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眼力,有什么样的眼力,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对一个记者则更是影响大。
当年,甘肃武威出上了一批精美的汉代铜马,其中一匹一蹄踏飞燕、三蹄腾空的奔马摆放其中,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后来,著名学者郭沫若来到这里,有关人员请他鉴赏这批文物。郭沫若从这为数众多的铜马中一眼就发现了这匹铜奔马,指出它的不同寻常之处和独特魅力,令人折服。后来这匹马就“脱颖而出”“身价倍增”,成为我国旅游的标志。为什么郭沫若会有这样的眼力?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看过这匹铜马,却没有发现它的独特的价值?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辽宁省大贪官慕绥新在没有暴露前,有一位香港记者只与他见过一面就发现他是贪官。据说,这位记者还在报上公开点了出来。他的依据就是慕绥新一身的“行头”全是名牌,总价高达数万元,这些绝不可能是自己花钱买的。当时,有许多记者与慕绥新见面,在此前后与慕绥新有过接触的记者也不少,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进而判断出他是个贪官呢?难道我们的记者都没有眼睛、不会观察吗?
此事值得我们思考。
没有敏锐洞察力的记者,很难成为优秀记者。
优秀记者的眼光应该是很“毒”的。他通过正面看见侧面、背面,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通过一个细节发现人物的精神,通过一个苗头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人大会上吸烟,有位人大代表请人递条子上去,劝邓小平不要吸烟。邓小平虚心接受批评,看见条子就把烟灭掉了。这是发生在很短时间内的细小动作,但还是逃不脱记者敏锐的目光,迅速报道出来。三年前,在全国人大、政协换届会上,有人发现本届当选的副委员长和政协副主席比以往少了许多,便迅速写成述评《“两会”为减“副”作表率》,受到读者好评。作者敏锐的目光令人敬佩。针对每年植树季节有人摆花架子的状况,有人写了一篇文章《植树请从挖坑开始》。真是一针见血,痛快淋漓。这样的文章,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有了独到的眼光,才能写出独到的佳作。
我们应该磨炼自己的眼光,不断提高自己的发现力、洞察力、判断力、透视力。
那么,记者如何才能有个好眼力呢?
据说,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在八卦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才炼成的。郭沫若能在那么多的铜马中发现那匹价值连城的铜奔马,靠的是他扎实深厚的功底。那位香港记者能从慕绥新的行头和做派上判断他是贪官,靠的是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对名牌服装的了解。一个优秀记者的洞察力,离不开理论修养、专业知识和深入思考。当然,这里边少不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吧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追求的记者的不懈追求。
(原载《新闻研究》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