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的活跃表现,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有一些待销的楼盘组织各类人群,到售楼中心上演签约假戏,制造楼盘热销、供不应求的假相,诱人买房。他们装模作样的神态,热情友好的举动,专业娴熟的“说词儿”,常常令人怦然心动、倾囊购房。而这些“演员”出演一次,除免费吃喝外还可以获得五十元至一二百元不等的报酬。在一些房展会上,也不乏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一次次上演“订房”游戏,前台签单字迹未干,后台便潇洒拿钱走人。活干得轻松,钱拿得容易,好不惬意!
这样的“演员”,不仅北京有,其他城市也有,已经“成长”为一支数量可观的队伍、令人羡慕的“食利阶层”。因为职业独特、职责具体、个性鲜明,人们便统称他们为“房托儿”。这些“房托儿”训练有素,“托词儿”规范,守规“敬业”,业绩突出,其能量确实不容忽视。据说,有的地方居然有专门拉人入“托儿”的,有专门培训新“托儿”的,当“托儿”的,也有行规行律!有些掮客,居然可以指挥调动上百人的“托儿”,呼风唤雨。
说起“托儿”,许多人并不感到陌生。“托儿”,是北方方言,就是那些诱人上当受骗的人。当然,在南方同样有“托儿”的踪影,只是称呼不同罢了。据说,卖什么的都有“托儿”,卖什么就叫什么“托儿”:“帽托儿”“衣托儿”“车托儿”……不一而足。据“考证”:“托儿”,古已有之,最早只是雇人假装顾客引诱真正顾客购买商品而已。想不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托儿”不仅大量繁衍,而且派生出许多变种:看病,有“医托儿”;留学,有“学托儿”;找对象,有“婚托儿”;书画拍卖,有“举牌托儿”;文艺演出,有“鼓掌托儿”“叫好托儿”……几乎所有有利可图的地方,都是“托儿”最活跃的地方,都是“托儿”的用武之地!放眼四顾,真不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托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上过多少“托儿”的当、养活了多少“托儿”!
不同的“托儿”,面貌、表现、目的不同,但他们又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制造假相,混淆视听,诱人上当,有的甚至布设陷阱,骗人钱财,在神不知鬼不觉中牵着别人的鼻子走,进而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不少人都与“托儿”有过“亲密接触”,只是当时尚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已,所以也更容易上当受骗。有的人甚至把“托儿”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可见,“托儿”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托儿”们大行其道,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是文明社会的悲哀。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不管是否唯利是图,哪怕是骗取一种感情、一种评价、一种印象,“托儿”们都是以欺诈、欺骗、造假来获取不正当的收益,都是文明社会所不能允许的。
很难想象,我们生活在“托儿”的包围中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的耳目都被各种假相充满了,对什么都不敢相信;如果人人自危,提心吊胆,总担心踏入别人布设的陷阱,那还有什么文明可言,还有什么和谐可言?因此,我们呼唤诚信,反对欺诈!
现在,该好好治治形形色色的“托儿”了,再也不能让他们大显神通、轻松获利了。
雇“托儿”者,涉嫌诈骗,谋取不当利益,当根据情节轻重依法处理;当“托儿”者,诱人上当,从中渔利,不能任其逍遥自在;识“托儿”者,要勇敢举报,揭其面具,戳穿其伎俩;上当者,不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吞”,甘吃哑巴亏,要大胆揭发,以防他人继续上当……总之,要消除繁衍“托儿”的土壤,让“托儿”们无立足之地,无展示浑身解数的机会。
这样,我们的社会空气就会大大净化,人们生活也可以放心了。
(原载2009年4月13日《光明日报》“光明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