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053

第53章 “头重脚轻”:如此评奖为哪般?

如果有人问:是一般的多,还是优秀的多?人们都会回答,当然是一般的多,优秀的少,优秀是从一般中选拔出来的嘛。一般是分母,优秀是分子,分子小于分母,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常识。所谓“拔尖”“优中选优”,都说明优秀是少数,而且越优秀的越少。就像一座金字塔,一般是塔基,优秀是塔尖,岂能倒过来?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倒过来”的现象。有一个评奖,获得一等奖的有120个,获得二等奖的有210个,而获得三等奖的只有57个。如此“头重脚轻”,恐怕要“站立不稳”了。这还不是最典型的。有的评奖,一等奖是200个,二等奖是100个,三等奖只有50个。还有的评奖,竟然只有一等奖、二等奖,没有三等奖且二等奖少于一等奖。有的产品评奖,金奖居然占了90%,银奖才占10%,没有铜奖!有些文艺评奖,居然常下“双黄蛋”,甚至下起了“三黄蛋”!并列“第一”,同为“最优”。当然,在某种情况下,没有必要一定要排出名次来,那又当别论。

果真都那么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吗?难分高下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但绝不会很多,更不会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竞赛、评比之类的活动中,就是要分个高下。足球比赛,在双方进球相同的情况下,要进行点球大战,一决雌雄。举重比赛,如果双方举起了同样的重量,那么就要以体重来决定名次。只有在跳出同样的高度、跑出同样的时间、取得同样的评分又实在不好区别时,才会出现并列的奖项。而其他类评奖,则不大会,也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不同作品、不同产品、不同人物,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总能区分高低。

既然名曰“最优”,那就只能有一个,如果有两个、三个乃至多个,又怎能称“最优”呢?如果评出多个“最优”、多个“第一”,如果金奖多于银奖、银奖多于铜奖,就可能与实际不符,也是难以令人信服、难以令人接受的。

应该看到,现在,评选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完全脱节的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的了。“非优秀”因素,正在一些评奖中起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权、钱、关系以及不应有的“小动作”已经开始左右一些评奖的结果了。这样一来,这些评奖的社会影响、社会信誉、社会价值也就被削弱了,人们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评价分量也会大大降低,评奖应有的积极作用也会因此丧失。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听人说,那样的评奖,不评也罢!不去管它,不要参与!有些评奖搞得轰轰烈烈,竟没有多数人关注,留意并记住的更少。有些“含金量”很高的奖项,在不少人心中竟不值一提!如果评奖没有积极作用,甚至只有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对这样的评奖画个问号了。

拯救评奖活动!提高评奖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增强评奖活动的积极作用!现在提出这样的口号,绝不是危言耸听。

有些评奖活动,缺少实事求是,被别有用心的团体和个人所利用,都快变成个别人牟取私利的手段和工具了。透过“头重脚轻”的评奖,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不少。评奖如果藏污纳垢,不正之风就会借尸还魂!

评奖,也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需要坚持真理的勇气,需要大公无私的精神!如果丧失了这些,评奖就难以公平、公正,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原载2007年11月14日《中国新闻出版报》)