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125

第125章 难忘的采访难得的收获

“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活动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而那段工作经历我仍然历历在目。作为参加这项活动的一名普通记者,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向其他记者学习。

我是《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者。我所在的记者站仅有我一人,平时总有大量工作难以脱身,也很少跨省区到外地采访。这次我接到报社的通知,既感到兴奋又感到不安。兴奋的是,报社让我参加这么重要的采访活动,这是对我的很大信任。我跃跃欲试,恨不得很快投入采访活动;不安的是,我自己水平有限,能胜任这项重要的工作吗?虽然当时不论是记者站还是家里都有许多事急着要办,但我还是全部放下,全力以赴投入新的工作。这是一次最深入的采访。“三个代表在基层”,我们的采访活动也主要在基层。特定的报道任务,把我们引向了以往很少有记者到过的基层。我所在的第五组在陕西、河南、宁夏三省区采访。在近一个月时间里,我们顶烈日、冒风雨、走乡间、下农田、钻山沟、探温棚、进羊圈、宿荒山、访村部、走农家,听农民讲体会,看农民演现代戏,凭吊革命先烈、采访革命先烈的后代,了解最基层的声音,基本活动都在基层。这也正体现了中宣部对我们的要求。像这样长时间地深入采访,在我近20年的记者生涯中是不多的。这次采访,是名副其实地深入采访。我们不仅“身”入了,而且“心”也入了,因而收获很大。

这也是一次艰苦的采访。到基层采访,注定要比到其他地区采访要辛苦一些。为了赶赴一个采访点,我们有时要驱车数小时,在乡间土路上颠簸;为了寻找报道线索,我们常常听取各种介绍,有时一听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发现新闻亮点,我们经常阅读数万字的材料;为了抢发稿时间,我们常常写稿到深夜。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我们这个组从陕西转向河南时乘了一夜火车,到达郑州时才凌晨5点。从河南到宁夏,我们又是连夜赶路,到达银川的住处时已是零点以后。第二天上午,大家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对我来说,真正的艰苦还不是这些。如何才能不辜负中宣部的重托和报社的信任,保质保量地完成报道任务?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鲜明、深刻的主题?我心里没底。我虽然当过近20年的《光明日报》记者,发表过数千篇各类作品并有百余件作品获奖,我本人也获得过宁夏“十佳”、全国“百佳”、自治区劳模等多种荣誉称号,但我自始至终感觉这次采访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担心自己水平有限,完成不好任务。因为这次采访与以往的采访都不相同:它的政治性很强,要求也很高。“三个代表”极为重要,“三个代表在基层”的采访活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所作的采访将载入史册,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辱使命。

这又是一次时间和精力都投入最多的采访。从采访一开始,我就与同组的本报年轻记者练玉春相约:一定要精诚合作,尽最大努力写好每一篇稿件!

《杨家岭人的笑声》是我们合发的第一篇,这是从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大量素材中筛选出来的。之所以要写这一篇,是因为它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采访一结束,我便连夜赶稿,一下子就写了两千多字,虽然作了一些修改,但我自己并不满意。如何才能写得更生动、更感人呢?我躺在床上辗转思考,一夜难眠。最后终于选准切入点:以“笑声”贯穿全篇。通过写笑声来展示杨家岭的巨变和杨家岭人崭新的精神风貌。稿件写好后,我又征求练玉春的意见,然后才发回报社。由练玉春执笔完成的《“村干部学了‘三个代表’好着哩”》,也是经过我们俩人多次研究、推敲过的。

而我们在《闺女:娘家挽留你》一文中所花的心血则更多。在河南省漯河市采访时,我们听到郭寺村群众自发组织巡逻队,在夜里为市妇联两名年轻漂亮的女驻村工作队队员轮流站岗守夜的感人事迹,便饶有兴趣地深入村里去采访。这次采访十分深入。村民们越讲越多,我们越记越详细;村民们越说越动情,我们越听越感动。采访结束时,天已很晚了,村民们意犹未尽,要为记者表演她们在驻村工作队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她为什么不离婚》。开始看时,我还面带微笑,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心情便随着剧情变化而变化,最后竟同在场的其他人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同时,我也为一个村剧团能排演出这么高质量的剧目而感到高兴,从中我也看出了工作队的工作成绩。我们还了解到,当工作队要撤离时,乡亲们依依不舍,要送面锦旗表表心意。多少题词都被否决了。最后乡亲们都看好这一句:“闺女:娘家挽留你”。许多感人的事迹驱动着我们手中的这支笔,我们只恨自己这支笔太笨拙。按说,这次采访足可以写一篇五六千字的长篇通讯,但栏目容量有限,我们只能写1000字。为此,我们花了许多心血。为了这1000字的东西,我和练玉春写下的草稿却有近万字。编辑部对此稿虽然给予了关照并且作了转版处理,但也只能发出千余字。

老实说,我已很久未这样投入地写作、这样反复地修改、这样认真地对待一篇稿件了。

这还是一次难忘的采访。采访中,我们去过许多从未去过的地方;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有许多新收获。在我们第五组,十几名记者从陌生到熟悉,到后来结下深厚的情谊。大家有分工、有合作,有分散、有集中,亲密无间,相处融洽。组长于绍良同志作风民主,充分尊重每位同志的意见,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其他记者思想敏锐、业务精湛、工作积极、各有所长。

对我们《光明日报》来说,这次共抽调15名业务精、作风正的记者,发稿数十篇。几乎每篇稿件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都得到编辑部的精心处理,都凝聚着从报社领导到普通编采人员的心血,因而都给读者和我们这些采写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更是一次收获颇丰的采访。采访中,我们接触了许多先进人物,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闪光点,找到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可以说,采访的过程,就是我们心灵净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加深对“三个代表”理解和认识的过程。

我长期在记者站工作,平时的采访活动多是独来独往,与同行的交流较少,对自己的缺点不足看得也不透。这次集体出去,就一个主题采访,为我提供了一个发现自己不足、进而向别人学习的机会。在第五采访组里,我的年龄最大、新闻工龄也较长,但我感到后生可畏,需要向年轻记者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同样出去采访,有人抓到了“活鱼”,有人捡的全是“死鱼”;面对相同的题材,有人这样写,有人那样写,效果大不相同。正是通过这些对比,使我看到了别人的长处,找到了自己的短处,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次采访使我感到,“三个代表”已经深入人心。中宣部组织这次大型采访活动,把记者引向基层,既反映了基层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真实情况,也使许多记者在基层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本身也是在实践“三个代表”的精神。

这次深入基层采访,使我有一个突出的感觉: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基层总有记者写不完的东西。那些浮在上面、只会吃别人嚼过的馍、用二手三手材料做文章的记者是没有出息的,那些只会跟风、起哄、炒新闻的人是渺小可笑的,那些只会跟在文娱明星屁股后面讨点残羹剩饭的记者是受人鄙视的,那种几家、乃至几十家新闻媒体争发两条没有多大社会意义的新闻的现象是十分可悲的!基层有多少东西值得反映,基层才是记者的用武之地!一个有出息的记者,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基层,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基层!

这里,请允许我借此机会感谢中宣部组织这次意义深远的采访活动,感谢光明日报社为我提供这一次学习、锻炼、提高的机会!

如果今后还有类似的采访活动,我还要积极争取参加!

谢谢大家!

(本文是在中宣部总结大会上的发言,曾被《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等报刊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