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什么?有时是‘座上宾’,有时是‘三孙子’!”这是一位老记者的感慨。当然,这里面带有一些偏激情绪,但也道出了记者常会遇到的两种对比鲜明的境遇。
新闻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确实有它的特殊性。记者什么场合都要经历,什么人都要接触,什么境况都要面对。有时,记者被尊为上宾,有人邀请,有人欢送,有人款待,有人陪同;有时,记者又被人驱赶、围攻、恐吓甚至殴打,吃不上饭、住不上房,面对的是一张张冷酷、轻蔑、仇视的脸。在这种巨大反差面前,有人心理失衡了,把握不住自己了:当被人尊宠时,忘乎所以,摆起臭架子,耍派摆谱,仿佛自己真成了“无冕之王”;当被别人贬损时,又自惭形秽,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感叹记者这碗饭真不是人吃的,甚至萌生“去意”。
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也都是极为有害的。新闻工作是以全社会为自己的工作对象的:采访线索来源于社会;发表的新闻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这种性质决定谁都可能成为记者采访的对象,谁都可能成为记者所提供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和服务对象。对记者的采访对象来说,就不能有高低贵贱之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从满腹经纶的科学家到刚入学的儿童,如果一旦成为采访对象,记者就应一视同仁,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就都不可少,在比自己级别高得多、学问大得多的采访对象面前,不要妄自菲薄、畏首畏尾、谦卑谄媚;在平民百姓面前,也不要盛气凌人、漫不经心,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意气用事、不看人下菜。既能正确对待别人的“礼遇”,又能经得起别人的贬损。不论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都不动摇敬业精神。
其实,记者采访的是新闻,目的是了解到想了解的情况,何必要管对方的级别和地位!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只是为了判断他能提供哪些情况、能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增强采访的针对性,取得更佳的采访效果,仅此而已。与采访对象比高低又有什么意义呢?
记者,首先应对新闻工作有个正确的认识,其次还要对自己有个正确认识,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攀比。记者,就是记者,自己应时时明确自己的身份,不要让身份以外的东西左右自己的言行。曾有个老记者被请上他不该上的主席台,引得台下人议论纷纷。还有一次,会议安排几位比台下一位记者级别低的人上主席台,气得这名记者拂袖而去。其实,这又何必呢?记者摆正自己的位置就不会徒增烦恼。
既然选择了记者的职业,就应当坦然面对各种局面,宠辱不惊、处之泰然,时时处处表现出人民记者应有的大家风范。
(原载《新闻研究》200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