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无数个无知画出来的一个个由小到大、逐渐扩延的圆圈。而,生命最古老的价值就在于成长、在于走出无知和能够睁开智慧的眼睛。
1走在生命的过程中,你必须完成人类进化至今经历过的所有里程。原始意义的你,其实很简单,没有形体,没有生命,没有感觉,只是脾气性格相投、心灵追求相似、彼此相互仰慕的两个爱心的相遇。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伸展,也许是某个仪式的隆重开始或结束,你在融融的氛围中,为了自己的生存,已经历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竞争中,你已经是你父亲无数传递生命的基本单元中最健康、最快乐、最具活力的一个与你母亲传递生命基本单元相结合的产物。
至于人们的父母,其实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代表着二十亿年来人类生存竞争的最高峰。每一个生命的孕育,既是人类高尚****相悦的结晶,也是生命步入第一次激烈竞争的伟大胜利。
当细胞的分裂,让你从“有物混成”的一粒生命的种子,先演变成鱼类的样子,在一种适合的液体中徜徉。尔后,再让你演化成为猴子似的外表,去感受生命进化的艰辛。然后,才能逐渐显现出人类最基本的特征。直到你经历了十个月的结胎之战,并且坚强、勇敢地被娩离母体后,你才紧攒着两个鲜艳的小拳头,啼叫着来到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便是你生命的第二次胜利。
由爱结晶、“化蛹为蝶”的两次考验,已经决定了你天生是一个生命的优胜者。以后的任何困难、任何挫折,与这两次考验比起来,能算得了什么呢!不过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2“人”,这个字,写起来的确很简单,只有一撇一捺。但,作为一个实体要真正成长起来,就必须除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外,还得加上许许多多的缘分和机遇。
就如同一粒种子一样,必须具备一定的温度、湿度和环境才能发芽,必须以旺盛的生命力挤开泥土的约束才能破土而出。要是机遇不佳,正好有一块石头横压其上,还必须绕很多弯路才能看到阳光和彩霞。
当你在空气中摇曳的时候,还要面对季节的考验;出土太早你会受到寒冷的袭击,出来得太晚你将失去延续生命的机会;你可能还要面临畜啃虫咬的痛苦,机会好点的话可以继续生发。一旦不巧被连根拔掉,你的道路也就走到了尽头。
生命的规律在于成长,成长的过程必然开花。这时的日子是绚烂多彩的。蜜蜂会来向你祝贺,但却带走你的花蜜;蝴蝶会来向你道喜,也会从中得到自己的需要;或许狗熊也来凑凑热闹,在你的面庞上留下哈喇子,滴尽龌龊。
或许,有人对你感兴趣了,一把把你摘下,用来装扮自己的容颜。所以,很多时候,美的诞生,尽管可以吸引许多赞誉和青睐,也可能招来杀身的灾祸或践踏!因此,真正能够开花,并结出硕果的也只有托靠机遇和缘分了。
可见,人这一生和一粒种子是多么的相像啊!
3从一粒种子的观照中脱离,可以得到一种启示。直面现实的生活,激烈的竞争和不尽的压力,以及时光和生命不可重复的告诫,都一再地提示我们,不能适应环境、不会掌握未知的东西,去实现人的生存与价值就是一句空话。
当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分工逼着你在某一领域或某个方面具有“专”的才能时,你就不得不竭尽全力,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大去钻研、去成就,有时甚至必须付出一生的代价。
而,当你集中于某个方向,专心致志地前行的时候,还有多少时间或精力去思考其他方面的事情呢?当你在某个方面有所建树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已经失去了对其他很多方面的了解、掌握和研究。同时,也就意味着你在很多方面的无知和无奈!
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像一粒种子那样集中精力学会成长、学会生存。同时,作为长辈,你得学会对后生的支持和宽容;作为晚辈,你得学会与父母亲友的相处;作为丈夫或妻子,你得学会营造夫妻敬爱、安顿老幼的氛围;作为朋友,你还得学会真诚以待和往来坦荡的胸怀。
从事文字工作的,你得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识;专事理工的,你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只要你吃饭穿衣,天文地理就没有多余的知识,文史经哲就没有不用的道理。
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弥厚和生活的不断富足,人们需求的内容,越来越宽泛,越来越多样化。而现实的满足程度远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没有对自身需求的合理性、控制度进行过理性的思考,凭感觉生活、靠激情做人、等缘分降临、盼机遇垂青的梦呓,一直真实地左右着许多无知的脑袋和木讷的表情。
因此,不管你是名家学者也好,还是寻常百姓也罢;不管你是求生存也好,还是干事业也罢;不管你有什么目的和动机———只要你是人,你就时刻都面临着一个个两难的选择。
比如:既要学会专,又得做到博;既要学会爱,又得了解恨;既要能够善,又会识别恶;既能辨别真,又可发现伪;既要看得高而远,又得脚踏实地不空想;既要人生境界化、激情化,又要生活宽裕富足、雅而不俗;既要卿卿我我、恩爱相守,又想若即若离、不受约束。
而,人生不过是一片飘落的树叶,生命又是如此地短暂匆忙,既要这又要那,可能吗?!
4当人们从理想主义的藩篱中挣脱出来以后,现实的天空常常就会把条件反射的波光荡漾,并且让无情地转换,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偏激的理性回归。
毫无疑问,人类是自然的儿女,同时也是人类自己的产物。当我们的肉体以一代又一代生命递进的形式,去不断传承智慧、飞跃进步的时候,人类的精神之柱或文明的脚步也在以文化的山脉体系为载体,向后逶迤着一个个让人辗转反侧、值得倾心的波峰与谷底。
步入一个梯度,也许就应该把看到的风景慨叹或恩赞;经历一段人生的游走,多会产生不少回眸和悟觉。而掩映其中的,要么是无所事事的光阴虚掷或基本行走,要么是“平凡生活,积极人生”的刻意理念或追求。有时候,个体的解读只不过是每个人对此的概念或定义不同而已,但大体的事实却是谁也改变不了事实的大体。
一直相信办法会比困惑多,所以,总是不知停歇地一边行走,一边思考着。就是想把某种现象参透,也试图给以个性的解答或上进的应对。但,这确实既是一个让人必须浪费不少心智或口舌的人格或人学问题,也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不能回避的自我修炼提升问题。
不可否认,有时候有些人昂首挺胸地站着,影子却横亘在自己的脚下;有的人,看似佝偻着弯曲的腰身,其实却在攀缘着不断的高耸。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令人心动的风景,不由人的现实却常常就在后面,默默地左右着一种趋势、一种更加内含本质的客观的方位,连一句话也不说。能有什么办法呢?!
很是赞同一个朋友用珍珠比喻人生的说法。走在路上的生命,只要是眼睛睁开的,就不可能揉不进一粒沙子,也不可能没有不受伤的故事。而,沙子之于伤痛,完全可以通过外科手术的办法来去除,也可敷之以生命最有价值的体液来包裹。两者的结果(疗伤)虽然都一样,区别却在于后者诞生了斑斓夺目、定惊安神、比生命更有含义的珍珠。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导一个生命对待周围、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完全可以亮出一个考问和发现内心世界、灵魂天地的尺度。
5漫步汗牛充栋的经典,关键是要走向可以受到鼓舞的未来;关门攀缘于思想逶迤书斋的巅峰,不如抬腿走进现实心灵的山水。而,带着脚板迈出的力量,去完成对人类文化、各个文明的宏观思考,或许更具有个体牵引的价值。
2006年10月21日上午,在人民会堂聆听了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华文化的光荣与缺憾》的演讲,感触颇多。透过遥远的变焦镜头,留下了先生的许多影像。扬声器不停地传递着讲坛上富有节奏、很是耐听的语言。而我却在声音之外纳闷:一个经历六旬岁月的老人,是什么让他一直饱含着青春、儒雅的学者风范与大家气度。
当我们把思绪回放于《千年一叹》的章节,牧歌于《文化苦旅》的行走,以及《山居笔记》的思考之中时,眼前就豁然开朗了许多,自我又更加谦逊了不少。对于先生用脚走出来的丰碑,引领着我等后生仰起了久久不能向下弯曲的视线。
让思考走在路上,走在躲避某种恐怖的地方,走在钙化了的文明瓦砾之中,一种来自心底的感念或歌唱,一种站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思考,就会从文明的源头把母文化的光荣与缺憾,以接近自然、接近真实、接近超越的触摸,阔然地叫无数心灵的闪电照亮,訇然地让千万个心房的雷鸣奏响。
这里,又想起了一个喜欢行走的学者型朋友。似乎没有多少光环,没有多么耀目,但却经常很是勤奋和执著地徜徉于足下的远行与对人生或生活的思索与提炼。一直以来不能梳理出其中的含义,却常常被某种简单的抽象给予武断的裁定。聆听余秋雨的演讲,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也从更深的层次感悟到一个搏动的心魂。
走近余秋雨,虽然只有几个小时的光景,而脉搏一旦被先生激活,恐怕就会产生久久不能自已的波澜。这,对于一个平凡而又有些进取的草根心灵来说,无疑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
我们应该自豪,自己能够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营造的浓厚氛围中不断受益、终生领悟,时时把渺小、无知的自我突破,去步入新的更高层次的境界;我们还应该怀着谦逊的心态,自豪和感激那些传承、广大中华文化的脊梁和丰碑。
什么叫文化?先生讲,“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最终沉淀为人格”后,“真正的文化就会向需要你的人类走去”。
深秋的窗外,冷雨淅淅沥沥地击打着,地上鼓起无数的水泡,画出很多不断扩大了的圆圈;树下,涨满了金黄的叶子,把色彩浮游于这一片、那一摊零散的积水上面,映向了不知道的远处。
一直走在无知环绕的道路上,尽管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试图走出无知,实际上,人们永远走不出无知,但,却可以走出一种视线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