为将军提供若干瓶酒。这些酒以一个月为计数单位,实际上只够将军数日之需。数日之后,将军家中只好酒荒。将军年事已高,身体不如当年,已经不再一饮一盆,或者拿大茶杯畅饮,医嘱每餐不得超过二两,如此小酌,似乎不至无酒。将军却有办法对付医生,这个办法就是好客。有客自四方来,不亦乐乎,不喝岂不怠慢?客人到时,将军会早早穿戴整齐,提前站在大门口处,不看客人准点,只嫌客人来得太晚,让他等得着急。这般郑重其事,喜欢有人看他,陪他喝酒,自然所供不足,要闹点酒荒。酒荒当然也与将军的专一有关。世上酒品成千上万,降格以求,遍地有酒,不愁佳客众多。但是不行,多年以来将军不管万千,无论贵贱,偏爱一个,情有独钟,只喝茅台。那个时期物资供应偏紧,特别是茅台酒奇缺,有笑话说找一瓶茅台比找一个老婆还难,所以将军酒荒,他的秘书要北上告急。

酒荒当然也有办法对付,例如适当作假。有一天将军光临某宾馆,恰酒柜管理员不在,大锁把门,苦无钥匙,珍藏柜中的茅台酒无法取出。有一聪明人急中生智,找来一个茅台旧瓶,装入他种上等白酒,恭请将军品尝。不料将军一尝即火:“这是什么茅台?糊弄人!”原来别人骗得,将军骗不得,几十年钟爱,感觉浑然天成,此酒已如密友,任谁也无法冒充。

这就愁了秘书,大胡子老乡,还有各位军区司令。将军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名于战史之中,老来无酒,如何说得过去?消息一出,不免四方惊动。司令们说,将军没酒喝怎么能行?要帮助想点办法。于是纷纷援助。将军的战友部下分布各地,闻讯后大家传话查约,去看将军时,什么也别拿,千万要带上一瓶酒,当然务必是茅台。

于是将军大悦,从此不再酒荒。几年后驾鹤西行,将军没有什么遗留,惟在桌子里、床头柜中、沙发旁找到了老战友送给他的18瓶茅台酒。

这位将军叫许世友,开国上将,一位传奇军人。沙场传奇豪迈,其中别有醇香。将军与茅台酒,名将国酒,留下了一段佳话。

“你这是敲我竹杠”

丁济民

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是不喝酒的,所有喝酒场合都有周恩来代替他喝的。但能写出《沁园春·雪》这样气吞山河伟大诗篇的伟人毛泽东,却酒量不大。该词填于一九三六年二月,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在重庆一经发表,立即轰动山城,并波及全国。

《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发表后,赢得广泛赞誉。而蒋介石却说,“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要“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一时间“批判”与“反批判”轰轰烈烈,卷起一场空前的文化风云。国民党宣传部门还搞了场“比诗”闹剧,意在弄出一首盖过《沁园春·雪》的词,然后以国民党领袖人物的名义发表,但始终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只好悻悻然收场。这一闹,倒是使毛泽东诗名大振,在国共两党领袖人物的竞争中,增加了文化人格的魅力。

范文澜先生称该词“气魄的雄健奇伟,辞句的深切精妙,不止苏辛低头,定评为词中第一首,就是三百篇以下各体诗歌如大雅大明诸篇,但与本篇相较短长,不免尚有逊色。”

时任《新民报晚刊》编辑的吴祖光先生认为,该词“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似苏辛词派,但是找遍苏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在晚刊发表该词时加了一则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据说,蒋介石曾问陈布雷:“你看毛泽东这首咏雪词如何?”陈回答:“气度非凡,气吞山河,可称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是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的人民革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正是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红军(和后来的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感,也是领悟该词的关键所在。

当经历了万里长征的毛泽东,脚踏着黄河边的土地,这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站在滔滔奔流的黄河,这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边,望长城内外,看纷纷扬扬的大雪,顷刻间塑造出一个辽阔雄浑、千姿百态的银色世界,其心为之震撼,其情为之驰骋。大自然排山倒海的气势,赫赫历史排山倒海的气势,排山倒海般向诗人涌来,化作排山倒海般的诗句,这便是“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而建国以后,指挥了三大战役,把蒋介石驱赶到台湾的毛泽东仍然是不喝酒的,也规定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准喝酒。

但有一年12月26日那天,是毛泽东的生日,卫士长李银桥想庆贺一下。他悄悄走到毛泽东身边,笑着说:“主席,今天是您的生日,大家辛辛苦苦又跟您干了一年,您也该有所表示啊!”毛泽东曾经在党内立下“不祝寿”的规矩,以往也从未给自己庆贺过生日,现在李银桥拐弯抹角的又提了出来,毛泽东想,也该为大家“意思意思”,于是笑着说“你这是敲我竹杠”,并破天荒地同意了,而且主动提出备些酒。李银桥欢天喜地领命而去。他平时有几杯的酒量,但自从跟了主席当警卫后,考虑自己的工作性质和重要责任,便很少喝酒了。毛泽东也许是出于这个缘故,便主动提出上酒。

卫士们准备了些白酒和红酒,白酒自然是茅台酒,由李银桥等男同志喝,红葡萄酒则是为毛泽东和女服务员们准备的。那天,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从伟人又走向凡间一样,高兴地举起杯子为大家敬酒:“大家又跟我干了一年,我借这杯酒感谢大家了。”于是,他轻轻在酒杯上抿了一口,便放下酒杯。服务员们都很年轻,见状不依,都撒娇似的要求主席把酒喝掉。毛泽东用他的湖南话一字一板地说:“你们知道我不能喝酒么,咱们定个协议好不好?你们喝酒我吃辣子……我还是吃辣子罢,多吃辣子能成事,酒喝多了会误事。”刚说完,也许觉得说漏了嘴,怕扫了大家的兴,他又马上说:“今天例外,你们尽兴喝,误了事也不打板子、不怪罪!”

能把诗词写得行云流水一样任意挥洒的一代人杰毛泽东,对酒却始终提不起兴趣。

这次庆贺主席生日,卫士长李银桥平生唯一一次喝醉了酒。毛泽东有言在先,没有表示不高兴,还亲自张罗着给他打水,递毛巾……

“周恩来防线”

邹鹏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

晚间,在招待尼克松及其随行人员的宴会上。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周恩来举起面前的一个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当时的国宴,每个客人面前至少摆上大、中、小三个酒杯,每个酒杯都斟得满满的,其中必有国酒“茅台”,其余的是各种名牌葡萄酒。“我听说过您讲的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译出,自己先笑了。周恩来也开怀大笑,他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尼克松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蔚蓝色的火苗闪烁着,周恩来的目光也在闪烁。酒杯里的火苗越燃越小,终于渐渐燃尽。

周恩来的目光也出现了瞬间的迷茫,一副怅然若失的淡淡的伤怀鲜明地浮现在脸上,却稍瞬即隐地逝去,眼睛重新一亮,显示出内心的火焰还不曾熄灭,他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望了尼克松一眼,含义无穷地点了点头。周恩来的表演将尼克松总统迷住了。尼克松回到华盛顿以后,曾得意地向他的女儿特里西娅表演茅台酒的利害,当他把一瓶茅台倒在碗里,点着了火。岂知蓝色的火焰跳跃着,竟不熄灭,他大为骇然;碗炸开了,吐着火苗的茅台酒流满了桌面,基辛格曾经幽默地提到此事,“美国第一家庭的成员奋勇协力,慌忙救火,才把火扑灭,防止了一场国家的悲剧。否则的话,尼克松政府会自作自受地提前收场,比实际发生的会更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