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背后的“新闻”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出人意料的是,这篇通讯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仅受到许多读者的密切关注和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的热情赞扬,而且得到中宣部的充分肯定。有关部门还多次让我介绍采写经过。一时间,“马铃薯博士”,在宁夏成为机关干部、科技和新闻工作者热议的话题。“马铃薯博士”也因此成为人们心中的明星。
回顾采写经过,我有六个“没想到”:没想到,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会点名让我采访、自治区党委督察室为此还专门发了督办文件,因为此前我跟陈建国书记接触并不多,而中央驻宁夏新闻单位和本地新闻单位有名的“笔杆子”不在少数,这个题材谁都可以写,陈书记偏偏选中了我;没想到,陈书记过去在百忙中竟看过我不少作品,并且称赞我的一些文章和报道都很有深度;没想到,通讯发表后陈书记又作出批示,不但号召宁夏科技战线广大知识分子向“马铃薯博士”学习,而且要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宁夏新闻工作者向我学习;没想到,这篇通讯会惊动光明日报社许多领导和部门,报纸会在头版头条位置配发评论和照片,隆重推出;没想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科技厅等部门那么重视,专门为此多次开会,分别组织了科技界、新闻界座谈会;没想到,当地媒体会对座谈会和我本人进行了如此密集、充分的报道。
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次“意外”的采访。因为此前我对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等人毫无了解,更不要说有采访他们的想法了。不论是他们本人,还是他们的研究课题,对我来说都是相当陌生的。因此,所有采访都是从零开始。
我是先听到宣传部领导的口头通知、后看到陈书记的批示的。在没有看到批示之前,我就迅速投入采访了。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完全领会宣传“马铃薯博士”屈冬玉的深意,但我深知,陈书记是不会随意作出这样的批示的,这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采访任务,我必须高度重视,尽最大努力完成好。
我首先到自治区农牧厅进行了采访。自治区农牧厅领导、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和与“马铃薯博士”有过密切接触的科技人员,不但向我介绍了许多情况,而且提供了不少文字材料。采访中,我多方询问,希望获取更多的有用素材。按说,凭着这些文字材料和口头介绍,我就可以写稿,而且写上几千字也不成问题。但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有人看吗?能打动人吗?按我一贯的作风,我是不会拿出自己都看不过眼的东西去应付差事的!我确信:如果不和他们本人见面、不作更深入的采访,这篇东西是写不好的。为此,我决定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再对他们进行更深入的采访。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陈书记的批示是让我宣传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一人(因为他是在屈冬玉的来信上作出的批示),但我在采访中得知:常来宁夏的还有金黎平、谢开云两位博士,许多具体工作是这两位博士做的,如果只写一个人是不全面的。为此,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和我的想法向宣传部领导作了汇报。在征得领导同意后,我决定把三个人放在一起来写。
不料,当联系采访事宜时,屈冬玉出于种种考虑竟拒绝了我的采访。在我的一再坚持之下,他才勉强答应了,但表现得并不热心。当我告诉他我到京的住处时,他明确告诉我:“我是不会到你那里去的!”我不计较他的冷漠态度,也不愿意就此放弃这次来之不易的采访机会。我仍然平静地说:“那我就到中国农科院去找你!”为了抢时间,我吃完午饭、顾不上休息就动身了,等我采访回来已是晚上7点钟了,还饿着肚子呢。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屈冬玉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我采访到了我想采访的东西。
屈冬玉告诉我,他此前曾谢绝了另外三家中央主要媒体记者的采访。他甚至扣下了一篇写好的长篇通讯。他半开玩笑地说,没想到,竟碰到我这样一个不好对付的记者。采访结束后,他一直把我送到农科院外的马路上,还说以后请我喝茶。我说,喝茶倒不必了。
有了这些采访,材料该够了吧?我觉得还不够全面。陈书记在批示中也明确要求我到屈冬玉工作的山区去采访一下。因此,回到银川后,我又去了一趟固原,采访了固原市农科所所长等人,又有新收获。至此,我才感觉可以动笔了。
就在我写完初稿时,想起屈冬玉说过的话:原宁夏农牧厅副厅长、现已调任宁夏粮食局局长的刘卉,曾与他们接触较多,可以找她了解一些情况。为了少些遗憾,我又与刘卉联系。不料,刘卉出差在外,但她一回来就主动与我联系。在她的办公室里,我不但看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而且又了解到一些感人的细节,这些内容都被我补充到写好的初稿里。
“十一”长假,当别人尽情娱乐或外出旅游时,我完成了这篇6000多字长篇通讯的初稿。《光明日报》领导对这篇通讯十分重视。总编辑苟天林同志、编委李春林同志作出明确批示。天林同志批示:“这是建国同志和自治区党委对本报、对电一同志的信任和关怀。宣传好屈冬玉等同志的事迹很有意义。”编委李春林同志在批示中不但要求评论部配发评论,而且要求总编室在一版突出安排。记者部主任宋言荣同志不仅亲自编辑、修改了这篇通讯,而且多方运筹。报社评论部按要求提前配好了评论后,报社有关负责人经过反复研究,又决定为此开辟一个新专栏:“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分子”,并把我的这篇通讯列为首篇。总编辑苟天林同志再次作出批示,对通讯、评论和策划都给予了充分肯定。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光明日报》的一个固定栏目,在此后的几个月内已连续刊发了20多篇稿件。其中多数在头版突出位置推出,有的同样也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在想,为什么报社领导与自治区党委领导不谋而合?为什么他们都对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分子如此重视?至此,我对这种宣传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新农村建设需要知识分子,新农村建设不能没有知识分子参加!知识分子不仅可以、也完全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成了我通讯的主题。
最终,《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配发评论和照片,推出了这组报道。应该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一段时间,中央主要领导的活动和国内外大事很多,但编辑部还是挤出头条位置来刊登它。这组稿件登出的第二天,报纸的宣传重点就转到文代会、作代会上去了。就是刊发的当天,中央领导同志的活动也很多,版面也异常紧张,但报社还是为它腾出了充足的版面。此举立即引起关注,报社内外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金黎平在看了送审稿后给我发来电子邮件:“你写得太好了,把我们写得太好了。我自己都被感动了。”屈冬玉也打来电话,对这组报道表示赞赏。他不但仔细地看了通讯,而且仔细看了《光明日报》的评论,称赞评论写得好。中宣部第615期“新闻阅评”称赞这篇通讯“为‘马铃薯博士’喝彩,令人鼓舞”,还称赞这篇通讯“文字生动,事例典型,把精彩画面呈现给读者,唱响了一曲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喝彩的劳动者之歌。”
所有这些,对我来说,都算是“意外”的收获了,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
看了陈建国书记关于要组织科技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认真学习“马铃薯博士”事迹和学习相关评论的批示后,我进一步明白:自治区领导是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看待这件事的。他决定宣传“马铃薯博士”这样的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具有引导、示范意义,这在当前、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是十分必要的。(2008年5月,屈冬玉出任自治区主席助理,2011年被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自治区副主席———作者注)
11月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就此召开“新闻报道与社会责任感”座谈会。根据会议安排,我在会上先介绍了采写经过。《宁夏日报》、宁夏电视台《新消息报》《银川晚报》、宁夏新闻网、《华兴时报》等新闻单位负责人围绕我的这篇通讯和我此前的工作发了言。许多发言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最后,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东东(现已调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讲话,对我有许多溢美之词。李东东还让我转达宁夏党委和她本人对光明日报社、对天林总编辑的谢意。会后,宁夏各媒体都在突出版面、突出位置对此次座谈会和我本人进行了报道。其中,宁夏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了以“小省区写出的大记者”为题、时长达4分钟的节目,《银川晚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配发照片刊发长篇通讯《高级“草根记者”的责任感》,《宁夏广播电视报》推出“封面人物”,刊登了我的大幅照片并配发文字说明。宁夏新闻网还就此组织采编人员进行了演讲比赛。
12月6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科技厅联合召开座谈会,向三位“马铃薯博士学习”。座谈会让我介绍了采访经过,宁夏科技界多位专家发言,宁夏科技厅厅长刘桓对“马铃薯博士”的精神进行了提炼、概括。许多专家在发言中对《光明日报》刊发这篇报道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几天后,宁夏农科院等单位也召开了同样主题的座谈会。
宁夏许多新闻单位负责人都请我去讲一讲(美其名曰“传经送宝”),介绍“工作经验”,都被我回绝了。我一再说明:自己实在没什么“经”可传、没什么“宝”可送。说实话,我对那些溢美之词都是诚惶诚恐、受之有愧的。作为一名普通记者,我只是比较投入、比较认真地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一个采访任务而已,实在算不了什么。
(原载《今传媒》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