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124

第124章 当一个新时代的“卫道士”

2010年11月下旬,《光明日报》刊登了“从手写汉字看文化传承”的系列报道。汉字书写中的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光明日报》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也为此感到欣慰。

这里,之所以用了“再次”二字,是因为这并不是《光明日报》第一次关注汉字书写问题,我本人就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这方面的报道和言论。早在20多年前,我就对大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问题表示过忧虑,并在《光明日报》二版头条的位置作过报道。2008年7月7日,《光明日报》刊发了我采写的报道《中国人写汉字不该“惨不忍睹”》,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五六十家网站和报刊作了转载,许多读者就此发表评论,有人专门给记者写信、寄资料发表感想,有人甚至对自己的书写水平进行了反省。为此,我又于7月18日写出了后续报道《“没有任何理由不写好汉字!”》,再次引起社会关注。2009年2月12日,我又就此写了一篇“光明时评”《且慢告别纸和笔》,针对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新问题,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篇言论,又被许多报刊、网站转载,还在《光明日报》年度好新闻评比中获奖。但是,我感到仅仅有这些社会反响还不够,还应该继续努力,为提高全民族的书写水平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2010年年初,在宁夏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我作为自治区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提案,内容就是希望在教师和公务员中开展书法达标和书法竞赛活动。而我此前就此采访过的宁夏文联主席、宁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郑歌平也提出了重视书法的提案。我的提案立即引起当地媒体的重视。《宁夏日报》在报道中称我与郑歌平“不谋而合”,“呼唤书法重归生活”。报道中引述了我以往报道中的话,还特别点到:“庄电一没有提供电子提案,特意提交了手写提案。”几个月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含公务员局)给我寄来答复,称赞我的提案很好,决定采纳。这让我十分高兴:我又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事后,曾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为何要为此做了这么多文章?也有人问我:你是如何练就自己的新闻眼光、发现那么多问题并且作出自己的独家报道的?

我回答:并不是我比别人高明,我也没有先见之明,但我确实是始终带着社会责任感来观察社会、反映问题、针砭时弊的。如果说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我的秘密武器就是社会责任感!

南唐宰相冯延巳在《谒金门》词中写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时成为人人赞赏的名句,南唐中主李璟对此有点“嫉妒”,问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风“吹皱一池春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一般人没有多大关系,但词人观察到了,就写成了流传后世的诗句。对于记者来说,也应具备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因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与记者有关。作为一个巨轮塔尖上的瞭望者,记者有责任瞭望一切,并把自己观察到的、需要全船注意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告诉人们,从而拨正航向、抓住时机、避免失误、减少损失,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也是社会赋予记者的神圣使命。

我想当一个新时代的“卫道士”:我以敏感的神经观察社会、以挑剔的视角发现问题、以忧国忧民的情怀诉诸笔端,只要是愚昧落后的、有违公共道德的、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影响和谐进步的,一经发现,我就要采写。对假恶丑,我始终充满着愤恨。看见不顺眼的事,就要说三道四,就想管一管。一篇不行,我就写第二篇、第三篇,使出浑身解数,一直到自己能力用尽、问题彻底解决为止。相反,对社会中的真善美,我则尽力给予歌颂和弘扬。

20多年来,我就是怀着这种社会责任感来当记者的。

在我采写的这类稿件中,有的题材很小且都是我从生活中观察到的:看见有些人在城市大街上烧纸,我感觉这是污染环境、糟蹋财富、宣扬迷信,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为此,我不仅写过《大街上烧纸,这样祭奠亲人不文明》《可否文明祭祀?》等多篇报道,而且向自治区政协提交了提案。有关部门对我的提案很重视,采取了有效的治理措施。后来,自治区政协还把我的这份提案评为优秀提案,自治区九届政协第三次大会的提案工作报告中,用了较长的篇幅提到这份提案。现在,这种不文明行为已大为减少。同样的,我对正月初五“倒穷土”的陋习大声说“不”,写出了《初五“倒穷土”的陋习不该再延续下去了》;对个别人乘车不讲公共道德,我采写了《一个由个人卫生引出的公德话题》;针对会场上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我写了《“会场文明”: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提倡会场文明:关系你我他》《手机、传呼机沦为搅乱会场的罪魁祸首?》针对商品的虚假包装、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我写了《虚假包装失诚信》《商品包装,有多少是恰如其分》《过度包装糟蹋社会财富》《商品包装岂能用“障眼法”》《“用完就扔”:不该成为时尚》《莫把“一次性”当时尚》。其中,《“用完就扔”:不该成为时尚》还被中宣部评为主题宣传好新闻一等奖。就在我的有关稿件刊发几个月后,国务院下发了“限塑令”。在飞机上“享用”“丰富”的午餐,我发现多种包装材料,写出了《客机上能否少制造点垃圾?》(获《光明日报》年度好新闻二等奖)、《航空食品能否再简单、再实惠些?》引起广泛共鸣,也引起民航部门的重视。“燎干”,是一些地方延续上千年的习俗,我也是在下乡采访时偶然发现的。虽是旧俗也从没有人提出过异议,但在我看来,它不仅有迷信色彩、火灾隐患,而且对生态环境构成不小的破坏,所以,我发出了改改这个旧习俗的呼声,得到当地的积极响应。现在,“燎干”得到有效遏制,而我的报道也在全国性环保好新闻评比中获了奖。在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我了解到参观博物馆的人很少,与参观其他景点反差很大,就采写了《旅游不要冷落了博物馆》。而看到宁夏展览馆一条剪彩的红绸剪了接、接了剪、剪了再接,多次使用,我则给予充分肯定。看到有的捐赠活动简朴务实、不摆花架子,我也不吝笔墨、大加赞扬。我因此采写的《不落俗套的捐赠仪式》也受到广泛称赞。

我也发现过许多重大题材,并且毫不顾忌地作出了报道。一个时期以来,某些地区以过度让利、廉价卖地、减免税收等手段招商引资,导致一场旷日持久的优惠政策大战。这种优惠政策大战,有越权行为,有的损伤了国家利益、全局利益,我为此采写了《优惠政策大战可以休矣!》《刹刹乱定优惠政策风》《注意“只给政策不给钱”的背面》《清理优惠政策,维护全局利益》等多篇稿件。针对迎来送往中存在的问题,我采写了《迎来送往:基层难堪事》《西北这么穷,为什么还要这么铺张?》《迎来送往:莫搞庸俗化》。针对轮流坐庄的行会、片会泛滥成灾问题,我先后采写了《该控制一下行会、片会了!》《轮流做东会,轮到几时休?》《会议都“货真价实”吗?》《莫往会议里“注水”》《挤干会议的水分》《会议开支有谱没谱?》《也该关注一下会议质量问题》等多篇旗帜鲜明、针砭时弊的稿件。退耕还林是国家在西部省区推行的生态工程,备受关注。在工程还有两年就要结束的时刻,我深入退耕还林地区采访写出长篇通讯《退耕还林:补贴到期之后怎么办》,对国家延续政策、避免重蹈覆辙,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补贴因此再延续8年,老百姓也因此舒展了眉头。我的这篇报道也获得了关注森林奖一等奖。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我采写了长篇报道《谁该对青少年体质下降负责?》引起广泛关注。

当然,我发现并采写更多的还是题材不大不小的,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如:《领导人的讲话稿该由谁写?》《这些讲话稿怎么有点八股味?》《社会募捐不能过多过滥》《乡镇文化站不能变成空壳》《企业怎能经得起如此骚扰?》《能否少出点洋相?》(针对在公开场合说错话、读错字现象)《这里公路收费站多且乱》《愚昧消费:农民自背的包袱》《厚葬是一种愚昧消费》《这样的愚昧消费该管一管》《高校收费应充分考虑生源区域因素》《副县长也需要配秘书?》《引黄灌区入不敷出的水价该动一动了!》《“大马拉小车”问题不能再拖下去了》《莫让评奖变了味》《变味的“奖”有害》《理事,您常理事吗?》《如此“政绩”要不得!》《该留下什么样的“政绩”?》《也该给“摸奖”定个谱》《查查“出书”“入典”“评奖”中的“猫腻”》《这样的“名人录”有何价值?》《短期行为:社会发展的最大隐患》《发“热”是一种病态》《浮躁:急功近利幼稚病》《“下海热”该降温了》《全民经商是国之不幸》《“办班”该规范了》《家庭“方城大战”也要节制》《学校创收不能瞄准学生的口袋》《是是非非话收费》《要银子不要林子,如此开店不足取》《版面费,收不得!》《人才流动应合理有序》《影视帝王后妃热何时降温?》《出版无人看的书,干啥?》《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保护法“硬”起来》《警惕对文物的“建设性破坏”》《店名何必对“皇”“王”一往情深》《取名当随时代》《解脱大学校长》《机关工作也要讲效益》《推诿扯皮:机关工作的顽症》《农家子弟求学:一个沉重的话题》《地界迎送何时了?》《迎送何必到边界?》《四十分钟节目三分之二退席宁夏春节团拜会上不该出现的一幕》《形形色色的街头骗子》《“媚下”也是一种腐败》《“演讲费”也该有个谱》《农村群众文化再也不能滑坡了!》《企业怎经得起如此“骚扰”?》《“吃偏饭”,对孩子成长不利》《公路收费都是天经地义的吗?》《公路治乱需换个思路》《传统节日不能只剩下吃》《“年轻”的建筑物为何“死于非命”》《能否让建筑物“寿终正寝”?》《领导干部任期还应有“下限”》《解决“老大难”,不能都等着“老大”》《刹一刹图书过度奢华风》《不能让“小动作”随意“动作”》《文艺演出不该忽略创作人员》《应酬过多非好事》《不要念念不忘自己的级别》……这里举的例子很多,但也只是我这类稿件中的一小部分,其中有我20多年前采写的,也有最近刚刚写成的。之所以举了这么多的例子,是想说明:我一直是坚持这么做的,而且关注的领域十分广阔。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一一介绍,但从这些题目中,可以看出我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我都给予了关注,只要能够出手的我都要“一试身手”。

20多年,我一直这样睁大眼睛观察、乐此不疲地采写。睁大眼睛观察、静下心来思考、深思熟虑后动笔,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从没有为此后悔过。也许有人会认为我管得太宽、手伸得太长、甚至有点杞人忧天、自作多情:一个小小的记者,谁让你管那么多事?何必要自我“逞能”?这些是你该管的吗?你能管得了吗?

也许,像我这样爱“管闲事”的记者真的不多。但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在“管闲事”,从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一向认为:记者的能力固然很有限,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有多大的力就使多大的力!

对“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会关注;对“昨夜西风凋碧树”“春江水暖”我也会感知。我认为所有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有关的事都与自己息息相关,我都应该关注、都应该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这种工作状态也让我很充实、很享受。

当一个社会文明的“卫道士”,让我发现了许多新闻线索、写出了许多独家新闻,我也有很多收获,尝到了别人没有尝到的乐趣,看到了工作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当然,我的探索还是肤浅的、初步的,也有很多疏漏,有些问题抓得不一定准、反映得也不一定深刻、也不是特别及时,还有很多重要问题我没能反映出来、给出答案,这也正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这个“卫道士”,我还要继续当下去。

(原载《今传媒》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