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为什么还没有成功
2832500000023

第23章 吸引力法则⑼强大的潜能 (2)

当然,订立目标后不久,也可能会因情势的变化,而发生不得不做改变计划的情况;也有部分是用理性而订立出来的计划。但是,我们只能把理性的计划看为是一种单方面的。以后还需要用努力和热心来辅助,并且也不可以受到无理、偏见,或别人意见的左右才行。

应重视灵感的创造力

我们不信有用理性无法判断的东西,不但不相信,甚至还会排斥,这是受到近代理性主义、理性万能、科学万能等想法的影响。但是,各位想一想,我们靠理性可以判断到什么程度呢?这个社会还是有太多的事是无法用理性来了解的!

例如,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作个回忆的话,就会发现每次的转折点一定会有偶然的契机在作用。譬如,偶而和谁相遇的事,变成人生大变化的转机,或走在街上时偶然产生一个好主意,机会偶然也会来临。

一加一等于二的公式,在人生中是无法通用的,一加一有时可以等于十,有时等于五:也就是能够纯粹用理性来判断的事实在太少,大部分都是偶然的契机或偶尔产生的灵感所造成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潜在意识中沉积着很多情报,因为所有的人都和潜在力量直接连在一起,所有人的思想或行为都会被刻在心里,因此各种各样的人所想过做过的事等等的情报都会留在心里。

由于我们能向潜在世界巧妙地发生作用,也就可从心中丰富的情报仓库中获得对我们有用的情报。

在公司里工作或研究,经常会为了想不出好主意而苦恼,这时候如果为了拼命要想出好主意而活动的话,有时真的会突然想出来。那是你拼命的愿望变成反作用,于是就能提供你所必需的主意来。

这是认为理性是万能的人无法相信的事,他们可能还认为“岂有此理”,但是灵感就是因这种作用而产生出来的。

史蒂文森是个有名的小说家,他写过《怪博士和海地先生》、《金银岛》,在著书中他曾说过,自己的小说,经常都是从潜在意识得到构想的,也就是从宇宙之中丰富的情报中,得到了写小说的灵感。

渴望必须与努力同行才会有效

潜意识不敢相信的东西,勉强当做目标的话,有时会发生意外的。可是人人都有愈压抑愈想那样做的倾向,譬如有的人会无论如何都有“试试看看”、“买来看看”这种无法压抑的愿望,这就叫做渴望。人在渴望时,热情正燃烧,所以用那种渴望来设定目标也是很好的事。当然,只有渴望而没有斗志还是不行的。既然对某种事情燃起热情,就应该有和他挑战的欲望才行。

渴望而且有斗志时,也就是欲望极旺的时候,信念缺乏也没关系。所以多多少少和自己实力不相称的事,也可以拿来当做目标。

因为人在被迫时,有时会产生极意外的力量。人受压迫时,会想从那里脱离而拼命地去挣扎,这种不肯认输的热情会涌现出来。这种斗志在普通人看来,有时会产生被认为奇迹一般的现象。从眼睛看不见的真理来说,这不是奇迹,而是必然。可是对于过去被认为什么事都无法做成的人,突然做出了这种了不起的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了。不管什么难关,只要有热情和欲望,都可突破的。

这时候就可分为被周围环境逼迫而拼命挣扎的情况,和自己设定超过实力以上的目标自动地去追求这两种情况。

例如,一个薪水很低的职员勉强想建立一个豪华的家,就是属于后者。照他目前的收入,不要说全部,就连每个月分期付款他都无法缴纳,可是他仍然勉强借钱维持。这种事从开始就知道太勉强,所以立刻就受到逼迫,因此他就必须拼命地去赚钱,而且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努力,结果竟意外地付得起分期付款。这也印证了开始认为决不可能做到的事,最后竟然做到了。

人生就像这样,能使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很多,但是处在逆境的时候也较多。如果勉强把自己逼到逆境,人生有时的确能产生极大的光辉荣耀。

想要如此,最好要使热情和斗志激烈地燃烧。斗志和热情燃烧就会产生力量,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旦经过这种事,人生就会大大地打开,自信也会产生。而对下次更高的目标,挑战的勇气也会涌出,所以就会燃起向目标挑战的欲望。

正确地运用冥想的创造力

冥想是东方医学的中心思想。如果得心应手地掌握冥想的方法,脑内吗啡、a波、肌肉、血管……一切都不在话下。冥想具有如此奇特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冥想呢?一般人认为,坐禅、瑜伽那样的冥想才是真正的冥想。但是东方医学所说的冥想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脑子“必须入静”那样的困难。

脑子自由想象,自觉“心情舒服”,这也是冥想。例如,老年人想孙子,想自己最喜欢的人,也属于冥想。

令人感动的事情、美丽的景色、兴趣爱好、音乐绘画等艺术、小溪的潺潺流水、婉转动听的鸟鸣、大海的涛声、风声……都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有的人听机场、海港的噪声也觉得心情愉快。

能够导致产生a波的东西都是冥想的材料。例如傅立叶的a波法则,波状的中心线位于“f分之一”线上时,心灵感觉宁静,说明冥想产生作用。

以音乐为例,说明“f分之一的波动”。这是1920年在电气工学领域话题沸腾的所谓“f分之一杂音”的真空管热杂音的一种杂音形态。热杂音产生带着某种倾向的“波动”。通过研究杂音发现的一个原理最近被认为与宇宙的诞生有关。就是说,“f分之一的波动”与原子、分子的运动以及生命的诞生都有关系。

声音的频率与功率成反比,坡度呈45度角。音乐的节奏、旋律所形成的波状中心如果处于显示这种特性的直线上方,就给人宁静舒适的感觉,有助于稳定自律神经。实验证明,“f分之一的波动”和宇宙诞生、大自然循环中所存在的波动一样,通过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对情绪给予巨大的平静安定感觉。

但是,这种感觉因人而异,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出现同样的反应。目前,有的科学家收集到产生a波的400种模式。

每个人都会有想起某件事来心里就乐滋滋的体验。脑子里经常想这些事也就是冥想;听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即使理解了,却产生B波,仍然无济于事。

冥想的目的是产生a脑波。a波大量产生,就分泌脑内吗啡,逐渐养成习惯以后,冥想的时候,仿佛自己真的一切如愿以偿,感觉浑身酣畅,充满幸福。一旦尝过这个滋味,就会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了。

人的身体构造非常精密完善,生存所需的一切东西一应俱全。需要药物的时候,人体“制药厂”就生产必要量的药物。只要活动恰当,人体是不会轻易损坏的。

东方医学朴素的治疗原理就是充分全部地发挥人体本身的能力。当自身无能为力的时候,就运用指压、冥想、呼吸法这些技术。西方医学与东方医学截然相反,细致入微地检查、观察、研究所发生的情况,如果认为异常,便或者修补好或者切割掉。他们对药物的认识也是这个方式。

药物的可怕之处在于多是对局部病痛有效,对整个身体不利。比如降低血糖值的胰岛素,胰岛素不足引起糖尿病,所以作为应急措施,只好注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虽然得以缓解,但对整个身体造成极大的不利。体内胰岛素不足是因为胰脏不能制造这种荷尔蒙,如果靠体外的注射来补充,胰脏就越来越不能制造,于是脏器很快要退化。

因此,有人提出建议:能不能下决心停止注射?当然停止注射的时机选择十分困难,但从病例来看,不是不能做到。运动、饮食、冥想的治疗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取代注射胰岛素。而且不仅仅限于糖尿病,对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痛风、高血脂、脂肪肝、癌症的防治都很有效果。

人的身体差不多到25岁完成发育,此后开始走向衰老。于是平均每天死亡10万个脑细胞,肌肉已逐渐衰弱,走上社会以后,每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锻炼身体。

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保住脑细胞和肌肉量呢?在这里介绍一个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每天至少走5000步。步行可以促使分泌脑内吗啡,只要坚持不懈,基本可以达到保住脑细脑和肌肉量的目的。

人平时都要走路,但现代社会的生活,总是步行不够,因此必须有意识地把不足的部分弥补上。

一边步行一边冥想。冥想不一定非得躺着全身放松或者盘腿坐禅的姿势不可;一边步行一边冥想的效果超出冥想时的三四倍。

一边步行一边思考自己的理想、希望和规划:医院如何经营?要建成一所理想的医院,该从哪里入手?一旦思考起来,其乐无穷,忘乎所以,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

能产生这种心情,是因为右脑工作的缘故,因为右脑占优势时才能产生a波。要让右脑工作,必须停止左脑工作,而步行正是停止左脑工作的有效方法。左脑一停止工作,智慧就从右脑流出来。有的人习惯于久坐不动的冥想,而一动不动的冥想想不出高招妙策,反而受杂念干扰,这时候就想自己最喜欢最愉快的事情。

只有在一边活动一边冥想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真正创造性的英明睿智。康德每天散步的故事广为人知,他的绝大部分思想大概就是由散步时思索形成的吧。

人的意识不仅仅是自我能够意识到的世界,还有无意识的领域,而在能够简单意识到的世界里思考的东西是极为有限的。

坐在桌子前面满嘴理论滔滔不绝,依然一事无成。应该活动身体,停止左脑工作,倾听记忆宝库中那无意识的信息。于是个人亲身体验过的所有记忆和铭刻在DNA里的祖先的智慧混杂在一起,时而会迸发出惊天动地的构想。

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证实,人进入这个境界时,脑中会产生a脑波,而且不断分泌脑内吗啡。

现代人只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十五

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报告说,几乎所有的人都只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十五。

这份报告还指出,不能发挥其余百分之八十五的力量之因在于恐惧、不安、自卑、意志薄弱及罪恶感。将所有的原因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与外界的不调和”,因为不能包容外界,则等于是替自己的能力踩了刹车。

与外界的调和能使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相信读者很容易便能了解这一个法则,因为所谓创造的行为,是向着外界去发挥,所以一旦能和外界调和时,自然产生优良的结果。以网球比赛为例,还在考虑胜败,估计敌我力量的选手,心中已经存在了对立感情的疙瘩,所以不能发挥潜力。一定要超越那些估计,和外界合为一体时才能引出潜在能力。

一个非常有趣的法则:凡是在下棋时、对他的对手抱有对立感情,赢了就觉得快乐的人,他们的进步都很有限。相反的,能和对手配合,不在乎胜败,只求下出正确的棋着并在其中寻求创造之喜悦的人,都能充分地引出他们的潜能,进步神速:这里不把象棋的胜负当做一种争斗,而把它当成“问答”。如果有两个人他们天生素质相等但他们所采取的奕棋态度有此不同时,不久之后,他们两人的棋技也必有天壤之别。

能包容对方的人才是强者!

这不是一个有趣的法则吗?连象棋这种具有严格规则的游戏都有这种结果,更何况是在实际人生这种复杂多变的场所中。

奕棋中的这两种态度,也能充分的显示“取”与“造”的两种生存态度。为了取得目的而拼命的人,他们自以为是在踩油门,其实所踩的却是刹车。说到这里,读者必定已能充分了解为什么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彻底贯彻“造”的态度者,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一种能力被踩了刹车后,当然不可能有出众的创造行为。如果你想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本来这也是人的义务的条件。当你放弃将能力视为私有物的感觉时,你就能充分地发挥能力。

如果你希望有个创造性的人生,别的暂且不提,首先你就得做个“不怕失败的人”,乍看之下,这似乎和“无所不能”的命题相矛盾,但是仔细想一想,这是绝对不会的,因为失败和“不能做”不同。此外,失败和成就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它可以达到成就的中途站。精神的强者,越是失败,越能在失败中得到教训,并且越能升高创造的热情。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会失败,而在于是否遇到一两次失败就感觉挫折。凡是能包容外界的人,连失败也包容在内,这种人最后必然有所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