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场所也是一样,平时沉默寡言的人,如果突然话多得令人感到不自然,相信此人心中一定有了不愿让他人知道的秘密。这种判断绝不会错!
当人充满信心时,说话必然有明显的抑扬顿挫;反之,说话必定缓慢而无节奏。刻意的抑扬顿挫,多出自自我表现欲。说话的节奏主要表现在抑扬顿挫方面,在各种方言中,都有各具特色的节奏感,有特殊的抑扬顿挫的方式,所以,我们听异乡人说话的口音,都会有一种奇特的感觉。
如果说话抑扬顿挫的人是出自于一种习惯,那就无从看出其人的深层心理。但事实上,有很多人在说话时往往是刻意作出抑扬顿挫,目的就是要吸引他人的注意。换句话说,这种人自我显示欲强烈,而以说话抑扬顿挫的形态表现出来。
一般说来,当他理直气壮的时候,说话必有节奏感;相反,没有自信、心怀鬼胎的人说话则慢慢吞吞而无节奏。比如,有些喜欢搬弄是非的人经常走到别人的身边去说悄悄话。开始时总是讨好地说:“我现在偷偷地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接着,就阴阳怪气地数落别人的缺点或错误,其实,这种人内心正期待着自己的悄悄话能流传开来。
其实,一个话题展开,一般也应该是分层次而有节奏的。如果一个话题总是一个劲地往下说,不作任何停顿,谈很久才能告一段落,这种人心中必有某种不安,他害怕别人从他话中挖掘问题,却又装出一副很权威的样子。相反地,有的人总是很快地轻易下结论,也是害怕别人反驳,故意给人制造一种“没有其他结论”的印象。
还有一种人,拖泥带水说了半天,不肯明确下结论,而在说话快结束时总是想使用一些想法,常爱加上诸如“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可一概而论”等类话,这是不敢言责自负的表现。因说话受过什么挫折或教训的人,都会有这种怕负责任的心理。当然,也有人是诚心避免片面武断的后果,但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也同样是说话不负责任的表现。
通过说话的快慢,反映出一个人心理的变化,我们细心观察身边的这类人和事,并根据这种变化与之交往,将对我们的交际带来许多好处。
控制情绪的调门
与说话的速度一样,声调也是语气的特征之一。人的思想处于激动状态时,声调往往会提高。某位作曲家曾在一份杂志上发表文章说:“要提出与对方相反的意见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音量。”的确,这是常见的现象,人们在坚持自己的意见时,都想提高自己的声调来压制对方,而且音量也会随之增大,相互争执的结果,必然闹得不可开交。
声音的频率较高乃是幼儿的特色,被认为是任性的形态之一。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音频会越来越低,因为人的精神成长机制,具有抑制性的心理功能。
换句话说,如果成人的声调突然提高,此人的深层心理一定是回到了幼年期——即已无法控制自己的任性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对他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
比如,在一个有男性和女性同时参加的座谈会上,一位出席者似乎说了一些批评女性的话,突然有位女性站起来,以十分刺耳的声音反抗他的话,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会场的气氛已完全无法沟通。这位女性当时说话的音调,可以说是精神未成熟的象征。
成年人在哪种情况下容易失控而提高声调呢?当他受了什么打击或委屈,或者遇到了什么值得高兴的事要向朋友讲述时,他容易提高声调。丈夫和妻子吵架,或夫妻双方中的一方在外有了不轨之事被发现,或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出现分歧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音量的增大,声调的提高。
处理这种事情,或者说,与易提高声调的人交往,最好的办法是防患于末然,不要说过激的话影响他的情绪。当他或她处于这种情况时,多用安慰,停止争执,让一切变得平静将是最好的办法。
时机的掌握使废话如圣旨
说话除了要有适当的场合,还要适时。
说话要注意适当的场合,即是指我们说话时要观察周围的环境。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显露一个人口才的完善,说话注意所处环境即是重要的一面。比如,你处在朋友的结婚场所中,为了使场面热烈充满刺激,你当然可以说些俏皮话,开开新郎新娘的玩笑,这些都无伤大雅甚至会引来喝彩声。但是如果过了几年,即使还是在朋友家里,你对朋友的妻子说这些在结婚场面上才开的玩笑,你一定会引起听者的恼怒,说不定会把你赶出去。所以,选择适当的地方说适当的话,才能真正显示出语言的魅力。
另外,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彩,但如果时机掌握得不好,也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都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就有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抓住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
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怎样才能判断准确并咬住“决定性的瞬间”,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交际场合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十分健谈;而有的人即使坐了半天,也无从插话,找不到话题,这里就存在一个“切入”话题时机的问题。
讲话要及时“切入”话题,首先必须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基本点。只有找到了这一点话题才能从这一点展开,并逐步深入,直至达到你的目的地。
切入话题不但要找到可供二人交谈的共同点,还要考虑什么时候最好,若时机选择得不适宜,则极易得到相反效果。
在讨论会上,要是先发言,虽可以给听众心中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因过早,气氛还较沉闷,人们尚未适应而不愿随便开口;若是后讲,虽可进行归纳整理,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但因太晚,人们都已感到疲倦,想尽快结束而不愿再拖延时间,也就不想再听了。
据此,人们经过研究指出:切入话题的时间最好是在两三个人谈完之后,这样可以产生最佳的效果。这时候,会场上已经有了比较活跃的气氛,你所提出的想法也比较容易引起关注。
另外,当你准备说服别人相反情况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进行,因为这时候的他比较听得进去,情绪波动不会很大;如果对方心情不好或身体较疲倦时,是没有什么心情来听你讲话的。
尽管人的心境与场合、时机有关,但是,单独考虑人的心境,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仍然是有必要的。东方有句俗语:“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看了脸色,才决定自己说什么话及怎样说。这种被称之为“脸色”的表情,不过是心境的好坏在脸上的显现而已。在人心境好时,什么事都提得起兴趣;心境不好时,听什么话都不痛快。
所以,只要你的语言是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时机以及合适的人面前说出来时,废话都会像圣旨一样有效。
关注话语前提
人们利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过程。人们说话,是为了把信息传递给听话人,而听话人理解和接收新信息,必须对信息已有一定的了解,这就是“话语前提”。
在交际中,关注话语前提十分重要。如果双方没有话语前提就做不到信息的沟通,也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而如果话语前提不明,也容易产生歧义,增加双方沟通的因难。
打个比方,如果甲告诉乙说:“她来了。”乙方如果要想理解这句话所含的信息,就必须先知道“她”是谁,否则他会一脸迷茫,不知所云,甲说这句话也就失去了意义。
首先,表达含糊有歧义的话语一定要避免。
因为表达含糊和有歧义的话语往往使人陷入云遮雾罩中,弄不清说话者的起初含义,给交往增加麻烦。
如果一个公司里有两个大卫,那么你打电话要找大卫,必须明确说出是哪个大卫,做什么工作的,或哪个地方来的,不然,给你带话的人就会不知所从。
其次,说话时必须使你的内容有足够的信息量。
信息量不够的语言也会给人造成不知所云的感觉。信息量不够,就是话语表达不完全,或者只说了半截话。要使对方明白,你必须加大信息量,使你的语言让人足以听明白为止。
再次,说话要有顺序。
造成信息传递不到位的情况之一就是说话颠三倒四,前后倒错。
比如你去找一位素不相识的朋友的朋友,见到他本人后你要自我介绍,然后再说明来意,这才是合理的顺序。如果你颠三倒四,不加考虑就告诉他你找他干什么,然后才像忘了什么似的作自我介绍,这时的情况恐怕已经相当糟糕了。
关于质问
成功者告诫道:“别用质问的语气说话!”因为质问语气,极易导致双方的不快,引起争论。
谦虚、诚实、坦诚、尊敬别人,是谈话成功的必备条件。如果在谈话中,不恪守以上原则,对对方进行刁难,以逞自己一时之快,这样,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马克斯威尔·马尔兹曾说:“自我尊重的最大秘密是:开始多欣赏别人,对任何人都要有所尊敬。”不尊重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而且人人都有自尊,你不希望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别人也不希望你伤害他的自尊心,这是一个道理。
即使在两人出现争执时,如果你想使对方对你心悦诚服,那么,越是在意见出现较大分歧的时候,你越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不可用质问的语气说话,否则一定会引来不快。有时,表面上看你用质问的语气使他哑口无言,好像他失败了,但实际上他一定会怀恨在心,在某个适当的时候,他也会这样对付你,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
谈话时习惯质问别人的人,一定是胸襟狭窄,吹毛求疵,喜欢与人为难;有的则是性情古怪,所以,仅仅是一般性的谈话,也可以显出他的品格。
质问语气一般用在法庭上比较合适,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可不必如此。如果你觉得对方说错了,你可以把你的看法表达出来,而不必使用质问的语气让人觉得难堪。
对答如流的绝技
答问,是指在交际场合中进行的一问一答,是一种随意性很强的以回答对方所提问题为主的一种即席式发言,所以,它需要回答者有灵敏的反应、迅速而善于组织语言的才华。
它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