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120

第120章 发现·发掘·发挥

新闻事件是个客观存在,但对许多人来说,是只见“事件”,不见“新闻”———只知道有某件事,却不知道某件事中是否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有多大。因此,要把新闻事件变成新闻作品,还需要敏锐的发现力。记者应该善于在别人忽视的事物中发现新闻。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能发现其中的新闻价值,就是一个称职的记者;什么也未发现,就很难说是称职的记者。水平的差别,就在这方面展示出来。可见,不断培养、提高自己的发现力,应该成为记者的不懈追求。

但光有发现力还不行。人们最初的发现,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而表面现象有时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有的甚至与本质毫无联系,有的表面现象其实是假相。如果不加分析、盲目轻信就会上当受骗。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发现新闻仅是第一步,紧接着还要发掘出事物的本质和其中的新闻价值。不发掘,就看不到事物中所蕴藏的深层意义和社会价值,当然也就不会将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来。而这种发掘,需要调动记者各方面的知识和积累,需要记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掘得充分了,写作就有基础了。未发掘出该发掘的东西,就不可能写出精品佳作。

在动笔写作时,需要充分发挥现有材料的作用,更好地表现主题。材料是“死”的,但在使用时要尽力“活用”。材料与材料之间往往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如果找不出这种内在联系,只是一味地堆砌材料,那就不仅毫无益处,反而让人感到烦琐、乏味。有说服力的材料,可以以一当十,没有说服力的东西十不抵一。这里面需要记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屋建瓴地驾驭题材。采写新闻,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也需要记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篇作品中,记者融未融进聪明才智是大不一样的,读者也是能够感受出来的。

发现、发掘、发挥,是新闻采写活动中相互连接的链条,其中前一个又是后一个的基础。只有每个链条都到位了,最终才能写出好作品。究竟如何发现、怎样发掘、何以发挥,还要视具体素材、具体体裁而定,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

资深记者应该活跃在采访第一线

研究员应该坚守在科研岗位,大学教授应该站在讲台上,主任医师应该坚持上门诊。资深记者呢,应该活跃在采访第一线。只有这样,他们的学术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他们的知识水平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对事业发展有利,对他们本人也有利。

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在采访一线,在很多场合,都很难看到资深记者的身影,活跃在采访现场的,多是刚出校门的年轻记者,职称高的、年龄大的记者很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有些记者一评上高级职称,就脱离采访一线,谋个官位或闲差,甚至就此搁笔、封笔了;有些资深记者一有了“官衔”,就把自己“束之高阁”了,认为写稿那是“小记者”们的事,“宰鸡焉用牛刀?”有些资深记者有了高级职称或上了几岁年纪,就不愿再与年轻记者在一起采访了,觉得和年轻记者同样采访、同样写稿没有“面子”。有的年长记者看到有些场合全是年轻记者,就不愿坐在那里,为了避免“尴尬”,宁肯放弃出席的机会。有的记者面对年龄比自己轻、地位却比自己高或后来者居上的采访对象,就心理失衡,不愿正面接触,似乎自己还在一线采访是件丢人的事。

有一位本来很能写、也确实写出过不少好稿的记者,评上高级职称没几天,就“退居幕后”了,报上再也难见他的名字,而此时他不过四十岁左右。还有一位业务不错的记者,现在倒还很活跃,写稿也不少。他目前的奋斗目标是写大稿、写获奖稿,为自己评高级职称增添砝码。他毫不隐讳地说,我现在就是为评职称而努力。一旦评上了,我就可以提条件,不在一线采访了。

我为此感到悲哀。如果评上高级职称就为了离开采访一线、评上了高级职称就一定要离开采访一线,那么这个职称还有多少积极意义呢?高级职称的作用又怎能体现呢?难道它仅仅退化为一种荣誉待遇、一种讨价的资本吗?

新闻工作,是一种常干常新的工作。需要干到老、学到老,谁也达不到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程度。即使评上了高级职称的人,也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还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如果评上了高级职称,就觉得船靠码头车靠站,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高枕无忧,那是很可悲、很可笑、很可怜的。这样的人即使评上了高级职称,也不一定是优秀记者!

现在,新闻稿件的质量普遍不高,许多媒体上的差错不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深记者脱离了采访一线,大量稿件出自于涉世不深、初学乍练、缺乏经验的年轻记者之手。资深记者没有起到言传身教、传帮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深记者在一线采访,就更具有多重意义。资深记者活跃在采访一线,不仅不是人才的浪费,而且是人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如果一个优秀记者始终没有离开采访一线,那他可以写出多少名篇佳作?如果过早地离开采访一线,那么很多事都无从谈起,这对新闻事业、对他们本人该是个多大的损失!

记者不是官员,尽管有些记者是有“级别”的。这个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职业没有多少可比性。记者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与其他行业、特别是与行政官员攀比。记者应该少一些虚荣,多一些自尊;少一些世俗偏见,多一些潇洒超脱;少考虑一些个人得失,多考虑一些社会责任。要想不被人轻视,首先是要自己尊重自己。依我看,资深记者活跃在采访一线,不但不应该被嘲笑,而且应该被尊重。如果多数资深记者都能活跃在采访一线,那么资深记者本人幸甚,新闻事业幸甚!

我们应该向资深记者发出倡议:为了神圣的新闻事业,也为了自己写出更多的名篇佳作,请深入到采访一线建功立业!

(原载《法制新闻界》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